京劇裡,有生、旦、淨、醜四個扮演不同年齡、身份、性格之劇中人的“行當”。花旦,是旦行中的一支,區別於正旦(舊稱“青衣”)、刀馬旦、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為天真爛漫、性格開朗的妙齡女子。也有的是屬於潑辣,放蕩的中、青年女性。影視界所稱的“當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這樣角色的演員,想來是從京劇借用的稱謂。
花旦中,又有閨門旦、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的分支。閨門旦,扮演的是還沒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內向、靦腆的,與正旦接近,如“荀(慧生)派”戲《勘玉釧》中的俞素秋、《紅樓二尤》中的尤二姐。《鳳還巢》中的程雪娥,儘管多由“梅(蘭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歸入閨門旦中。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劇、鬧劇中愛說愛笑、好打好鬧的人物。不唱“皮黃”,而唱“南鑼”、“吹腔”、“柳枝腔”等民間小調,用嗩吶伴奏。如《小上墳》、《小放牛》、《打麵缸》、《打花鼓》中的女性。潑辣旦,扮演的是舉止放蕩、說話鋒利的女性。如《翠屏山》中的潘巧雲、《烏龍院》中的閆惜姣、《巴駱和》中的馬金定。刺殺旦,有兩種認識:一是說刺殺別人的;一是說被別人刺殺的。前者如《雙釘記》中的白金蓮、《雙鈴記》(也稱《馬思遠》)中的趙玉、《殺子報》中的徐氏;後者如《戰宛城》的鄒氏等。
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說。大花旦,雖身份卑微,卻成長於大戶人家,如戲裡的豪門丫環使女。《西廂記》或《紅娘》中的紅娘便是。小花旦,為小戶人家的閨秀,或丫環使女。如《豆汁記》中的金玉奴,《勘玉釧》中的韓玉姐、《花田錯》中的春蘭。
花旦的特點:一是穿著。除某些性格內向的閨門旦,著長衫(戲裡稱褶子、帔),多是著短衣,或裙子、襖,或褲子、襖。著褲子、襖時,配以坎肩、“飯單”(即圍裙)、“四喜帶”(即自腰前方,下垂於兩腿中間的飾物)。《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游龍戲鳳》中的李鳳姐,雖屬閨門旦,但因性格外向而著褲子、襖。且李鳳姐為正旦、閨門旦“兩門抱”(即兼演),孫玉姣則正旦不演。二是“四功”。以唸白、做功為主。唸白,多用流暢的京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腳下靈巧為首要。唱功為輔,舞則必備。如屬刺殺旦,撲跌功夫也不可少。
花旦,興起於元雜劇。多扮演熱情、機智的女性,如關漢卿《救風塵》中的趙盼兒。其後的“崑山腔”中,稱為“貼旦”。崑曲(劇)中,至今還有“一、二、三、四、五、六、貼”之說。即為老旦、正旦、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閨門旦與貼旦。貼旦還兼演娃娃生,如《認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清代,秦腔演員魏長生到北京,引進蹺功(即腳上綁木質小腳,模擬纏足行走),更成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當屬“四大名旦”中“荀派”創始人荀慧生,以及創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於連泉)二位。荀先生以演閨門旦、大小花旦獲譽;於先生以演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稱絕。
京劇裡,有生、旦、淨、醜四個扮演不同年齡、身份、性格之劇中人的“行當”。花旦,是旦行中的一支,區別於正旦(舊稱“青衣”)、刀馬旦、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為天真爛漫、性格開朗的妙齡女子。也有的是屬於潑辣,放蕩的中、青年女性。影視界所稱的“當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這樣角色的演員,想來是從京劇借用的稱謂。
花旦中,又有閨門旦、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的分支。閨門旦,扮演的是還沒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內向、靦腆的,與正旦接近,如“荀(慧生)派”戲《勘玉釧》中的俞素秋、《紅樓二尤》中的尤二姐。《鳳還巢》中的程雪娥,儘管多由“梅(蘭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歸入閨門旦中。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劇、鬧劇中愛說愛笑、好打好鬧的人物。不唱“皮黃”,而唱“南鑼”、“吹腔”、“柳枝腔”等民間小調,用嗩吶伴奏。如《小上墳》、《小放牛》、《打麵缸》、《打花鼓》中的女性。潑辣旦,扮演的是舉止放蕩、說話鋒利的女性。如《翠屏山》中的潘巧雲、《烏龍院》中的閆惜姣、《巴駱和》中的馬金定。刺殺旦,有兩種認識:一是說刺殺別人的;一是說被別人刺殺的。前者如《雙釘記》中的白金蓮、《雙鈴記》(也稱《馬思遠》)中的趙玉、《殺子報》中的徐氏;後者如《戰宛城》的鄒氏等。
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說。大花旦,雖身份卑微,卻成長於大戶人家,如戲裡的豪門丫環使女。《西廂記》或《紅娘》中的紅娘便是。小花旦,為小戶人家的閨秀,或丫環使女。如《豆汁記》中的金玉奴,《勘玉釧》中的韓玉姐、《花田錯》中的春蘭。
花旦的特點:一是穿著。除某些性格內向的閨門旦,著長衫(戲裡稱褶子、帔),多是著短衣,或裙子、襖,或褲子、襖。著褲子、襖時,配以坎肩、“飯單”(即圍裙)、“四喜帶”(即自腰前方,下垂於兩腿中間的飾物)。《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游龍戲鳳》中的李鳳姐,雖屬閨門旦,但因性格外向而著褲子、襖。且李鳳姐為正旦、閨門旦“兩門抱”(即兼演),孫玉姣則正旦不演。二是“四功”。以唸白、做功為主。唸白,多用流暢的京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腳下靈巧為首要。唱功為輔,舞則必備。如屬刺殺旦,撲跌功夫也不可少。
花旦,興起於元雜劇。多扮演熱情、機智的女性,如關漢卿《救風塵》中的趙盼兒。其後的“崑山腔”中,稱為“貼旦”。崑曲(劇)中,至今還有“一、二、三、四、五、六、貼”之說。即為老旦、正旦、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閨門旦與貼旦。貼旦還兼演娃娃生,如《認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清代,秦腔演員魏長生到北京,引進蹺功(即腳上綁木質小腳,模擬纏足行走),更成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當屬“四大名旦”中“荀派”創始人荀慧生,以及創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於連泉)二位。荀先生以演閨門旦、大小花旦獲譽;於先生以演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稱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