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恩貝貝

    把中低端產業鏈的核心部分拿到手裡面,比如原材料,核心技術,節點技術,商業環節,金融環節,這些拿在自己手裡,這確保產業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涉及到效率的,高效率的東西搬出去,不要高效率,而是掌握效率背後的原理,掌握提高效率的技術,這樣就能用很長時間來突破新的領域,創造出真正的高科技來。各行各業的空間非常大。

    也就是要捨得,勞動讓別人幹,我們來思考優化他,掌握進步的空間,而不是掌握現有的東西,現有的東西讓他們去玩。

    涉及到環境的,需要環境大量投入的,搬出去,我們研究怎麼樣減少環境投入,搞環境科技。而不是犧牲環境,這種事情交給落後國家去做。

    涉及到資本的,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有前景的專案,尖端的東西,引進來,建立評估系統和風控系統,而不是跟資本爭利,讓資本依賴於我們的金融環境來獲利,成為資本追逐的市場,而不是資本懼怕的市場。

    涉及到勞力的,要研究勞力的投入維護與產出,合理建立勞力分工與勞力成本核算,優化勞力配置,讓勞力最大化。

    而不是一味的要求產出,沒有保障維護,只讓馬兒跑,不讓馬兒吃草是不行的。最後馬兒病了,馬兒累趴下了,還是要付出高昂成本的。

    等等,也就是我們要有自己的主張,成為中低端產業鏈的真正玩家,而不是亦步亦趨的跟隨者,與人家惡性競爭,再退回去就不好了。

    確保這些產業鏈因為我們參與,提高了效率,保護了環境,最大化了勞力,降低了能耗,資本得利,技術進步,為全球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不是拉低價值。

    如果我們的參與,帶不來這些,那麼,就放棄吧,因為我們參與進來只能破壞,沒有進步,這種參與就沒有價值,沒有意義。

  • 2 # 乘風破浪229852638

    這個絕對要引起重視,應該想辦法留住這些企業,只要是企業就可以帶來就業機會,工業是一個完整的工業鏈條,不分高低之分,建議國家一下幾點出發,

    1、低端製造也在沒有什麼實際辦法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像西部貧困地區轉移,在西部貧困地區一般三四千可以找到合適的人群,放開企業高齡人群招工機會,

    2、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產業升級,在手動生產向自動化生產,優化企業生產結構,降低生產成本,

    3、國家應該設定專業工業區,對汙染嚴重企業進行集中管理集中治理,降低企業排放治理成本,國家應該研發新型治汙創新,降低治汙成本,

    4、國家環保局應該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進行管理,對於那些有嚴重汙染企業可以限期整改,對於中度汙染企業應該給予過度期,對輕度汙染企業應該正確引導,不能動不動就全部關停汙染企業,不能追求青山綠水就放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應該和環境治理是相互關係不是對立關係,應該給企業時間,

    5、國家應該合理規劃中國企業結構,形成高中低各個製造業均衡發展,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中國應該走自己生產管理模式,尋求自己的發展道路,

    6、中國應該合理控制市場物價體系,保證衣食住行各個環節的穩定,降低人民生活成本,追求合理的市場經濟增長率,

    7、建立合理的資本分配製度,保證利用合理分配,保證國家與企業的利潤合理分配,企業和員工的利潤的合理分配,

  • 3 # 老鬼歸來

    從自家櫃子裡搗騰出一件30年前老款式的藍布上衣,哪兒也沒壞,確實還能穿,但是你會穿嗎?!回到本問題,更客觀的說,這不應該用“搶”來形容。這是資本逐利的一個自然趨勢而已。不用把這個事情看的多嚴峻。

    一、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是企業(特別是私人企業)的正常選擇。不掙錢的買賣沒人會幹的。

    中低端產品的部分產業鏈,本身利潤就薄。因此作為企業主、企業家必然想辦法減少各種可能的成本來換取最大的利益。

    人工成本、土地、場地以及相關稅收、政策等等方面的綜合考量,是導致企業家做出必要的選擇並將部分產品的生產加工向東南亞轉移的重要原因。

    二、國家要通過綜合規劃、治理等等來保證國家實體經濟的健康、健全,但這並不代表死抱著所有的東西不撒手。

    人民日報也曾經發過文章,談及實體經濟是國家發展的根本。而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做到所有工業門類全部都能生產、加工、製造的國家。這也是中國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重要保障。

    同時要注意:隨著科技、社會、經濟、收入、綜合國力等等的不斷髮展,中國人的消費水平也在提升,對於各種商品、服務的品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的。原來的一些低端的產品或服務,會逐漸的減少、減弱甚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因此,一部分低端的產品製造向東南亞轉移也是很正常的。特別是那些需要降低綜合成本的製造門類,以及一些在國內消費市場佔比逐漸減小的門類、品類,轉向東南亞國家是一種趨勢。

    三、這個市場經濟時代,不用說“搶”!除了國家重點管控的戰略型專案、產品,正常的社會商品生產,一定是以利益驅動作為前提的。

    民生是第一位的。作為社會大眾,獲取更多的收入是每個人的權力。作為打工者完全可以選擇能夠獲得更多工資與獎金的企業去工作。

    一家企業,沒有工人,無法生產。給工人的薪酬太高哦就要虧本。只能將生產轉移到綜合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區。這是一個在正常不過的市場發展過程了。

    因此,不用說越南之類的東南亞國家搶走了份額。

    當然了,東南亞國家為了能夠發展本國的經濟,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優惠吸引他國的資金、技術,並以本國較低的人工成本作為優勢吸引外資進入本國從事生產製造,也是一個趨勢。畢竟人家也要發展。

    正如我們國家從改革開放開始,也經歷了一個這樣的過程。

    本質上而言,這屬於吸引力法則。而不是硬生生搶走的。企業家是在自主、自願的情況下轉移的生產線。

    四、正常情況下的中低端產業鏈轉移,對中國人也是有幫助的。

    同樣的一款中低端產品,如果在國內生產,很可能因為成本的上升從而導致零售價較高。買單的自然是老百姓了。

    而如果某些產品是在綜合成本較低的國家、地區生產,中國人在購買、消費時,或許不用增加消費支出。或者說增加的消費支出有限。

    當然了,現在我們身邊好像什麼東西都在漲價,好像老鬼說的上面的內容不成立。但請注意:如果沒有這些中低端產業鏈的轉移,很可能大家付出的消費成本更高!

    五、最冷血的、理性的說法:資本是逐利的!降低成本從而獲得更高利潤是企業的必然選擇!雖然要講“道德”、講“民族精神”!但企業必須要為了生存、發展、盈利而選擇發展方向。

    直白一點:將產品線轉移能夠掙更多的錢,為什麼不去呢?賺錢又沒違法!法無禁止即可為!這是國家的法制精神!

    市場經濟,就要尊重市場的規律才行。

    六、此消彼長而已,理性看待才是正道

    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時代,一個科技、網路、人工智慧等等快速發展的時代。

    只要你靜靜的觀察、思考就會發現:

    低端的產業鏈減少了,但是中國的中高階製造正在崛起!

    第一、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比例在減少,但中國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中的比例在提升。

    雖然國內確實也存在不平衡、不合理現象,但請注意:這是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問題。多數國家比我們更嚴重!

    此消彼長的道理髮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然了,作為一位普通的社會人,只有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技術等等,才能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擁有有一席之地。

    人的生存總得憑點什麼吧!如果自己只能做低端的、技術要求很低的工作,確實有些麻煩。人應該提升自己在社會上的生存本領的。

    要麼你捨得付出體力,要麼你擁有某種技能、能力。總而言之,你需要個人努力才能讓自己成為對社會、家庭有價值的人。

    以上供參考。

  • 4 # 蔣昊說經濟

    蔣老師認為:隨著中國沿海城市不斷髮展,出現部分中低端產業鏈流向東南亞地區是必然的,我們也必要太過於擔心,因為相對於技術和未來,中國肯定是優勝一籌。

    在2001年的時候,有40%的耐克鞋是在中國進行生產的,中國也是耐克鞋最大的生產基地,那個時候越南僅佔到了13%;到了2009年的時候,中國和越南並列第一,佔比都是 36%;而到了2010年,越南超過中國佔比37%,中國佔比34%。

    要知道像耐克、阿迪、匡威、新百倫這類鞋業大佬,肯定都是外包生產的。而臺灣寶成國際集團就是這些鞋業大佬背後的生廠商,據說全球每5雙名牌運動鞋就有1雙是從寶成國際集團出來的。

    寶成集團帶著每年數百億的訂單遠赴東南亞也是沒有辦法的

    首先是人工成本

    最開始寶成集團選擇在大陸建廠都是因為大陸的人工成本比較低,所以寶成集團選擇了在珠海還有東莞進行建立了上萬人的大工廠,也正是這兩個大工廠給寶成集團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而隨著中國沿海經濟的發展,中國沿海地區的GDP是越來越高,而位於東南亞的越南GDP卻不到中國的1/3,這是寶成集團的像東南亞轉移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是物流成本

    相對於中國沿海,中西部的GDP肯定是要低很多的,寶成集團沒有選擇中西部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交通費用,要知道陸路運輸的費用要比海上運輸的費用高出很多。

    雖然是高階鞋,但是這些鞋子的單位貨值確實不高,一雙鞋的出廠價也就幾十塊,物流成本高了,做生意就賺不到錢了。

    還有一家臺灣工廠並沒有選擇離開中國,而是進軍中國內陸,它就是富士康,要知道富士康是中國出口製造業第一名,富士康最開始的時候工廠是在深圳,同樣面領著人工成本的問題,如果向西部進軍,同樣也要面臨物流成本。

    那麼為什麼富士康沒有選擇前往東南亞

    第一:IT製造業的單位貨值更高

    一部手機的出場價怎麼也得幾百塊把,陸路交通費用雖然高點,但是能夠承擔的起,而且和鞋子對比,單位的運輸空間能夠運輸更多的手機。蘋果手機生產基地在鄭州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因為鄭州的交通非常發達。

    第二:科技的進步

    IT行業在進行發展的時候很大一部分都受到當地技術的影響,大家知道生產汽車的時候都是機器人,現在生產手機也是可以由工業機器人進行操作了,現對於東南也國家來說,中國的科技水平高出不止一個等級。

    通過寶成集團和富士康兩個公司的對比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中國向東南亞轉移的製造業就是一些非常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技術含量更高,利潤前景更大的企業都是選擇向中國的西部進軍。

    這是中國製造業升級的體現,有些公司看中的更低的成本,所以他們選擇東南亞國家,有的公司會選擇更好的技術與未來,所以他們選擇了中西部地區。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不用擔心一些低端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這是中國製造強國的必然趨勢,雖然我們失去了一部分低端製造業,但是同時我們也爭取到了更多的高階製造業。

  • 5 # 一懶眾彡小

    題主所描述的問題,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從改革開放初期,不也是從事低端製造業開始嗎?低端製造業一般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廉,中低端製造業持續了很多年,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在初期一度成為製造業主力。但是此類企業不管怎麼變化,始終無法擺脫需要靠勞動力差價獲取利潤的命運。

    從企業的角來看。中國加入WTO以後,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程度更高,逐漸認識到低技術含量的加工製造始終難以獲得競爭優勢,單純靠價格已不足以獲得足夠的利潤。於是開始往高階製造業轉型,湧現出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慢慢地在國際上有話語權,甚至動了發達國家的乳酪。同時,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勞動保護制度更加完善,導致勞動力的成本越來越高,低端製造業也會向著更低廉的國家和地區遷移。所以才有了題主的所看到的現象。

    從國家的角度看。一個國家如果以中低端產業為主體,沒有高科技產業就會被髮達國家卡住脖子,淪為發達國家的產品傾銷地,更別談國富民強了。所以國家大力扶持高科技企業發展,從政策、稅收、勞動力、智慧財產權、立法等各個方面鼓勵創新。近年來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高鐵、港口裝置、大飛機專案等等,更有華為、大疆這些務實的民營企業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高科技企業湧現出來,國家才能走得更遠。

    題主所說的現象,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不需要太多的關注。目前個人認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是國家勞動力結構的問題,產業升級需要的成熟產業工人遠遠不足,希望國家能夠加快推動各級政府對職業再教育的扶持力度,將更多的適齡勞動力進行升級改造,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也滿足產業升級需要的人力資源。

  • 6 # 烽火戲佳人520

    作為一個外貿製造業從業十五年的老工人我來簡單說說吧,舉個例子吧,拿越南的服裝加工廠來說吧,大家可能也知道,這段時間由於中美貿易戰,不少低端產業都跑到越南去了,服裝加工廠就是典型的。

    服裝加工廠需要的是什麼?

    首先,需要訓練有素的勞動力,這點越南有。

    第二,需要基本的電力以及港口,這點越南也有。

    第三,需要合格的布匹,這點越南有,但是需要進口。

    雖然只是普通的布用來做衣服的原料,但布上有顏色,是需要染料進行染色。

    那麼就牽扯到生產染料的問題了,生產染料需要什麼?

    首先,需要原料。

    其次,需染料是汙染性很重的行業,需要廢水處理。

    以廢水處理為例,由於染料工業的廢水,COD高,可生化性差,活性汙泥不容易適應多變的染料中間體廢水,且鹽度高,色度高,組分複雜,所以很難處理,越南如果要生產染料,就必須處理這些廢水。

    其次,染料本質上其實屬於化學工業,中國每年生產大量的分散染料,活性染料,中間體間苯二胺,間苯二酚,對苯二胺等等,而相當多的中間體之類的,是石油提煉的。

    所以不但需要化學工業,還需要石油工業。這就是為什麼最近越南經濟不錯,並且加大了對外出口,但是根據5月份越南海關的資料表明,越南反而逆差了5.48億美元。因為相當多的東西越南並不能生產。

    而就越南的情況,這都還算好的。東南亞不如越南的國家,比比皆是。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那就進口就可以拉,不一定要自己生產的。

    首先進口是要浪費相當一部分外匯儲備的,這就是為什麼越南一邊出口加大,一邊進口加大,來回一算,居然是個逆差的原因。

    其次,進口源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在內,前段時間日韓之間發生貿易摩擦,想必大家也都看過了。至於什麼颱風,地震,罷工等等之類的,更是不要說了。

    第三,類似於中國的產業園,產業集中化,這會使得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中國這套全門類工業體系產業鏈,是咱們靠北韓戰爭從蘇聯換來的全門類基本工業專案後改革開放到今天,花了四十年逐步升級打造的,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取代的。

    圍繞著生產出口,中國建立了成系統的生產體系,從港口公路,到貨運碼頭,從產業園,到產業配套到高素質吃苦耐勞的產業工人大軍等等等等。

    這種強大的生產能力是其他國家很難取代的,以手機為例,任何人,只要帶的錢足夠呢,就可以為你量身定做手機,打上你們公司的標籤對外售賣,比如說印度之光的手機商Micromax,Intelx之類的,基本上就是中國的貼牌貨。甚至可以說在現在的中國只要你有錢,想生產任何一個產品都可以,任何一個配件都有上下游產業鏈給你供應!

  • 7 # 鯤融

    中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要求加大高階產業鏈的比重。與此同時,中國體量與市場足夠大,能夠容納不同層級的產業鏈。

    短期內看不到大量產業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等新興市場的走勢。1、中國仍是全球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中國擁有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基礎設施完善,高素質勞動力充裕,經商環境開放友好等等,這些是越南等新興市場短期內難以具備的。2、中國發展潛力巨大,充滿無限商機。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外資企業仍會將中國作為最主要的投資目的地。3、伴隨經濟全球化發展,全球產業鏈佈局、國際分工日益深化。對於任何處於產業鏈的企業來講,調整全球生產佈局都會增加風險和成本,他們也都會謹慎分析利弊得失,且調整週期通常要3-5年。

    適合轉出去的只是低端製造業——除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還有產業鏈比較短的產業。比如說紡織業,從種植棉花到紡紗,再到織布製作成衣,技術非常簡單,產業限制也很少。事實上,在工業領域,越是尖端的產品越是需要完整而高質量的產業鏈。

  • 8 # 神劍擒龍2019

    這個問題要區分為幾個方面來講:

    1,製造業有沒有向中國內陸或者西部轉移?

    毫無疑問是有的!太原富士康、

    鄭州富士康、青海比亞迪、西安延峰、

    西安三星、重慶成都招商引資也很成功,

    都不用舉例子了,

    所以沒轉移或者轉移失敗的說法可以閉嘴了!

    2,為什麼還有大量企業去了東南亞?很多回答裡面都說的很好了,只要在中國境內,人民幣的購買力大體是近似的,內陸以及西部不比沿海消費低多少。東南亞無疑更便宜!而且東南亞也在興起,早早佈局東南亞也是國家鼓勵的中國企業走出去開發全球市場的戰略。

    3,那麼更多的外資企業呢?它們不去內陸或者西部還有一個因素,因為經商環境太差了。太敏感的就不說了。反正你只要知道,大品牌的企業,比如富士康和三星去內陸可以享受到的待遇,中小企業是想都不敢想的!

    4,其實都不必去那麼遠的內地,珠三角的企業離開珠三角兩小時路程,肇慶、江門、河源、清遠、增城、惠州。大把的地方可供開發,土地也很便宜。根本不用考慮往烏魯木齊跑,沒必要

    怎麼正視呢?

    1,資本是逐利的,資本不是為了建設中國!這一點必須得清醒!

    2,良性競爭是有益的,中國受益於全球化的良性競爭與產業轉移,不能也不可能上車就關門。

    3,動態的競爭意味著中國必須得走持續提升競爭力,提高執政能力,提高溝通與服務能力。積極的進行產業升級、持續創新!

    4,低端製造業的外遷是不可逆的,不必惋惜

    5,中國企業自強不息,把國外同行打垮,把工廠開到內陸讓中國內陸中西部受益,這是事實上在進行的,更不用擔心了

  • 9 # 高建華之高參匯

    這種現象遲早會出現的。

    5年前,我去了日本,就發現那裡賣的衣服,鞋子很多已經不是中國製造了,而是泰國、越南製造。

    7年前,我去了越南,也發現了很多日本、英國企業在那裡開設了加工廠。包括世界名牌,阿迪達斯,耐克很多產品在那裡的加工廠生產。

    雖然,這些地方有很多地方不如中國的,例如工人素質問題,加班問題,加工配套問題,。。。,還沒完全可以取代中國加工廠的可能性,但是這種趨勢,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

    如何對待?坐等他們的不足,還在沾沾自喜?

    中低端型的產業鏈,在我們改革開放初期,是比較適合我們國情的,同樣的道理,目前也是比較適合越南、泰國和東南亞小國的。那我們還能不往前走嗎? 

    因此,轉型,才是我們改變的根本。

    當然,轉型,

    首先不能依賴普通的工人,需要企業的高層,包括老闆,高管共同為將來做好規劃,如何適應變化了的市場。這個變化了的市場主要是來自從大眾化市場轉向小眾化市場為主的特點。要求市場細分,同時找到小眾化精準客戶,進行產品定義、產品價值,產品推廣,渠道建設等幾個方面的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做出差異化產品,增加附加值,增加企業的利潤。也只有這樣,具有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才能解決工人的問題。

    其次,在轉型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企業的管理,如何激勵員工,工人,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牽涉到一系列激勵員工的問題,包括,薪金體制、激發員工的事業心、成長環境、公正的環境、互相尊重、相互信任、人文關懷等等問題。

    從中國製造轉型到中國智造,是我們必走之路。

  • 10 # 狂瀾歸兮

    製造業的發展,都有一個轉型和自我提升與自我淘汰的過程,這個現象很正常,不必驚慌!

    一、優“”劣“”,自然規律

    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積累和發展,中國的製造業由勞動密集型向高科技方向發展,機器代替人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產品的效率和質量的提升也是刻不容緩的。我們需要通過轉型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優勢,不能將大把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一些中低端的產業上了,這樣長期下去對我們的發展是不利的。

    需要淘汰一些中低端產業,來集中發展高科技產業,來提升產品自身的附加值。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中低端製造業就沒有了競爭優勢和生存的空間,需要被淘汰。

    隨著中國人力成本和人民對幸福生活追求指數越來越高,一些中低端產業提供不了這樣的保障,自然就招不到員工,而自己又捨不得資本投入和技術提升,只能轉戰東南亞各國,去那裡賺取人口紅利!

    這個也是製造業發展的必然階段,不必驚慌!

    二、環境因素

    在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發中,我們一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將生態環境破壞的很嚴重。而那個時候確實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沒辦法。

    一些中低端製造業的汙染問題,政府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了,而現在我們國家需要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需要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國家開始整治生態環境,對一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進行關閉和整改!

    而一些中低端製造業,本身就沒有能力和資金去對自己排放的汙染物進行治理,也只能轉轉戰其它國家,進行自救。所以,為了環境的發展,為了我們的藍天、白雲和新鮮空氣,只能砍掉一些汙染環境的中低端產業!

    面對一些中低端製造業的離去,我們要積極看待!

    三、要對四十多年的工業基礎設施積累有信心

    製造業基礎設施

    改革開發四十多年,中國完成了工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佈局。在這四十年裡,中國的經濟開發區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為世界製造業提高了一大批廠房和基礎設施。而這些資源也是東南亞、越南等國家無法比的,這些基礎設施的資源,也不是那個國家都有那個實力去建成的。

    大批的優質供應商

    這幾十年的製造業發展,世界大的製造業企業在華都有製造基地和工廠,而由這些大工廠帶動的供應商可是多如牛毛,也是這些世界著名製造企業花費幾十年心血培養起來的。

    而這些供應商也是緊跟他們的步伐,一步步發展壯大和追趕超越的,在質量和產量上給了這些大型製造企業提供了很好的支援和幫助。這些關係是緊密相連的,不可能說轉移就轉移的。

    勞動力素質

    幾十年來,中國工人的勞動素質是世界各中國人所稱讚的,中國的製造管理水平也是東南亞各國不能比擬的。

    中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東南亞人學不會,也學不來。整個社會的製造風氣和職業素養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記得前段時間網上說,一批遷到東南亞的工廠,生產效率低、質量沒保障,而工人也不加班。工作狀態懶散。一些企業有遷回來了!

    製造業氛圍和員工素質,不是一下子就能建立起來的!

    四、我們國家龐大的市場需求,對世界製造大型企業是有吸引力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進步,人們對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而我們坐擁14億人這麼龐大的需求市場,國外那一個製造廠商看了都會眼紅。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一些大的製造商選擇在華建廠,和我們合作來開發市場。就衝著我們龐大的消費市場,製造業的發展只能說是越來越好、產品質量越來越好。製造廠商會越來越多!

    所以,要對我們國家制造業的發展要有信心!

    五、國家開始大力扶持製造業發展,智慧製造2025

    國家現在大力扶持製造業發展,提出來智慧製造2025的計劃。這一計劃,國家會有相應的資金扶持和技術扶持,為中國製造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國家已經開始進行汽車產業、機器人、智慧製造、半導體等的佈局,開始形成一些經濟發展叢集,相信未來中國的製造業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面對中低端產業的轉移,我們要客觀看待,把它放在製造業發展的長河中去看,我們就會明白,這是個必然,也是趨勢。只有淘汰掉一些中低端產業,我們的製造業才能長遠發展和進步!

    我們要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和智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孤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