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藏風

    兩個東西。

    道德經的道,指的是一個生的過程,所以原文說,道,生之。這個過程,是從無到有。

    假如有一個集合a,以一個f的關係,生出了集合A,那麼,這個f,我們就可以稱呼它為——道。(表述的依舊有些不太嚴謹,見諒。)而經過f的關係,由a生出的A,我們可以稱為——德。

    老子用來孔德之容這一形象,來對這一個對映關係做出的描述,灰常的準確。

    那麼,我們追求的那個傳統文化的道是什麼呢?

    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大同社會,是屬於社會學的範疇的,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終極形態。

    詳情可以去找馬克思恩格斯聊一聊,也可以翻翻古書。

    就這樣。

  • 2 # 飛鴻吟

    華夏根本文化中的“道”與《道德經》中所稱之“道"是一脈相承,意韻相通的,都是指的事物運動變化所表現出來的規則、秩序、軌跡、方法等。簡稱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德"則是這些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的認知、積累,以及遵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言行的品質。故《道德經》中說“道生之,德蓄之"。是說我們對某一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弄清楚了後(生、表現出來),我們的認知(德)就積累了。所以,中華傳統文化中把明理、辦事講方法、說話重根據之人叫厚道之人。

    然孔子的儒學文化統治中華後,孔子的弟子對道德的解釋,為了區別於老子的“道生之、德蓄之"的理解,故而把它界定於人的品味、品行、品質。然而叫他把“道德"一詞說情楚時,他們又說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故含糊其詞的道德解釋就源用於今。

    所以,我認為中華對道德一詞的解釋,應該回歸於老子時期的解釋。即道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德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的認識與積累,以及遵循這些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說話和做事的品質。讓人類社會的人們永遠處在對未知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的探尋中,永遠處在對已知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的遵循中。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長治久安,人類社會與地球才能長久共存。

  • 3 # 天涯浪子客

    本人認為,老子所著巜道德經》中的道,是指自然萬物的發展規律,即指要遵守自然規律。孔子儒家思想中闡述的"道德"中的道,指做人的道理,道德,指做人的道理和應該具備的思想品德,要敬奉對自己有恩的人或物(天地君親師),做人要堅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種品德。

    老子是從宏觀角度研究和闡述自然規律,孔子是從微觀角度闡述做人的道德修養。兩者研究和闡述的角度不同。

  • 4 # 宋治冶

    華夏傳統文化中的道和道德經裡的道都是一個,他們是絲毫不差,華夏傳統文化的源頭是易經,它是由一個陰爻和一個陽爻組成的陰陽符號,一陰一陽之謂道。共組成八八六十四卦,天道變化的規律。道德經是易經的文字版,德是指包容萬物的空間,道是指空間中萬物變化的規律。德是萬事萬物母親,道是萬事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事成之。天下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而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養之畜之,成之熟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5 # 方中員外

    它們都是一樣的的,皆為不可道之道。《道德經》首句就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既然說道了,道就已不再是平常之道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它就是這個樣子,你說道個啥?正名個啥?道乃修真,安心即道。道心唯一,一而一之,復歸於自然,方可領悟道的真諦,禪悟自然玄通。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孔子曰,天何言哉?故編六經,述而不作。

  • 6 # 豆逗77263269

    道有廣義與狹義之分,華夏傳統文化中的“道“也是由廣義向狹義發展的過程。道最早是指道路,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路,人走多了,就有了路。道就是指按前人走的軌跡去走,能順利到達目的地的路。以此,道就演化出廣義的意蘊:規律、法則、機理等,《道德經》裡的道首先是講了廣義的道,如:道可道,非常道。而道德里德字,使道有狹義的意蘊:品德,意思一個人要尊敬、遵循廣義道的規定,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經》既闡釋了廣義的道,也闡釋了狹義的現在普適的道。

  • 7 # 嘆蘇

    人感悟自然之道而產生自己之道。自然之道是客觀存在的,而人的自己之道,則是隨著對自然之道所感悟的程度不同在不斷地變化著。

  • 8 # 朱八戒CC

    《道德經》裡的“道”,與傳統文化中的“道”,既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又有著不同的區別。兩者都源自《易經》,而《易經》又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的“道”,是人與自然,是清靜無為,講的是宇宙自然以及世間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

    “道生之,德蓄之”,德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並且順其自然而為人處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並利用自然規律造福人類。

    傳統文化中的“道”,講的是人道,是人與社會,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崇高的品質。孔子曾經禮問於老子求道,最終悟出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一個人必須要做到的仁義禮智信,中庸之道,以及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受儒家思想強權統治,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己經銘記在每個人的腦海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言行舉止,都是在道德的範圍之內。做人的厚道,厚德載物,才是一個人的光明大道。

    巜道德經》的道與傳統文化中的道,同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主體。儘管有所差異,但是區別不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9 # 思空歸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自知者因明真知,言與不言而無分別,是故不言為言。不知者為真知而求真知者,因惑而有言,是故言而不知。若吾真到無言時,已是天上人間一真如

  • 10 # 北芪sgx

    傳統文化中的“道”;是宇宙萬物不同(質量)層面執行存在的法則規律及真相(真理)。

    “德”是人類以“道”中進行人為篩選出適合個人與人類社會發展繁榮的部分,進行彙總為“德”,也稱之為:人道、為人之道。

    這就是:道德的意義所在。

  • 11 # 0金靈0

    感謝提問。

    我不知道他們的區別,我只知道“道”就是“心”,“心”就是“真我”,“真我”就是“自知自覺”。

    換個說法,“道”就是“心”,“心”就是“風水”說某某人家的風水壞了,無論是陰宅的風水還是陽宅的風水(一個先天,一個後天),都是說明這個人家(不單指家裡某一人)的“心”壞了。因為“心”壞了才會做出壞“道”的事情來,做了壞了“道”事情來,就會反映在這家人的陰宅和陽宅的風水上邊來。當然,如果自知自覺醒悟後“心”變了風水也就變了。

    那麼“道”是什麼呢?“道”就是我們每個人修行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我們遇到困難時解決困難的方法。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這個是我們所在的這個空間性質所決定的,萬物萬靈都在修行,無論你我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修行如印章一樣印在你我和萬物萬靈身上。所以“道”就是我們的修行。

    現在返回來,我們修行的是“心”,這樣就畫了一個“圓”出來了,這個“圓”就是“道”!

    “道”到底是什麼呢?老子說:我也不知道“道”是什麼,姑且起個名字就叫他“道”吧。他存在於萬物萬靈的“心”裡,是言說不盡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他老人家也言說不盡的“道”,也許只有在我們人生的修行中慢慢體會,才有可能在某一時刻大概的畫一個輪廓出來吧。

  • 12 # 殘月

    不揣淺陋,說說這個道。其實,道在老子的道德經裡說得很清楚,此不贅述。我的理解是:道是個象形字,又是意會詞;請看,走之旁加一個首便是道。那麼,一個人走什麼路,全是靠自己的頭腦在指揮。每走一步,都是意識在支配,不管你走邪道正道,頭腦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話大有深意,旨在靠每個生命去領悟。這就是我很淺淺的認識。正確與否,還望各位海涵。

  • 13 # 華民學讀道德經

    個人認為“道德經”裡的“道”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道”沒有區別。孫子兵法裡面也有“道”這個“字”,和老子的生活時代比,可能是孫子的時代更早一點。

    從“道可道”三字知道人與人對“道”字的理解不可能相同。 為什麼?“道可道”的意思個人認為是“從後天之道到先天之道”的認識過程,又反過來“用自己對先天之道的認識指導自己的後天之道”的過程。 “後天之道”簡單理解是我們出生以後的過程,或者是我們有了記憶以後的過程,“先天之道”相當於我們出生以前的過程,並且包刮我們的父母還沒有出生以前的全部過程。 所以對“道”的理解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思索,當然如果學習“古人”的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放棄自己的思索

  • 14 # 毛彥民

    道德經裡的道就是規律。規律是指條件與趨勢之間的關係。老子的道,是指無與有之間的關係。無是事物的開始,事物在開始的時候不存在,所以是無。但未來會出現,所以它是趨勢。有是事物的母親,也就是說有是支援趨勢成真的條件。所以道就是條件與趨勢之間的關係。這個,是天之道,自然之道。

    華廈文明文化中的道,是指人之道。人之道,就是天之道的運用。人之道,就是滿足條件以實現理想的趨勢。

  • 15 # 山神001

    道德經中的"道",是"非常道",也就是"不同尋常的道"。

    尋常的道原指一個人在道路上行走,應該說路是道的本義。我們的古人(應該是軒轅黃帝)發現我們是沿著一條大道在執行的,這就是行星執行的黃道。那個時候還沒有宇宙這個詞,所以用"道"這個字代稱整個宇宙。這就是道德經中的"非常之道"。

    道德經講的是宇宙起源、生成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道也有首與走(之)的含義。是宇宙之蛋孵化的過程,它更強調宇宙從無極到太極變蛋的過程(4、14、21、25章),也描述了蛋生雞的過程,即42章一生天地,二生象帝,象帝生萬物的過程。這些過程,全部是"道"。

    這在過去,是絕密極的,常人是無緣學到的。所以,包括孔子也只能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換句話說,包括傳統國學中許多人,都把道與抽象的"理"掛上了鉤,成了物質之上的,精神領域的抽象名詞。專門描述事物的一些所謂規律。這與道德經之道,差別是很大的。

    道作為“言說"動詞,早就在道德出現了。“道可道"第二個道就是說說道道的意思。後面"道之出口"之道更是言說之義。

    一字多義,並有延展變化,是漢字的一個特色,根據語言環境和語言背景,找到這個字的準確含義,是文字高手應力求明辨並準確使用的要務,當自細察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手機怎麼解鎖螢幕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