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之意

    諸葛亮曾經說過,凡江河湖泊、山川草木,皆可為兵。因此,在諸葛亮手上,但凡不用人力的,他都可以借用其他因素髮揮得淋漓盡致。在戰場上,諸葛亮善於用火攻,並且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劉備三顧茅廬以後,諸葛亮出山的第一功,就是博望坡火攻曹軍。此後,諸葛亮先後在新野火燒曹軍、在赤壁火燒曹軍、在盤蛇谷火燒孟獲的藤甲軍、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的曹軍。

    諸葛亮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他的很多戰略到現在也被人們所引用。諸葛亮確實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總是能夠決勝於千里之外。諸葛亮最著名的戰役中,有一場非常的精彩,這就是火燒三十萬魏軍,其實三國演義裡面講述了一些細節,大家沒有注意到而已!其實這次戰鬥只不過是魏軍三十萬裡面的一支小部隊,而且屬於輜重部隊,所以他們真正的作戰人數並不是很多,最多也就是幾百人或者一千人左右,當然輜重部隊很重要。

    諸葛亮火燒魏軍的時候,其實主要焚燒是物質,那些士兵一看風聲不對早就跑得沒有了蹤跡!不過這場勝利,確實對魏軍的傷害很大,因為古代作戰一旦糧草不足,基本上人越多,失敗的就會越快!所以諸葛亮不會感到任何的內疚,因為沒有燒死幾個人,甚至沒有燒死人,只不過是把糧草和物資,全部的燒燬了!

    縱觀這五次用火,唯獨藤甲兵這3萬人是非常無辜的,這些藤甲兵本就和蜀漢無關,只是孟獲搬來的救兵,就和孫悟空搬來的天兵天將被吸走了兵器一樣,然而魏延對這些藤甲兵無計可施,諸葛亮才出此下策,其實諸葛亮的本意只是降服他們就行,南征也只是為了平叛孟獲,可謂是傷及無辜,而火燒魏軍則不同,諸葛亮認為燒魏軍是替天行道,魏軍是強敵,只有殺得越多越好。

    烏戈國本就是蜀漢地區的一個不落,舉中國人數有限,3萬藤甲兵本就是他們舉國國力,現如今被諸葛亮一把火給燒死,間接的害了一個小國,況且這個烏戈國的藤甲軍同樣是蜀漢子民,這樣的做法確實不妥。

    其三:諸葛亮親眼所見

    其實諸葛亮用火攻,雖說親臨戰場,但是很少目睹士兵被燒死的過程,即使被火燒也都有出路可逃,唯獨上方谷和燒藤甲兵類似,是個谷口,出路被堵死,但是上方谷火還沒燒旺就下了一場大雨,藤甲兵則不同。

    《三國演義》原文記載: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也就是說這些藤甲兵在谷內,出口被堵住,蜀軍往下方倒油放火,諸葛亮親眼看見這些藤甲兵被火燒的手腳亂跳,很多士兵又被石頭砸的頭破血流,有的向逃亡出口又被斬殺,最後全部死於谷內,散發出的焦味著實難聞。諸葛亮親眼看見這些藤甲兵被燒死,心中難免自責,雖說自己不信天命,但是洞察天意的諸葛亮總認為這樣操作是折損陽壽的。

    總結:赤壁之戰沒多久,周瑜就去世,諸葛亮認為周瑜這把火燒的太旺,曹操軍說有八十多萬軍隊,精銳悉數被燒死,然而周瑜卻在這之後去世,肯定是此舉損了他多年的陽壽,諸葛亮心有餘悸,這才發出感嘆。

  • 2 # 貓眼觀史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就記錄了這件事。

    以上來看,諸葛亮火燒魏軍何止30萬,但是唯獨第四次火燒藤甲兵時心中自責,說折損陽壽,這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決定的。

    首先:藤甲軍最無辜

    其次:藤甲兵屬於蜀漢子民

    烏戈國本就是蜀漢地區的一個不落,舉中國人數有限,3萬藤甲兵本就是他們舉國國力,現如今被諸葛亮一把火給燒死,間接的害了一個小國,況且這個烏戈國的藤甲軍同樣是蜀漢子民,這樣的做法確實不妥。

    其三:諸葛亮親眼所見

    最後:赤壁之戰的影響

    赤壁之戰沒多久,周瑜就去世,諸葛亮認為周瑜這把火燒的太旺,曹操軍說有八十多萬軍隊,精銳悉數被燒死,然而周瑜卻在這之後去世,肯定是此舉損了他多年的陽壽,諸葛亮心有餘悸,這才發出感嘆。

  • 3 # 一食之間

    無論是評書演義還是有關漢末三國的正史,孔明善於用火攻是最為出名的人物沒有之一。據統計孔明的火攻歷史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谷共五次,其中火燒赤壁中孔明是策劃者,周瑜是實施者,細算起來孔明有四次半用火。

    火燒魏軍是大國間的正常較量,更是使命使然

    以孔明為智囊的蜀漢政權一直以來都是以“克復中原、光復漢室”為己任。自打董卓這個逆臣賊子被除掉以後,曹操鑽空而來,開始把持漢朝的國祚,堂而皇之地挾天子以令諸侯,居然恬不知恥,毫無羞愧之色。曹操的奸雄面目已是天下共知,種種僭越的行為早已引起天下有識之士的不滿,只是各方英雄豪傑都苦於自己勢力太小,不足以與曹操抗拒。

    身為皇叔的劉備,眼看著自己的皇帝侄子被曹賊挾持架空,逃出賊營開始招兵買馬,將曹操的罪行和漢獻帝的苦衷昭告天下,開始“奉天子以討不臣”的艱苦之路。

    火燒藤甲兵是一場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屠戮

    火燒藤甲兵是孔明七擒孟獲的過程中,孔明此次南下平亂首要目標是孟獲,況且孟獲手裡的人馬已經被普遍消滅,此三萬藤甲兵是孟獲請來的援兵,原則上與蜀漢沒有直接的衝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藤甲兵有點懵懂又無辜。

    藤甲兵是烏戈國,烏戈國此前是蜀漢政權下的一個小部落。全國上下就沒有多少人口,3萬藤甲兵幾乎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成年男性全部的總和,結果烏戈國稀裡糊塗被孟獲忽悠而來,被諸葛亮一把火全部燒死,無意間等於是滅掉自己的一個附屬國。

    所以,孔明火燒30萬魏軍面無懼色,因為魏蜀原本就是兩個中原實力對等政權進行的較量,這種情況下再狠的計策都不足未過,哪怕稍微有一絲仁慈就是對己方軍士的殘忍。然而藤甲兵是一個落後的文明,如果不是後期急於速戰,完全可以慢慢想辦法解決,而非唯一的計策。孔明正是出於這樣的心態才感慨出“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 4 # 天晴愛睡覺

    諸葛亮一直慣用火攻,因為戰爭是取勝的藝術,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人力不能及的時候就得利用地力和天力,地力就是地形,天的力量就是水火,優越的地形和氣勢猛烈殺傷巨大的水火往往能幫助弱者取勝;蜀漢國力弱小,所以在對抗曹魏的過程中總是火攻水攻不斷,很少靠人數取勝;在南征孟獲時,那藤甲兵也是普通刀劍不能傷,給諸葛亮造成了極大的困擾,逼不得已才用火攻;但諸葛亮之前放火從不自責,這次火燒藤甲兵卻自責,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諸葛亮之前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那燒的都是曹魏,實在屬於逼不得已而為之,屬於求生存;而反觀南征孟獲,諸葛亮之所以用火,不是逼不得已,而是貪急求快,想早日平了叛亂好北伐魏國;如果說殺魏國是自衛,那麼燒藤甲兵那就是完全的惱羞成怒,激憤殺人。

    第二,曹魏是政治上的敵人,在漢民心中也是篡國逆賊,燒就燒了;但是藤甲兵呢,人家是在自己的地盤好不好,是劉備佔了人家的地盤反要人家服從管制按人頭納稅好不好;北伐魏國是政治正確,南征孟獲那就是侵略戰爭;

    第三,南蠻孟獲手下的兵都是從少數民族抽出來的,一口氣燒殺那麼多,很可能人家一個民族就這麼滅絕了,於心何忍啊,砍竹莫傷筍,起碼給別人留個根啊,反觀諸葛亮一把火燒個乾淨,自己爽了卻把別人滅族!何其殘忍!

  • 5 # 文化精神

    話說三國當中,許多人都對其中的歷史津津樂道。暫且不說裡面的故事情節精彩絕倫,但就書中的人物刻畫。各個描述的如同正史一般,雖然只是小說,但是其歷史的參考價值依然存在。不過我們今天要了解的是三國的孔明,為什麼赤壁之戰火燒魏軍,沒有懼色。反而在七擒孟獲的時候,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本文今天帶領大家一起聊一下。

    說到這裡,我們首先要講一下三國演義的主旨思想,那就是作者羅老先生的"擁劉反曹"的思想。那麼劉備所代表的蜀漢軍隊,也就是正統地位是最高的。以劉姓為主導,那麼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火燒曹魏30萬

    眾所周知,曹操被世人稱為"古今第一奸雄"。當然人家也是人如其名的厲害,先不說發家迅速,然後煮酒論英雄,進而對北方進行了統一。自此才有了三國當中的"赤壁之戰"這麼一回事。其實當時曹操的想法也是挺簡單的,就是想著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基礎上再進一步。

    如果是一位雄主,要麼一統天下,要麼碌碌無為。也就是接下來的"赤壁之戰",讓曹操的主力軍大都埋葬在了江面上。那麼當時的諸葛孔明當時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參考一個層面,那九十火燒魏軍,也可以理解成是為了生存。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劉備的實力實在是弱小。原本荊州太守劉表想要吧荊州獻給劉備,但是劉備不忍心收取。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後來,蔡瑁張允夥同劉琮將荊州獻給了曹操。原本就是一統天下的曹操,怎麼可能會放過消滅江東和劉備的機會呢?

    再來說一下生存,我們都知道,劉備當時的實力十分的弱小。到處寄人籬下,好在在荊州投靠劉表的時候,水鏡先生推薦了諸葛孔明"臥龍先生"。以此來輔佐劉備,那麼正當曹操春秋鼎盛之際。劉備和孫權建立起來了孫劉聯盟,兩個集團一致對戰曹操大軍。雙方對峙在了赤壁之上的江水上。然而東吳素來聞名於水戰,後來在孫劉聯盟的一起努力之下。曹操被徹底打敗,以至於後來恢復了很久才打到之前的實力。

    面對曹軍的三十萬大軍,諸葛亮說的和心裡想的,就是怎麼解決當前的麻煩,那就是趕走曹操。然後給自己的主公劉備營造一個可以起家的道路,當然解決赤壁這個麻煩當然是第一步。只有擊退了曹操,劉備才有可能有屬於自己的根據地。至少不用在四處飄零,到處依附於別人。孔明在赤壁之上火燒曹軍,那是利益使然,不得不為之。

    為何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火燒藤甲兵,這個是出自《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這個橋段裡面的。七擒孟獲完全是小說杜撰,但是為了充分展示諸葛亮的帶兵能力。羅老先生也是煞費苦心的,講了一個完美的故事。那就是七擒孟獲之後,從此南蠻之地穩定了很多。

    但是七擒孟獲當中,其中的火燒藤甲軍,為什麼讓孔明如此痛心呢?這當中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就是說到底,南蠻的戰爭,終究是蜀國的內政的事務。歸根結底是屬於內亂,由於孟獲的勢力越來越大,還有就是在劉備死後,很多蜀漢的將領發生了叛亂。

    那麼此時就是蜀國的丞相,便開始了平定國內叛亂的重任。不巧的是孟獲遇到的是,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

    《三國演義》中描述藤甲軍:烏戈國主引一彪藤甲軍過河來,金鼓大震。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於地;刀砍槍刺,亦不能入。蠻兵皆使利刀鋼叉,蜀兵如何抵當,盡皆敗走。蠻兵不趕而回。

    面對這群藤甲軍,諸葛亮在戰爭中吃了不少的虧。就連魏延也是沒有辦法,由於盔甲太過於結實。諸葛亮只能火燒的辦法,最終收服了孟獲。但是也是重重打擊了孟獲這一方。但是在收服孟獲的戰爭中,對於諸葛亮來說,最終損失的都是蜀漢的軍事實力。以至於諸葛亮最後說,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所以說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這個也是因為孔明所處的立場不同,以至於他的表現也是不同。那麼您是怎麼看的?

  • 6 # 猴大爺說

    第一,火攻的目的不同

    《孫子兵法》中單獨有一篇講述“火攻”,在該篇的一開頭就講了火攻的幾種型別。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從孫子的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攻擊的目標不同,火攻可以是攻擊地方軍隊人員,也可以是糧草輜重,還可以是後勤隊伍或者倉庫。

    試看諸葛亮在火燒藤甲兵之前的幾次火攻,第一次火燒博望坡拍,第二次火燒新野,第三次赤壁之戰(理論上這是周瑜乾的,諸葛亮頂多就是在七星壇上裝神弄鬼的借了個風,所以這次應該不能算諸葛亮的戰績)。無論是火燒博望坡還是新野,諸葛亮用火的目的,在於藉助火勢,為己方的進攻或者防禦造勢,以這種“勢”來彌補己方因為兵力不足所造成的短板,在火勢的助攻之下,或者發起進攻,或者掩護撤退。

    而火燒藤甲兵的目的在於完全依靠火的力量來殺傷烏戈國士兵,由於藤甲製作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蜀軍士兵在與其交戰的過程中,兵器無法擊穿烏戈國士兵身上的藤甲,以至於蜀軍被大量的殺傷,這對於本就地小民寡的蜀漢來說,是承受不起的,因此,藤甲兵也就成為諸葛亮南征中最大的勁敵,和必須清除的物件。

    既然普通的用兵打仗無法殲滅藤甲兵,而且該藤甲又是用油泡過,不融於水,所以諸葛亮一不做二不休選擇了“火攻”,其實諸葛亮也是無奈之舉,不這麼辦,南征之事前沿日久,大軍軍糧消耗、後勤補給,日常開銷甚大,一旦曹軍入侵漢中,諸葛亮回援不及,事情就麻煩了。

    其次,與南征的目的背道而馳。

    孟獲造反的南中地區包括今天的川南、雲貴兩地,可能還包含一部分緬北地區,孟、李、董、雍、毛、朱、呂等是當地的豪強大姓,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孟獲連線諸夷造反,諸葛亮領兵南征,對於這次南征,參軍馬謖建議諸葛亮採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諸葛亮深以為然。

    第三、心理作用

    古代由於落後的科技水平,人們對自然充滿了敬畏,對一些不能解釋的現象,往往歸結為鬼神說,同時,古人普遍相信因果報應迴圈的理論。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誰都希望行善事為自己積德,但諸葛亮此次火燒藤甲兵,實在是無奈之舉,這一次是他第一次在戰場目睹了火攻的慘狀,如書中所寫:

    “...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

    他見到了士兵被火焚燒時的慘狀,聽到了底下士兵哭叫的呼喊,那種對生的渴望,對死亡的恐懼,對深陷火海無路可逃的絕望,是諸葛亮這輩子都無法忘懷的。

    最終諸葛亮動了惻隱之心,下令讓軍士開一個口子,但凡還有活著的,放他們一條生路。而在這之後的歷次北伐戰爭中,諸葛亮寧肯裝神弄鬼,也絕不再用火攻,直到在上方谷要燒死司馬懿。

    其實這也是被逼無奈的,司馬懿不死,諸葛亮就不能進兵長安,不能進兵長安,就不能染指中原,中原拿不下,興復漢室就真的只能成為一句口號了,所以,司馬懿這顆釘子必須清除,他必須死。

    而在之前的幾次交手中,諸葛亮也深知司馬懿是一個難對付的角色,普通的戰場作戰將他擊敗並不能足以剷除後患,只有將他誘騙到埋伏地區,一戰而將其斃命才能一勞永逸,而火攻又因其巨大的殺傷力和對士兵的心理作用,一旦將司馬懿燒死,勢必會對曹魏的軍隊產生巨大的衝擊力,甚至很有可能讓曹軍士氣崩潰,進而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到那時蜀軍就可兵不血刃而奪取關中,屯兵潼關窺視中原。所以諸葛亮才會對司馬懿痛下殺手,進行火攻。這和火燒藤甲兵時的心理和目的完全是兩回事。

  • 7 # 寫下一縷月光

    看了看問題,看了看大家的回答,然後看看了我們可憐的小孔明,最終還是嗝屁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不事二主,帶領弱小的蜀國南征北戰,最終還是敗亡的結局。

    關於藤甲兵的細節我就不介紹了,藤甲兵在燒死之前,還是讓孔明吃了很大的虧,也認識到這隻軍隊的厲害。關於藤甲兵的作戰細節,其他的回答很清晰,自己多去看看。

    其實我想了很久,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我現在把你的問題拆一下。

    (1)面無懼色和必損陽壽對等嗎?

    首先我來說一句,因為面對的事件情況不相同,所以不對等。

    兩者之間根本不是在描述同一件事情。

    好比如左邊鄰居家的姑娘好漂亮,我喜歡;右邊鄰居家的姑娘真聽話,我也喜歡。

    我的兩句話都是在評價女孩子,但是漂亮和聽話讓你們去對比,你覺得我更喜歡哪一個姑涼。

    你要是回答的出來,你告訴我答案。

    我們來看這個話題,面無懼色面對的是魏軍三十萬,火燒藤甲兵面對是三萬。

    但是死一人也是罪,死十人也是罪。按照三國世界的規矩,天道有償,命理八卦一說,不管諸葛亮殺三萬藤甲兵還是殺三十萬人魏軍,都會折損陽壽。

    火燒三十萬折損的陽壽,其實應該更多,可是諸葛亮面無懼色,為什麼?

    如果沒有火燒三十萬,劉備孫權基本嗝屁了,諸葛亮後面基本不用混了。拿一點陽壽換後事的千秋大業,你難道不願意嗎。你覺得這個決定很難下嗎,為什麼要怕,我就是要燒,不燒我就玩了,故事結局了。

    作為主角,諸葛亮不想多活兩集嗎,肯定想啊。

    這時候的諸葛亮年輕啊,折壽就折壽啊,還有幾十年好活,未來我可以拿剩下壽命完成漢室一統。

    所以我要燒,面無懼色的燒。

    藤甲兵強嗎,強啊,反正打了很多次都打不過。但是打不打得過要緊嗎,劉備會因為這三萬亡國嗎,答案肯定是不會。可是就是因為怕他們抄後路啊,怕,對,其實他們啥都沒幹。一個不安分,殺了三萬人,死的慘兮兮的。

    折壽嗎,折壽啊,可是諸葛亮殺了他們得到了什麼,安穩嗎。並不一定,得到更多的是殘忍的代名詞,殺了可能成為自己助力的人,有啥好驕傲的。

    這時候諸葛亮老了啊,年紀大了啊,本來就沒幾年好活,再來個折壽。

    是你馬上要死了,還做一件讓自己死的更快的事情,你會不會感嘆,陽壽不易。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所以本來就沒幾集好活了,諸葛亮感嘆必損陽壽。

    不知道你懂了沒,或者就當我瞎比比,看看就好!

  • 8 # 觴陽雪

    火燒盤蛇谷和博望坡、新野、赤壁三次火攻的性質不同。

    對曹魏作戰的三次火攻,是為了“克復中原,復興漢室”。

    對蠻族孟獲一夥的內部平叛,造成了蜀國內部分裂和民族矛盾,會嚴重削弱蜀國國力。

    1,對曹魏作戰,是曹軍進攻在先,而劉備被動反抗的結果。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曹操篡漢、拯救漢室。因此,火燒曹軍,諸葛亮問心無愧。

    孔明一生主要目標就是想擊敗曹魏政權,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你死我活的鬥爭,雙當大戰,傷亡在所難免。

    魏強蜀弱,鬥爭中水攻火攻所有手段都是不可避免的,孔明不需要為之承擔內心負累。

    2,蜀國平叛內戰消耗,藤甲兵與蜀國政權的衝突並不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而是受孟獲挑唆造成的人民內部矛盾。

    孟獲雖反,但是下面的兵將和百姓是無辜的。諸葛亮燒掉了藤甲兵,歸根到底還是燒掉的是蜀漢的子民,這是不義的事。

    三國中,蜀漢的實力本來就最弱,而蜀漢最缺的就是人口。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主要還是想以德使南中臣服,使這個地方的人依然能夠為蜀漢所有。這燒掉的三萬藤甲兵雖然是孟獲借來的,但總的來講還是蜀漢的兵丁。而三萬青壯兵甲,對於蜀漢實在不是一個小數目。

    藤甲兵刀砍不入,驍勇善戰,前期佯攻蜀軍傷亡慘重。對曹魏的火攻也是存在這種因素在內的,大家以為呢?

  • 9 # 紅塵客

    火攻可以算得上是諸葛亮常用的計謀,初出茅廬時火燒博望加上火燒新野,兩把大火燒的曹軍從此不敢小覷這位“臥龍先生”。諸葛亮一生用了五次火攻,後三次分別是赤壁之戰、火燒藤甲兵和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為何唯獨燒藤甲兵時感嘆“必損陽壽”,我們來看一下藤甲兵和其他四次火攻的不同之處在哪。

    1.其他四次火攻的物件是曹魏,劉備集團的核心指導思想就是聯吳抗曹,面對自己最強大的對手,使用火攻合情合理,無所謂傷亡道德啥的。藤甲兵一戰卻和這四次不一樣,他們是孟獲請來的,而孟獲是不滿造反的。之前算是攘外,這次就是安內,藤甲兵畢竟身處西蜀,是西蜀的子民,作為一國丞相,這樣大範圍的燒殺,諸葛亮心理上多少有些愧疚。

    2.其他四次火攻多是藉助天時和地利,多用於退兵之計。藤甲兵一戰,非常有針對性的使用火攻,藤甲兵遇火生還的概率基本為零,這是殺人滅口的計策。相對而言比其他四次更加凶狠殘暴。

    3.火燒藤甲兵時諸葛已近暮年,一個人到了這個階段多多少少都會考慮壽命的問題。

  • 10 # 博物歷史觀

    想必各位看官都知道,諸葛亮自從臥龍崗出世以來,最擅長使用火攻。那為什麼

    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必損陽壽”?

    而且,我們知道,火燒新野之前為了不傷害百姓,提前將百姓一併帶走,所以火燒新野僅僅燒的一座空城,並不曾傷到百姓一分一毫。從這我們也能看出,孔明的仁愛之心。

    第二、相比較而言,火燒藤甲兵確實內戰之火

    建興三年,諸葛亮為了平定內亂鞏固大後方,親自帶兵出征動平定南中戰爭。對孟獲七擒七縱,最後火燒藤甲兵,滅種烏戈國才最終收服孟獲。

    出征前曾經問馬謖,對這次出征有什麼良策?馬謖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聽了馬謖的建議,這才引出了對孟獲“七擒七縱”。

    “火燒藤甲兵”發生在孟獲第六次被釋放後,糾結烏戈國近三萬身穿棕油浸泡過得藤甲士兵,可刀槍不入,甚是勇猛。哪怕是小學生玩過三國殺都知道,藤甲可以擋“殺”但是最怕“火殺”。當時諸葛亮當然也是深知藤甲的弱點,設計火攻,由魏延引藤甲軍進盤蛇谷,結果谷兩頭一堵,藤甲兵就成了甕中之鱉,此時谷上方黑油滾下,火箭四射,頓時藤甲兵陷入一片火海。我們都知道,藤甲屬於戰甲,為了防止在戰鬥中脫落所以在身上綁的特別結實,每次穿、脫都需要他人輔助,當浸泡過棕油的藤甲被澆上黑油一遇到明火,火苗就會怦然而起覆蓋全身,士兵想脫又脫不得,3萬藤甲兵只能在哀嚎聲中活活燒死。

    總的來說,個人認為這更能看出孔明的愛憎分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疼痛分為幾級,最高階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