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貧窮則需保持風骨,不諂媚不卑屈;富有則需持謙遜之心,不傲慢不自滿。您如何看待這樣的心性?
貧而無諂:生活貧窮,但不能因此就向人卑屈、獻媚,以獲取利益。諂,解作奉承、巴結或獻媚。
富而無驕:生活富有,但不能因此就驕傲自滿、盛氣凌人。驕,解作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
何如:這個怎樣?子貢向孔子彙報自己的心得,滿心以為能得到讚賞,故而此處的“何如”,帶著一種洋洋自得的意味。
生活貧窮者,度日艱難,往往為了容易獲取生活必須品,就向人低頭,甚至進行討好巴結,這種心態會嚴重消磨心中志向,令人淪喪,故而身處貧困,益發要保持風骨和氣質,以此來磨礪心性,自我精進。
生活富有者,常常會被人求助索取,而求索之人,往往會對富有者進行讚美、獻媚,故而富有者常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因此需要保持謙遜之心,嚴謹守禮,才能擁有清明的心智,避免迷失自我。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還不錯。但比不上不以生活貧窮為苦,以追求聖賢之道為樂;不以生活富有為樂,以踐行聖賢之道為榮。
可也:還不錯,但還沒達到優秀的水平。
未若貧而樂:比不上生活貧窮,但以追求聖賢之道為樂。此句與上章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意思相通。樂,解作對某事心甘情願,此處指因一心追求聖成賢之道,而忽略了貧窮的憂惱。
富而好禮者也:生活富有,但不以為此樂,以踐行聖賢之道為榮。禮,泛指符合儒家理念的道德情操和各種行為規則,因為很多行為規則都是硬性的規定,不遵守就會受到嚴懲,故而稱之為禮法會更恰當。好禮,此處解作一心遵行禮法,而遵行禮法就是在踐行聖賢之道。
孟子說過一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跟子貢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其實是同一理論水平,都是在說,貧和富是存在身份和階層的差距,要各人安於現狀。
而孔子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則是說無論貧富,在追求聖賢之道時,無有高下之分,確實是比前兩者高了一個境界。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詩經》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我們現在這種情形了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衛風·淇奧》。節選為: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鍁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子貢引用的這兩句詩,本義是描述美玉的打造過程,引申作不斷進步、精益求精的意思。
美玉的打造,第一步是把玉胎從原石中剖切出來,此為切;第二步是把玉胎附著的石頭部分銼去,此為磋;第三步是把玉胎雕琢成想要的形狀,譬如戒指、佩件等,此為琢;第四步是把雕琢好的玉器打磨光滑,使之發出美麗奪目的光彩,此為磨。透過切、磋、琢、磨這四個步驟,粗糲的玉石一次比一次變得美麗,最後成為光潤動人的美玉。
其斯之謂與: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吧?其,解作推測、大概。斯,代詞用法,指子貢和孔子前面的對話。
子貢所說的貧富持心,已是超出一般人水平,然而孔子描述的境界,更是精妙高深。所以子貢引用這兩句詩,來表達精益求精、一山還比一山高的感慨之情。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賜啊,今後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你能講前知後,領略我還未表達的意思。
賜也: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乃是表字。《禮記》記載,古人成年後,同輩之間互稱表字,以示尊重;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長輩稱其名,以示親暱愛護,自稱其名,則表示謙遜。
始可與言《詩》已矣:今後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始,解作今後開始。《詩》,是指《詩經》。
告諸往而知來者:你能從我講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講的意思。諸往,解作過去,此處指孔子說過的話。來者,解作未來,此處指孔子還未說的話。
本句是倒裝結構,敘述關係應為:因為“告諸往而知來者”,所以“始可與言詩已矣”。
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個分類,評出門下十名最優秀弟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門十哲。孔門十哲中,子貢乃是言語類的優秀弟子,如今讚賞其詩句引用得好,今後可與之談論《詩經》,這已經是孔子極高的評價了。
……更多的論語註解,請參見本人專欄《論語斬件》。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貧窮則需保持風骨,不諂媚不卑屈;富有則需持謙遜之心,不傲慢不自滿。您如何看待這樣的心性?
貧而無諂:生活貧窮,但不能因此就向人卑屈、獻媚,以獲取利益。諂,解作奉承、巴結或獻媚。
富而無驕:生活富有,但不能因此就驕傲自滿、盛氣凌人。驕,解作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
何如:這個怎樣?子貢向孔子彙報自己的心得,滿心以為能得到讚賞,故而此處的“何如”,帶著一種洋洋自得的意味。
生活貧窮者,度日艱難,往往為了容易獲取生活必須品,就向人低頭,甚至進行討好巴結,這種心態會嚴重消磨心中志向,令人淪喪,故而身處貧困,益發要保持風骨和氣質,以此來磨礪心性,自我精進。
生活富有者,常常會被人求助索取,而求索之人,往往會對富有者進行讚美、獻媚,故而富有者常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因此需要保持謙遜之心,嚴謹守禮,才能擁有清明的心智,避免迷失自我。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還不錯。但比不上不以生活貧窮為苦,以追求聖賢之道為樂;不以生活富有為樂,以踐行聖賢之道為榮。
可也:還不錯,但還沒達到優秀的水平。
未若貧而樂:比不上生活貧窮,但以追求聖賢之道為樂。此句與上章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意思相通。樂,解作對某事心甘情願,此處指因一心追求聖成賢之道,而忽略了貧窮的憂惱。
富而好禮者也:生活富有,但不以為此樂,以踐行聖賢之道為榮。禮,泛指符合儒家理念的道德情操和各種行為規則,因為很多行為規則都是硬性的規定,不遵守就會受到嚴懲,故而稱之為禮法會更恰當。好禮,此處解作一心遵行禮法,而遵行禮法就是在踐行聖賢之道。
孟子說過一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跟子貢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其實是同一理論水平,都是在說,貧和富是存在身份和階層的差距,要各人安於現狀。
而孔子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則是說無論貧富,在追求聖賢之道時,無有高下之分,確實是比前兩者高了一個境界。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詩經》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我們現在這種情形了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衛風·淇奧》。節選為: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鍁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子貢引用的這兩句詩,本義是描述美玉的打造過程,引申作不斷進步、精益求精的意思。
美玉的打造,第一步是把玉胎從原石中剖切出來,此為切;第二步是把玉胎附著的石頭部分銼去,此為磋;第三步是把玉胎雕琢成想要的形狀,譬如戒指、佩件等,此為琢;第四步是把雕琢好的玉器打磨光滑,使之發出美麗奪目的光彩,此為磨。透過切、磋、琢、磨這四個步驟,粗糲的玉石一次比一次變得美麗,最後成為光潤動人的美玉。
其斯之謂與: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吧?其,解作推測、大概。斯,代詞用法,指子貢和孔子前面的對話。
子貢所說的貧富持心,已是超出一般人水平,然而孔子描述的境界,更是精妙高深。所以子貢引用這兩句詩,來表達精益求精、一山還比一山高的感慨之情。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賜啊,今後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你能講前知後,領略我還未表達的意思。
賜也: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乃是表字。《禮記》記載,古人成年後,同輩之間互稱表字,以示尊重;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長輩稱其名,以示親暱愛護,自稱其名,則表示謙遜。
始可與言《詩》已矣:今後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始,解作今後開始。《詩》,是指《詩經》。
告諸往而知來者:你能從我講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講的意思。諸往,解作過去,此處指孔子說過的話。來者,解作未來,此處指孔子還未說的話。
本句是倒裝結構,敘述關係應為:因為“告諸往而知來者”,所以“始可與言詩已矣”。
孔子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個分類,評出門下十名最優秀弟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門十哲。孔門十哲中,子貢乃是言語類的優秀弟子,如今讚賞其詩句引用得好,今後可與之談論《詩經》,這已經是孔子極高的評價了。
……更多的論語註解,請參見本人專欄《論語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