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索幸福密碼
-
2 # 家荷說
這個得看情況,該嚴厲的時候嚴厲,嚴厲不等於專橫霸道。
凡事要有度。
如果過於嚴厲,孩子未來出現兩種情況的比較多吧。
一種是沒有主見,懦弱。
一種是叛逆嚴重。
-
3 # 曼青育兒說
對於父母過激管教的孩子通常會出現兩種型別:
第一種,膽小懦弱,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這種孩子遇到衝突總想該怎麼做才能讓別人減少對自己的失望。他們多數都是在父母的過激管教下成長起來的。然而懦弱也就意味著沒主見,沒主見的孩子,根本對是非的界定就十分模糊,他們更容易懷疑自己,也更容易懷疑這樣做究竟對不對。所以,“不聽話”也是就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聽話”。
第二種,逆反型孩子。這種孩子通常容易在父母的言語和行動影響下,變得性格乖戾,或者易怒。有時候,他們逆反的並不一定是指令本身,而是發出指令的人,也就是父母。
所謂孩子越打越逆反,從孩子的心理成長來看,叛逆都是成長過程中不能避免的階段。一般來說,會有兩個反抗期。
第一個反抗期,就是3-4歲,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強,有獨立行動的願望。當他感到自己受到侷限時,就本能的想要反抗,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第二個時期就是在12-15歲,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和三觀都已經初步形成,可以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也就是父母所說的“翅膀硬了”,他們有強烈的想要展示自我獨立性和優越性的願望,如果這個時期,父母過激對待,就會增強孩子想要維護自我的反抗心理。
因此,面對孩子的逆反,尊重、理解的平等式教育尤為重要。只有孩子感覺到被認可,他們才願意對別人敞開心扉,也就更容易服從“管教”,避免走入歧途。
我也經常會聽到家長說這句話,你每天盯著他,他偏不做,你不管了,他反而做了。
嚴厲,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嚴厲?嚴肅而厲害,不寬容。
在很多的時候,家長都會誤解這個詞,把“管的寬”和“嚴厲”給混淆了。
比如說吃早餐吧,有的孩子喜歡用小碗分開吃,有的孩子不喜歡。
有一次,一個小女孩,點了一碗餛飩,她的奶奶馬上給她拿了兩個小碗要她一個碗裡舀幾個,這樣吃著不燙,吃得快些。
可是小女孩非要用大碗吃,不肯舀到小碗裡,當然,吃得有些慢。
奶奶坐在旁邊,一肚子火,看著女孩子慢悠悠的樣子,更是火上澆油。
剛好她的一個同學從身邊過,說:“你還在吃早餐呀?遲到了!”
奶奶終於按耐不住了,把桌子一拍,“用小碗!”
小女孩看了奶奶一眼,放下調羹,把書包一背,要去學校。
奶奶一把拽過孩子,說:“坐下!吃完了再走!”說完,強行把餛飩分進了兩個小碗裡,其實,這個時候餛飩已經不燙了。
小女孩流著淚吃完了餛飩,背上書包,走了。
奶奶在後面交待:“上課認真聽講!”
周圍的家長和她開玩笑,說她把孩子管的太嚴了。她說:“小的時候不管嚴一點,長大了無法無天!”
我覺得,她說的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孩子,要從小開始管教,否則,長大了真的會無法無天。
只是,我覺得孩子怎樣吃飯,穿什麼衣服,那都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不一定都要按照家長的意願來做,畢竟,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要沒有出格,沒有太過分,那就睜隻眼閉隻眼算了,免得孩子覺得“管的寬”。
但是,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那就不能睜隻眼閉隻眼了,比如說作業按時完成,對於我的兒子,只要他犯了一次錯,我都會嚴懲不貸,從來不會說下不為例。
同時,我也會告訴他,不管是誰,做錯了事情,就是會有懲罰的,包括爸爸媽媽在內。
這是一個生存的規則,不是嗎?
如果你給了他一次下不為例的機會,他就會認為永遠都有下不為例的機會。孩子是很會看家長的臉色行事的,他會不斷地試探你的底線,步步為營的。
我不知道別的家長是怎麼認為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在家裡,我都是“嚴守陣地”的,不管用什麼方法,原則問題,絕不能逾越。
我們在孩子的身上,都給予了太多的期望,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突破不了的瓶頸,孩子也是一樣。
我認為,給他一個自由的,快樂的童年,只要大的教育方向是對的,孩子再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與短板,一味地強求,有的家長,更是“嚴以待人,寬以待己”,這樣的“嚴厲”,往往會適得其反。
在道德與習慣的養成方面,嚴厲一點,還是好的,但是,這需要一個持之以恆,不能今天管,明天又不管了,那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