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言軍事
-
2 # 楓橋不夜泊其實哥薩克騎兵並不是一個民族,他們只是一群有著同樣生活方式的人,而且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人群,哥薩克在突厥語中,意思是自由的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哥薩克人英勇善戰而且戰鬥力極強,雖然至今已經消亡,但我們從《靜靜的頓河》這部小說中依然可以領略到哥薩克騎兵的風采。
雖然哥薩克騎兵驍勇善戰,但他們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政權,主要原因就是在於他們是一個魚龍混雜的群體,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是類似於僱傭兵的存在,因此在很多戰爭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時而叛變,時而屈服,甚至還會因為利益互相殘,這讓沙皇俄國以及後來的蘇聯政府的統治階級,非常的頭痛。
但他們的戰鬥力卻是每一個統治階級都認可的。在還是沙皇俄國統治時期,哥薩克人曾是統治階級的主要戰鬥力量,自俄國革命爆發以後,哥薩克騎兵便遭到了毀滅式的打擊,二戰期間受到蘇聯政府的感召,哥薩克人重新又騎上了馬背,成為了重要的戰鬥力量,等到戰爭一結束,為了便於統治,蘇聯政府便漸漸的對他們進行分化和打壓,將他們變成了普通老百姓。
不過現代武器裝備早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了,因此,很多哥薩克騎兵也不得不退出歷史的舞臺,選擇安居樂業。
哥薩克騎兵的消亡與蘇俄百年政壇風雲演變特別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清洗”沒多大關係,歸根結底就是隨著現代軍事技術發展,騎兵作為一個軍兵種必然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哥薩克騎兵也不例外。
從15世紀哥薩克作為一個特殊族群社群(並非民族)出現,迄今已有近700年曆史。哥薩克的興起與沙俄農奴制擴張有著密切關係,由於地主貴族和沙俄政府的壓榨迫害,從15世紀起俄羅斯北部的大批青壯年農奴、城市貧民就紛紛向南逃入幅員遼闊、人煙稀少、飛禽走獸和魚類資源豐富的草原地帶。
這些人與當地許多古老民族——哈扎爾人、波洛伏齊人、佩切涅格人先敵後友,逐漸結成了宗法式的自治村社和軍事組織,哥薩克由此誕生——“哥薩克”一詞源於突厥語,原義就是“冒險者”“自由人”。
在這一漫長演變過程中,出於狩獵、自衛、運輸、對抗周邊遊牧民族的生存需要,居住第聶伯河、伏爾加河流域廣闊草原的哥薩克普遍練就了一身出色的馬上功夫,他們騎射嫻熟(哥薩克人較少使用弓箭,而是在馬上使用長短火器射擊),擅長運用單刃馬刀(沙斯卡)和長矛,是近代西方一流的輕騎兵,拿破崙就對前者盛讚不已。
17世紀中葉,透過軟硬兼施沙俄將大部分哥薩克社群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後者開始變成一個專為沙俄效力的特殊“軍役階層”,而沙俄政府則給予哥薩克一定自治權。此後,哥薩克騎兵就成了沙俄對外擴張的急先鋒——17世紀下半葉清軍多次打退沙俄侵略者,實質上前者構成就是以哥薩克為主體。
哥薩克騎兵最耀眼的時刻莫過於1812年的反擊拿破崙入侵俄國——20個哥薩克騎兵團參與對法作戰,他們斷糧道、襲哨兵,晝夜不停地採用襲擾、伏擊戰術進攻法軍最薄弱的環節,導致法軍後勤補給越來越吃緊,最後被迫撤離莫斯科。
哥薩克騎兵又配合俄軍主力圍追堵截,僅從莫斯科到斯摩稜斯克350公里的陸上,他們就俘虜法軍達1.5萬人之多,而被他們直接殺傷的法軍更是不計其數。1814年,哥薩克騎兵作為反法聯盟大軍的一員以勝利者姿態進入法國首都巴黎,轉過年來打敗了復辟的拿破崙後,哥薩克騎兵又一次進入巴黎武裝遊行。
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雖然集結了多達30萬哥薩克騎兵(揹著步槍但仍喜歡用馬刀和長矛)投入戰場,卻因機槍、鐵絲網戰壕、坦克、飛機等現代武器和防禦技術的出現而沒能取得輝煌戰果。蘇俄內戰時期,由於敵對雙方武器裝備水平差不多(都不算先進),哥薩克騎兵得以再次大顯神威(參戰人員或達百萬),湧現出第1騎兵軍和鐵木辛哥、布瓊尼等精兵強將。
斯大林主政前期的“非哥薩克化”政策給哥薩克社群、文化傳統造成很大傷害,儘管如此,當衛國戰爭爆發後,大部分蘇俄哥薩克還是踴躍報名參軍(蘇俄在1936年就解除了對哥薩克社群的服役禁令),他們先後組建了17個團級單位,而且因戰功卓著全部榮獲“近衛”頭銜。
史載,哥薩克官兵廣泛分佈在步兵、騎兵、炮兵、空軍、海軍等軍兵種,昔日的哥薩克鐵騎已逐漸演變為現代化合成武裝力量。1945年6月24日莫斯科舉行勝利大閱兵時,第4近衛哥薩克支隊的上百名官兵從紅場列隊透過接受檢閱,不過他們沒有騎馬。
也正是從二戰結束後為起點,蘇軍將包括哥薩克在內的騎兵部隊逐漸淘汰,但哥薩克騎兵驍勇善戰、忠於使命的精神核心卻被保留下來,在俄羅斯獨立後的歷次區域性戰爭中都能看到哥薩克軍人浴血奮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