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碰撤穿壓起
-
2 # 談理論道
我曾經見過德華人在100年前造的汽輪機,跟咱們當年開始中國產的蒸汽輪機差不多, 可是為什麼100年過去了,他們的產品技術品質上升級那麼多,而我們也造了六十餘年了,很多企業的產品卻還是和之前的品質差不多呢
跟當時相比,他們積累了一代代的文件和經驗,並在此基礎上,細分出無數的專業,領域,公式,工具。
而我們現在這些東西,和當年仍然差不多,也許裝置更新了好幾代,人員資歷多了好些年,但是這個體系,制度,思路,尤其是方法,還是當年那樣。
缺乏積累,準確得說,缺乏積累的方法。
工程科學,本質上是一個積累的科學,要談積累,首先就是如何積累。好比內功好,練什麼武功都快,因為你掌握了方法,方法是無形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就是這些無形的東西決定了最後的工程產品的好壞。
這些積累的方法,包括知識的細分,管理工具,各種流程,資料庫,文件的累積和迭代,等等。
好的質量是怎麼來的?不是做出來的,這是個表象,好的質量也不是檢驗出來的,這是個錯覺,好的質量,是要求出來的。
每一步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怎麼要求?為什麼要這麼要求?怎麼樣去驗證這些要求?一旦沒有達到要求,其中的彈性限制在哪裡?如果咱們可以回答清楚這些問題,以後就不用再羨慕德國製造質量好了。
尤其是我們要拋開一個觀點:我們便宜,價效比高!有個很殘忍的現實:事實上價效比高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低端的產品。或者換一個說法,你只有達到了和別人同樣的質量,同樣級別的技術,然後再談價效比,才有意義,否則自己把自己帶溝裡了。
多說一句,我們真的便宜嗎,坦白講,以本行業的產品來說,如果都以同樣的標準,要求來做,很多中國產的成本會比歐洲,尤其是東歐要高。長遠來看,這裡面我們是存在很大的潛在風險的,未強先貴。如果不抓住市場還在的這個視窗期真正做出高品質產品,未來是很有風險的。
不要依賴個別人的智慧,而要依靠系統和團隊的力量。
舉個不完全恰當的例子,在每個國企,無一例外,我都看到一個職位稱為總工程師,一切技術難題主要是總工程師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個判斷,然而在外企卻很少看到稱為“總工程師“的職位,即使是技術上的負責人,或者技術專家,角色的定位也是不一樣的。
我常常覺得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如果做的東西簡單,是可以由有經驗的人來決定的,但是當代的高階工業產品,很多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那麼過去那種依賴人的經驗的做法,就不能夠再繼續了,人沒有這麼多精力瞭解那麼多細節,也不可能在各個領域都是專家,這不現實。
那麼就要依靠系統的力量,人都會犯錯,都會有不穩定,那麼,要想穩定做出複雜的產品,就必須有制度和檔案,去規定人的操作規程,操作步驟,縮小人的自主空間,因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還得依靠團隊的力量,怎麼樣去把大家的智慧用起來,這就要有一個合適的,不官僚的,不政治的,能夠發揮每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組織架構設定,不依賴個別人的智慧,而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
由實入虛,跟國外相比,我們的研發人員其實不少,但是為什麼輸出不夠他們有效呢?當然,有起點不同的原因,但是還有一點不要忽略,這個東西,要由實入虛,理論研發,要以實際運營為基礎,進行一種良性的互動和相互支援。運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支援研發,研發以輸出回報投資,證明價值,並獲得更多資源。
如果只是閉門造車,這看起來是研發,其實是離產品較遠,搞得有的不可謂不高大上,但是卻沒有產生什麼價值。
有個小故事,有個人花費了千金的家財去學屠龍的技術,花了三年,總算學成了這門巧妙的技術,但是最終卻沒有地方去實踐,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說的都是產品層面的看法,好比描述珍寶是怎麼樣的。今天所答,更多是產品外圍的一些因素,好比保護珍寶的保險箱和鐵鏈。
今天我們的製造業升級的問題,是我們買了很多產品,很多技術,很多生產線,可是總是不能保證在國內環境裡穩定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
這就好比,撬開了很多鐵鏈和保險箱,希望得到珍寶,卻少有人意識到:要帶著鐵鏈,直接把保險箱拎回家,才能真正擁有珍寶啊!
回覆列表
第一德國製造還是那麼好,你要相信他的沉澱的技術。
第二。5月出口就達1000多億歐元。還是算牛逼的。
第三。你看中國好多車床,高精密的就是德國的技術。只是中國現在只是模仿德國的,但是中國的技術也是成長最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