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戀花zyl

    四川到廣東,應該是2000年初,那時火車不多,而且坐火車小偷特多,為了方便選擇了坐大巴,但長途大巴管理不完善,車費亂叫價,並且每到一個地方休息,司機都要讓交伙食錢,不吃也要收錢的那種(聽說不交要捱打)。休息站髒亂差,那廁所簡直不能看,想想都噁心吃不下飯。這都不是最不好的,話說我出錢了你安全把我送到地也算好是吧,可氣的是,半夜12:00多,沒到我們所要的地方,司機就要趕我們下車,一句我們車不到,只是差不多經過,你在這裡下還算近的,不然下一站離得更遠。我們幾個被迫下了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沒有公交車的地方,我們圈縮在自己的行李上熬了一夜,那裡的廣東很亂,心裡怕怕的。所以現在我們是幸福的,交通出行方便,社會穩定,冶安安全。

  • 2 # 何佔文

    第一次坐車

    第一次坐車是我的老家,因老家盛產高嶺土,所以縣辦陶瓷廠就在家門口。記得76年的時候,我們村通了汽車路,當時還有養路工出沒,雖說不是現在的硬化路面,沙石頭與黃土的結合,除了顛簸,起碼成形。照明電也相繼拉上,磨面機安上,當時也是方圓較前沿的農莊。人們常說的“四八牛車”或“小噶斯”(解放小貨車)也相繼行駛在鄉間公路上。小時候最喜歡聞車爬山時後屁股放出的氣味,聞著聞著,跟上同村的大姐姐們坐上順道去縣城送貨的車,曾多次,被那幾個經常拉貨的師傅趕下了車,心裡還要嘀咕著“為什麼不是女孩?”

    好不容易上了車,天旋地轉。

    “站起來,頭朝前看!”風太大睜不開眼睛。

    “坐下,前看!”頭暈眼花,噁心嘔吐。

    大姐姐叫喚著、斥責者、關心著......

    幾經周折,總算適應了第一次坐車的滋味。

    記得我九歲的時候,借了陶瓷廠“梁哥”一月工錢38元,正巧來了個照相的,花了九毛錢與小我三歲的弟弟咔嚓一張合影,乘上一輛去縣城送貨的噶斯車,帶弟私奔縣城,清晰記得屁股下的耐火磚,車一顛簸一次晃動,屁股時不時被磚縫夾住,疼得弟弟直叫。夜幕降臨的時候,肚裡空得叮噹響,睡覺無著落,東走走西逛逛,感覺城裡就是亮、熱鬧,心裡不時嘀咕著怎麼去解決吃住、怎麼去花錢?天色漸暗,轉游在這陌生的縣城,頓感心裡滲得慌!正巧偶遇鄰莊一位好心叔叔收留,吃了幾個白饅頭,喝了口白開水,借宿一夜(後來才知叔叔見哥弟倆象父親,簡短交流,對上父親的名字)。天亮時逢,這位叔叔千叮嚀萬囑咐,讓我倆快點回家,父母心急。

    天矇矇亮,哥弟倆為了討好司機師傅,兩隻小手不停的一塊接一塊地往車上搬裝紅磚,隨後,乘了去陶瓷廠拉磚的車,車行至隴山公社(現在我老家的鄉鎮。通渭縣有“三隴”,即:隴山、隴川、隴陽,彼此相鄰)的途中,叫停了師傅,步行直奔相鄰的隴川公社看大戲,爾後去十里地的姨姨家,步行途中,因疲憊加餓,我跨越一道大河的時候,一隻鞋掉進河裡,要不是弟弟眼疾手快,差點被河水帶走!

    親戚家吃的煮玉米,休整一夜,溼鞋暖幹了。天明,帶著後悔、害怕、該打的心態回家。父母已經焦急萬分,盼星星,盼到兒子進家門。簡單的幾句數落,熱燙的一碗飯下肚、鑽到熱坑暖心的被窩裡.....

    甘肅以黃河為界,大體上分河東、河西。我出生在河東一個邊遠的農村,高考的大門總是不能如願以償,後來參軍,上了軍校,工作成家在河西。成家後第一次坐車回老家,是女兒出生一週歲的時候,女兒一出生,吃的開水沖泡奶粉。天黑的時候從河西出發至第二天天黑時方可到河東老家,若中途換乘順當,勉強才到。成家第一次回老家探望父母,坐的是“黃海”長途汽車,都是硬座,除了固定座位,過道上擺滿了簡易坐凳,人與人之間轉個身近乎要喊出個“一二一”,步調一致,方可鬆口氣。沒有隨行的保溫壺,女兒一餓就哭,一路上近乎在幾個不相上下孩子的“笑聲”中度過。

    一路狂奔至縣城,距離老家還有60公里路,一天只有一趟的班車已經走了,那時候,想的哥也是白的,只能坐上去隴陽公社的班車,還有近30公里怎麼辦?正巧遇到戰友,聯絡了一輛摩托三輪車,放了幾張硬硬的板凳,搭了個簡易的帳篷,車跑起來的時候,四面全無遮攔,而且加速了空氣流動,三輪車行駛在坑坑窪窪,爬高走低的山路上,車輪碾過,黃土飛揚似煙霧繚繞,整個人成了土蛋蛋,老婆花了好多錢燙了造型的頭髮頓時變成了“白麵碗”......

  • 3 # 回憶帶著傷鵬仔

    有次坐大巴途中想小便,還沒到服務區不停車實在受不了了…一看後面大半截車廂是空的手中剛好有一瓶快喝完的礦泉水然後就一口喝完.悄悄的跑到最後排趴下身子往空瓶子裡灌水…

  • 4 # 小賽叔

    記得小時候,沒有現在的公交車,是直接從農村直接到市裡,而且交通規則也沒有那麼嚴格,每次坐車都得站著,而且裡面的人很多,熙熙攘攘,站著都不舒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上面板太乾,缺水,用什麼補水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