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理解《周易》和中醫同源?
10
回覆列表
  • 1 # 藍先生易學研究

    中醫與周易同源?這話不在理!中醫文化是引用八卦文化說明人體結構,借用十天干說明五臟六腑,借用十二地支說明奇經八脈,神經系統感應,引用六十四卦,解說人體細胞系統性生成運化關係。古人按天體運動創造多種文化!

  • 2 # 艸屮芔

    《易經》是古人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試圖用其來解釋一切的根本。但後人卻迷信其解釋一切的方法,而不去探索世界萬物的本質,導致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幾千年來對世界毫無貢獻,就像中醫,中醫的一切解釋經不起為什麼的刨根問題,但凡多一句為什麼,很多荒唐理論根本佔不住腳

  • 3 # 原上草204195397

    周易與中醫的共同源點是炁。炁分陰陽。炁分五行。

    陰陽學。陰陽對立。陰陽統一。陰陽轉換。

    五行學。五行相生。五行相剋。五行反誨。

    炁是那個無法說清只可思議的東西。在人為精神。在事為平和。在物為形勢。主宰人事物。既是無處不在而又無法言語文字記敘。

    易學經典。千論萬卷。不過是表述那個炁。

    中醫書籍。汗牛充棟。無非為修正那個炁。

    對於炁。周易主認識。中醫主使用。

    認識與使用。兩個不同概念。

  • 4 # 李保正聊易室

    感謝諸位朋友參與我的提問。

    現將我的理解回答如下:

    “醫易同源”的說法,由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介賓)正式提出,並作了相當系統的論述,這以後經醫易專家不斷完善,內容更為豐富完整。

    此說並非空穴來風憑空臆造,自有其淵源深遠的歷史背景。

    醫易自來關係密切。人類社會早期,醫與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曾融合為一,中國也不例外。《易經》作為筮書,其編輯者就把當時的重要醫理採入卦爻辭之中。醫學與巫術分離之後,醫學獨立發展又與易學哲學化演進同步進行,互相影響,相得益彰,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極具特色的醫易融合的局面。

    據《左傳》記載,在春秋時代,一位姓和的醫生為晉國公候看病,就借《周易》盅卦的卦名和卦象,為其分析病情。後來的《黃帝內經》、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及其他醫學名著,都有易學的內容和觀點。唐代王冰注次《素問》就大量引用《易傳》內容。藥王孫思邈更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明代名醫李時珍等人在各自醫著中,無不以易學為其重要理論根據。

    所以張景嶽(介賓),提出“醫易同源”說,只是順勢而為對醫易關係的一次總結。指出了醫和易是“理”和“用”的關係,為醫易會通指出了努力方向。:

    張景嶽特別強調人與天相統一觀點。認為陰陽二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和人身體共同的物質基礎,人體結構與天體是相似的,說道:“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內易也。”“醫之為道,身心之易也”。

    在張景嶽(介賓)看來,易學所述天體變化的易之道理,也適用人體的剛柔、動靜、升降、屈伸、虛實、表裡、逆順諸多現象。

    張景嶽還論述了易學中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和六爻象數在人體結構和生命過程中的體現。還認為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各種圖象,不僅可表示天地節氣變代,也可用來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的變化過程。

    現在,“醫易同源”已成易學界和中醫學界的共識,但也應特別指出,易理只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和淵源之一,並非全部!

    中醫學博大精深自還有其他各項理論基礎作強大支撐的。

  • 5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易醫同源,說明中醫的道學淵源的存在。

    易醫同源,也說明中醫的人,是自然之人,符合自然之道,連通自然,與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

    易經術數,陰陽五行,也是中醫理論的基礎所在,由此才確定了中醫的基礎,決定了中醫可以延綿數千年而不衰。因為中醫與自然同在。

    無論是《黃帝內經》裡的運氣學理論,還是病機理論,經絡學理論,人的體質觀,都成分體現了中醫對於人的理解,是建立在與自然相通的基礎上,中醫的疾病觀,從六淫致病,到七情六慾致病,到飲食勞作致病,都體現了人的生活及環境對人身體變化的影響,人是身體與時間演變有關聯。而這恰恰是易經術數模型和推演存在的基礎。

    易經術數的推演比較複雜,後世的中醫自張仲景起,把中醫理論與中醫人體結構結合在一起,與時俱進,和時代氣候變遷相吻合,創造性的提出了八綱辯證、六經辯證、臟腑辨證、三焦辯證、溫病學說等等,讓中醫成為一門理論指導下的實踐醫學體系,降低了中醫入門的門檻,推廣普及了中醫治療,也讓一些人憑藉總結的中醫經驗就可以行治療,醫食同源,令中醫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追根溯源,中醫的根基在陰陽五行,在易學術數中。有能力回溯中醫源頭的中醫是少數,但能夠這樣做的,可通大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馬懿是怎樣平定遼東公孫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