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家APP

    在紫砂界,十之八九的匠人都制過石瓢壺,或換其名,或更其形,師法一派。

    “石瓢”其主要依據有其三要素:其身呈梯型,底置三足,其蓋橋鈕。原稱“石銚”。最早見與北宋大學士蘇軾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

    顧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之句而把石銚改叫石瓢,現今我們平時常製作的石瓢款式,原自楊彭年款,就是曼生十八式中的石瓢壺。不過藝人們都加以了自身的理解而改作,所以現今市面上的石瓢,才會如此多種多樣。

    下面,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市面上常見的石瓢壺。

    一、子冶石瓢

    子冶石瓢是石瓢壺中的經典名品,是瞿應紹與楊彭年首創。瞿應紹(1780~1849),字子冶,號月壺,晚號瞿甫,又署老冶、壺公冶父,室名“毓秀堂”,官至浙江玉環同知。工詩詞尺牘、書畫篆刻,師惲壽平法。善畫竹,蘭、柳亦工,兼能書法篆刻。

    雅好紫砂,常請友人鄧奎(字元生)至宜興定製、監造砂壺,喜於砂器書畫銘刻,題壺多作行書。是繼陳曼生之後,又一位與紫砂壺藝術密切結合的文人。

    二、景舟石瓢

    顧名思義,景舟石瓢,是由顧景舟預設製造的,呈橢圓形,上窄下寬,頗具備分寸感,壺身豐滿,雖型製為幾何型,但每根線條飽含了柔潤,景舟石瓢充分了展出了線條的軟而韌度。

    三、曼生石瓢壺

    石瓢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是曼生所愛之一。

    陳曼生在做官之餘,經常微服簡從,一日,見一個乞丐,前置一石器。只見這件器形狀獨特,似瓜非瓜,雖顯陳舊,卻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觀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製瓢器”字樣,以二兩購買下來。於是以石器為原形繪壺再加上壺蓋、壺嘴以配之,終成壺式,起名曰“石瓢”。

    四、漢棠石瓢

    漢棠石瓢乃顧老高徒徐漢棠所製作的一款石瓢壺。

    漢棠石瓢繼承了顧景舟大師石瓢壺剛勁、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強調每個點上都有力度,猶如彎曲的鋼絲或彎弓之狀。

    五、心舟石瓢

    此種石瓢壺型為何心舟所創作。

    何心舟,號曼陀華館,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制壺名手,何氏與海上畫家任伯年、胡公壽、虛谷等書畫家常相往來。曾與陶友王東石於浙江寧波建玉成窯,造紫砂壺。據記載及傳世品所見,凡浙寧玉成窯出品每見奇品......

    六、滿瓢

    什麼是滿瓢?滿瓢究竟是誰創作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多年前看到顧老與吳湖帆、江寒汀合作的滿瓢,誤以為是顧老的設計創作,後來在很多雜誌上看到更早的所謂滿瓢,作者諸如陳光明、吳雲根、裴石民等人,都有做過不同體態的所謂滿瓢。

    滿瓢 解析:滿瓢一直給人一種敦樸、笨拙、厚重的視覺效果。一種以“滿”作為主要表現方式的多三角結合體,其定義是在子冶瘦骨嶙峋的書生情懷上,附加了一種所謂的滿足、富足。

    七、東瓢

    東瓢的造型不同於以往常見的子冶或者景舟石瓢,整個壺有一種三明治的感覺。為了不破壞這種三段式的感覺,作者將石瓢上慣用的三足底改成一納底設計。

    壺嘴和壺把當然要設計的收斂,嘟嘴加上小圈把,倒也十分可愛,把內圈的弧度大小充分考慮握感,成年人一隻手指頭插進去剛剛好。壺鈕是類似倒立的乳釘,和嘴把協調同意,在使用的過程也拿捏方便。

    八、納瓢

    納瓢,意在容納,以紫砂為載體,海納方圓,取各石瓢所長,歸納而來。

    納瓢是在傳統子冶石瓢的基礎上精心改良,既體現了石瓢的剛硬有力又融合了圓壺溫潤柔美!壺身較傳統子冶矮了很多,這樣一來壺口便大了幾分,投茶倒茶葉更加方便。壺蓋平緩合體,壺鈕拱橋形設計潤澤和順,便於拿捏的同時,也為壺增添了一股靈動之氣!

    如何欣賞石瓢呢?

    需泥色相和、嚴絲合縫、形韻兼具。從形來說,縱觀眾多作品,無論哪一種石瓢最大的特點就是"三角形",曲線柔和流暢,釘足呈三角鼎力狀支撐,給人輕靈而穩重的第一視覺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拙政園各個亭臺樓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