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視界

    首先,皇帝需要大臣治理國家,殺了大臣誰來幫他管理江山。

    其次,古代的皇帝也不是閒著沒事幹隨便殺人的,皇帝殺人一定是有理由的,比如涉及國家安全或者影響皇權的,像朝廷高官或大臣,或者是大案、重案,普通人皇帝是沒時間管的,那是大臣的事。

    中國古代的皇權其實是受到很多制約的。

    一、超越皇權的上天。

    漢代的董仲舒就搞出來一個天人感應說。上天就會降臨一些災難來警告皇帝的行為不檢。在這個時候,皇帝就要下罪己詔以祈求上天的原諒。這就是對皇權的一種制約。古代的皇帝很信這一套,所以沒事經常跑去祭天,以彰顯君權天授,自己是天命所歸的真命天子。這是古代皇帝統治天下的一種很重要的手段。而同時這種說法也就給皇權套上一個枷鎖,使得皇帝不能為所欲為。

    二、儒家思想。

    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和孟子。而孔孟這兩位先賢在古代已經被上升到聖人的地步。他們的思想超越了皇權,皇帝的思想和行為都要受到儒家思想的控制,不能逾越雷池一步。

    明朝的朱元璋就曾經對孟子的一句話產生過質疑,《孟子》說:“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朱元璋一看很不開心:為什麼要把皇帝放到最後,就要把《孟子》踢出四書。可是,直到現在《孟子》還是在《四書》裡好好的,而朱元璋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裡了。

    三、科舉制度下的官員體系。

    皇帝必須用官員來組成領導班子管理朝廷。就像中樞的宰相、首輔已及各級官員。這些官員組成朝廷體系。天下的所有事物都要經過層層官員的梳理,然後內閣來定,皇帝是最後一道程式。這樣就從另一個方面限制了皇權。

    四、獨立的御史和言官制度。

    中國古代的御史和言官制度是獨立於朝廷體系之外的,皇帝都沒辦法。御史主要負責監督和進諫,在古代的官員體系中權力算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在明朝,皇帝對御史都沒辦法,幹什麼都被噴,不幹還被噴,苦不堪言。

    皇帝管理國家需要一個團隊,需要的是官員全體,所以根本不可能隨便殺害大臣。就像嘉慶帝和海瑞,雖然海瑞得罪了嘉慶帝,但是嘉慶帝始終不敢殺海瑞。就是怕失去民心。

    所以,古代皇帝的言行會被很多條條框框制約的,不是皇帝想幹嘛就幹嘛的,更別提殺大臣了。

  • 2 # 收之桑榆12

    謝邀。其實我個人理解,朝堂之上關乎著天下天下興衰,廟堂是一個勾心鬥角的地方,而且是全國最聰明的一群人勾心鬥角,每一件事,每一個舉動都是蘊含著濃厚的政治意味的,所以皇帝對大臣的態度也是跟權利與政治息息相關的,大臣犯點小錯其實不算是什麼大事,但是要看這個大臣是否處於權利的漩渦當中,若這個大臣對權利的爭奪起到促進作用,那就算是一點小錯在對手面前也是能置之死地的毒藥,皇上也權衡你是否有對皇權集中的作用,若有則不輕饒,若沒有則安然無恙。當然,如果遇到一些病態的皇帝就不好說了,比如朱元璋在空印案中就能殺上萬人,就是因為朱元璋認為官員們藐視皇權,無數人成了刀下亡魂。不然大多數皇帝還是正常的,只要你不貪念權利,犯大錯也能化險為夷。

  • 3 # 歷史雜貨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時候皇帝擁有全天下最大的權利,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那麼皇帝可以隨意要其他人的命嗎?很多電視劇中,皇帝因為一件小事不高興,直接將大臣殺頭,這種事情靠譜嗎?當然不靠譜,即使是暴君都不可能無緣無故因為一件小事殺了一個大臣,即使想殺,也要找好理由,無論是好皇帝還是暴君。

    其實無論哪朝哪代的皇帝其實都沒少殺人,皇帝掌握著生殺大權,這話的確是沒錯,可是哪怕是皇帝,他要殺人也是要有個理由的,在昏暈無道的皇帝也會找個理由來殺人,從封建制度誕生的一開始就提出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皇帝也是要遵循法律的,不能違背,更不能無故或者是因為小事就殺了大臣。

    舉個例子康熙一直想殺鰲拜,按理說他是皇帝隨時可以殺,想殺就殺,可他一直沒有合適的理由來處理鰲拜,沒有辦法以理服人。其實每個朝代都有很多的制度來規範皇帝的行為,皇帝並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自在,他也會被制約。

    無故殺人可能在奴隸社會的時候無所謂,可是到了封建社會時期這種事可是萬萬不能做的,且不說有沒有規矩來約束皇帝,假如說他真的無故殺人,那麼大臣們會怎麼想?大臣們會認為這個人不適合做皇帝,而且他無故殺身邊的大臣,剩下的大臣都會有危機感,如果他這種事做的比較多的話,勢必會逼的大臣們造反。

    皇帝也不是傻子,歷史上即使非常嗜殺的皇帝,他想殺人的時候,都會找出個理由,無故殺人的皇帝少之又少,別被電視劇騙了,至於皇帝找的理由那可就多了,歷史上有句話叫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從細節上打造一個完美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