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30885686659

    如果說相逢是一種緣分,那麼再見則是一種勇氣。因為時間這東西最會打磨人了,再見時的TA可還是分別時的TA?借馬克李維的一句話:“距離已經產生,必須得有人先跨出一步,即使我們都同樣靦腆。”

    影片透過三個獨立的故事描寫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三個故事中的主人公之間的關係都非常尷尬:事業有成的兒子和當年拋棄妻子而現在公司破產腿腳不便家庭不幸的父親,一起長大互生情愫卻無意中害死了父親的同性朋友和已經成婚且有一子的同志,愛戀已婚女老師並且也成為了老師的大學男學生和為了家庭的完整遠走異鄉的女老師。面對如此尷尬的情感關係,他們或是有意或是無意地再見。父親與兒子的再見可以說是偶然的,他們沒有對這份感情真正付出什麼,就算是看到對方生活的困境自己內心抓心的疼,那也只是單方向的,他們之間的情感紐帶似有若無。被迫分離的同志既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又是一定程度上的殺父仇人,一個與女子成家,一個被判死刑,即使如此,他們也拒絕尷尬的再見。好在生命最後的勇氣驅使他渴望再一次的見面,讓自己魂歸故里。雖然他們再一次相見,卻再也說不出更多的話語,這不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深情,而是好久不見自我封閉的隔閡。學生和老師則是三個故事中相對較暖的一個,雖然雙方都落落大方地在人前談論著過去,但是終於是把該說的話說出了口。而在這三個故事中,結尾唯一沒有哭的就是第三個故事了,但是這個故事的結尾並不是笑,而是凝視。曾經的學生凝視著躺在自己的床上的曾經的老師,衣衫整齊,有些憂鬱,有些釋然,因為距離感始終存在著,無論人們多麼親。總的來說,三個故事的主人公一點點變得更加積極,而積極的溝通帶來了12年遺憾的彌補,導演對於人類溝通困境的解法就在於原諒、勇敢、解放自我。

    劇中對於人與人關係的論斷透過第三個故事的陳志彬之口高談闊論地丟擲來,有點太過直白,並且如果做講座的老師水平如此這般而學校老師未償見同學們如此積極,那隻能說,講座的老師真TM帥。

    另外女性形象在影片中從弱化的地位逐漸上升為主體地位,有點陰陽相調的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西方是單一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