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史林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明代時期,河西的地域範圍跟之前幾個朝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在西漢的時候,曾經設立了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這四個郡,他們被統稱為河西四郡。在蒙古騎兵進入中原之後,建立了甘肅行省。

    包括今天的寧夏,內蒙古西部,青海東部,以及甘肅省河西地區。——《河西通史》

    根據河西通史的記載,我們可以大致瞭解一下,古今地區的對比。

    當朱元璋坐鎮華夏之後,明朝大軍將蒙元勢力趕到漠北。大將徐達得到命令:

    不必窮兵追之,但其出塞之後,固守邊疆,防侵擾爾。——《明太祖實錄》

    所以為了落實太祖規定的固守封疆的戰略目標,明朝沿著北部長城,設計了9個軍事重鎮。因為河西地區長期控制著羌族等一些少數民族,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同時又是一個西部重鎮。

    所以,在明朝佔領河西之後,明太祖在這裡設立衛所建立編制,分封總兵率兵鎮守。在之後的明朝各代,不論局內形勢如何變化,對甘肅鎮的既定戰略方針都是:不斷加強重視,再加強。明代對河西的經營。

    首先在河西中樞設定統領機構。在洪武12年,陝西行都司簽到河西甘州,又命令十一皇子朱茵為肅王,率領精兵坐鎮河西。

    同時又派大量軍隊駐紮,軍屯,名屯和商屯都在這裡開墾。發達的農業和商業,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是當地衛所計程車兵可以基本做到自給自足。

    到了洪永熙宣時期,各朝各代的帝王都勵精圖治,在北部邊疆積極採取穩妥的預定之策。而河西地區,就是他們重點照顧物件,在朝廷的支援下,河西的駐軍和百姓團結協作,建立起從莊浪一直到嘉峪關延綿不絕的關防體系。

    到了明代後期,統治階層中出現腐敗,河西地區則匪患日益嚴重,民不聊生,成為散兵遊勇的天下。

    總結

    由此可見,河西地區在明代時期是頗受重視的。作為明朝時期邊疆的門戶,河西修建大量防禦設施,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穩固邊疆的作用。

    其次,發展了河西地區農業經濟,由於軍屯,民屯和商屯的發展。使得這一地區的農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雖然地處邊疆,但是也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

    最後由於歷史潮流的不斷髮展,明代末落,河西地區最終衰敗。

  • 2 # 風不止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稱雍涼之地,是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這裡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是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河西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稱雍涼之地,是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這裡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是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河西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透過河西傳入長安,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明代甘肅鎮地跨河西走廊,下轄十二衛三所,其“界在羌番、回虜之間”,三面臨敵,非常難守。明代創新性的在河西建置衛所,屯駐重兵防守。但從洪武末開始,衛所制度逐漸衰落。在邊政敗壞,管理不善,軍屯破壞和河西走廊周邊局勢變動等內憂外患之下,河西駐軍數量總體上持續減少。河西駐軍數量的演變可以說是明朝國力變化的一個縮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缸裡養河蚌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