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聚水陽剛

    農村搞養殖基本都是散養,想跟上市場很難,現在的市場網路化資訊化,想要跟上市場節奏,必須要有特色養殖,最好是合作社形式。

  • 2 # 種豆得豆的大豆子

    種植經濟作物,還是先看看市場飽和度吧,視行情而定!如果真的濫市,則考慮更換品種,錯開銷售高峰!如柑橘為例,砂糖橘氾濫,則考慮種植沃柑或其它柑橘

  • 3 # 餘一鬥

    中國農民確實是非常辛苦的一個群體,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在田地裡幹活,種出來的東西卻跟市場的行情走勢不太一樣。說起來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以前在老家,我們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有一年村裡說種西紅柿可以掙錢,因為前一年村裡有兩戶人家種植西紅柿,掙了不少錢。結果當年家家戶戶跟風都種西紅柿,我們家中了好幾千棵。但是到了西虹市首富的季節,卻沒有人來收購。而且當時因為資訊閉塞,根本不知道往哪裡去賣。後來我父親每天挑著西紅柿在縣城和集鎮上來回走動販賣,但是每天也只能賣掉幾十斤。

    每天收穫的西紅柿大概有三四百斤左右,後來一毛錢一斤送給別人都沒有人要。西虹市首富最多的時候,連我們家的母豬都不願意吃。因為天天吃吃太多了,我們自己也吃不掉,然後只能成筐成筐的倒在路邊。那年我們村幾乎沒有一家掙到錢,都是做賠本生意。

    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原來當年整個西紅柿市場行情都非常不好,因為市場太過飽和,當年的西紅柿大豐收。而西紅柿又不是能夠存放較長時間的蔬菜,一般隔兩天就會爛掉,所以最後只能倒掉。這就是吃了市場資訊不對稱和跟風種植的後果。

    對於如何避免出現跟風種植蔬菜等農產品的情況。主要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做。

    第一,以村或鎮為單位統一規劃。政府要起到引導作用。因為農民大部分都是盲目的,他們是單個的弱小個體,並不瞭解整個的市場行情,而政府天熱在這方面有自己的優勢,他們應該收集資訊,作出預測,然後加以引導。

    第三,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儘量實現規模化。只要有了規模,抗風險的能力就更高。別人來收購的機率也比較大,賣出去的可能性也多一些。

    我們老家很多人都吃過跟風盲目種植經濟作物的苦果,現在主要是以村為單位進行引導和規劃,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目前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 4 # 微塵微視界
    一、只做自己熟悉的,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

    很多農民雖然有土地,但地裡種什麼有錢賺,說實話很多農民卻不是很清楚,往往是看到別人種什麼,然後聽說賺錢了,結果就稀裡糊塗的跟著種,可能有些自己之前根本沒接觸過,什麼時候施肥、如何防蟲害等不太清楚,這樣的情況基本上是要交學費的。俗話說“術業有專攻”,搞種植也是如此,需要做自己擅長的,要有獨立分析判斷能力,市場上能賺錢的往往是花心思研究的人,腦力、體力都得需要。

    二、加入公司+農戶的種植模式

    有的農民搞種植擔心踏不準行情,實際上就是銷路問題,自己如果銷售渠道有限,不妨藉助別人的技術和渠道,這樣種植收益相對有保障。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公司+農戶的種植模式,相當於訂單式種植,市場行情分析和拓展銷售渠道都有專業的團隊處理,而農民只需要按照要求把東西種出來。

    三、多與經銷商、經紀人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市場需求資訊

    在農村與農民打交道的還有一群特殊的人群,那就是經紀人,專門從農民手裡收購農產品,然後流向相關企業,最後走向市場。可別小看這一群體,很多時候可以透過他們瞭解很多有價值的訊息,比如說市場上某種農產品比較暢銷,到農民那收購會實現量價齊升,多方共贏的局面。如果終端某個農產品銷路不暢,而有的農民卻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就無法挽回損失,倘若自己有這樣的門路,就可以比較清楚瞭解市場需求,跟風種植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

    四、適當的聽當地相關部門的指導建議

    現在很多地方會有相關部門牽頭,引導農民種植某種農作物,像我們那現在正在種的是瓜蔞,也是上面說要開展一村一品,打造特色農業,結果大部分人家都有種植。有人牽頭的有個好處,就是農民自己不用操心銷路問題,每到採收時,就有專人上門收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農民很直觀的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種植積極性比較高。

    總之,種植業想要踏準節奏還是很難的,特別是近些年天氣因素更加變幻莫測,再加上很多農民跟風種植,使得種植效益波動明顯。跟風種植有主動和被動的,農民如果真的想避免跟風種植,還是有很多辦法的,畢竟事在人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安卓手機用一、兩年就必須得換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