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
2 # 蛋科夫斯基
基本上不會互相碰觸。
人造衛星數量的確不少,但是正常的衛星如果在同一個軌道上的話,那麼他們的環繞週期也是一樣的。永遠碰不到。如果不在一個軌道,那麼要看有沒有交點,沒有的話依然碰不到,軌道有交點的衛星也沒人去設計。
所以威脅主要是那些失控的衛星,可能時間一久,高度下降,和其他衛星軌道重疊,有很小很小的機率相撞。
大家覺得天上衛星那麼多容易相撞可能是看了很多如下的效果圖。
如上圖所示,近地軌道衛星如果可以達到這樣的視覺效果,那麼衛星的大小相當於一個省的大小。很顯然這個比例太過誇張。
所以大家不必擔心天上的衛星亂撞,地球外面的空間大著呢。
自然中也有很多衛星,例如土星環,裡面的小行星也沒有人工干預,都是各走各的路。
所以如果不是要發射衛星,大家就不用去考慮天上的衛星相撞,該幹嘛幹嘛。飛機都很少相撞,更別說在那麼空曠的太空溜達的小衛星了。
-
3 # 核先生科普
最後剩下兩個人電影《地心引力》就是講了這樣的故事,現實中相撞也是有可能的,發生了就是太空交通事故。在2009年就曾經發生過一起美國衛星銥星33與俄羅斯報廢的宇宙-2251衛星相撞事故。
目前從地球外太空看地球看地球就是一個毛線團。截止2016年11月,地球周邊環繞著1億多塊太空垃圾,有大有小,其中直徑大約10釐米的27000塊,1-10cm之間約有50多萬個,0.1-1cm之間約有3千多萬個,為什麼要統計的這麼細緻,因為曾經有一塊直徑0.2釐米的太空垃圾將美國衛星的舷窗撞壞了。
如何防止相互碰撞?1、軌道避讓。
不同功能的衛星高度不同,最近的110公里,最遠的達數萬公里,太空探測衛星通常橢圓形大軌道,地面資源勘探、偵查通常採用近地軌道。位於3.6萬公里高度的同步衛星則主要用來對固定目標的監視、觀察以及通訊,傳輸電視節目也是透過同步衛星來實現的。
2、變軌
雖然不同衛星發射在不同的軌道,但是大多數的碎片和衛星分佈在低軌(距離地面300-2000km)區域,這些碎片佔了總數的75.2%。目前發射衛星的國家都會對在役的衛星進行實時計算監視,當有可能發生碰撞時會提前發出預警,透過調整高度來避免相撞。變換高度需要能量,因此當衛星能量耗盡時也就意味著報廢,將成為太空垃圾。
3、發射返回式衛星
返回大氣層燒燬或者再次返回地面,但是目前掌握返回地面衛星的技術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在掌握。中國天空一號在完成任務後,“自由漂泊”兩年後於今年4月返回大氣層燒燬。
4、捕魚式抓捕垃圾
2013年7月中國成功進行了一項“捕抓”衛星的太空實驗,機械臂可以用於空間站的簡單維護,也可以用來抓捕一些太空垃圾,但是運動中的衛星比魚快多啦,最有效的捕捉手段是利用太空漁網捕捉太空垃圾,在2015年歐洲航天局曾今試驗過這項技術,表明太空漁網比機械臂更有效。
因此與衛星最有可能相撞的不是其它衛星,而是漂浮在太空的大大小大碎片,未來透過以上方法聯合使用來避免太空車禍的發生。
-
4 # 元亨175184033
理論上有,只是機率問題。每次發射衛星時都會經過詳細的精密計算,以保證該衛星在預定的軌道上執行,並保證將與其他地球同步衛星相撞的機率降到最小值。
回覆列表
發射了那麼多的人造衛星,它們在上面不會相互碰觸到嗎?
這個擔心絕對不是多餘的,而是結結實實的發生了。據長期監測近地軌道人造廢棄物的多國機構統計表明,目前有接近數萬個人造天體和2億件太空垃圾遺留在地球的軌道上。這麼多人造天體,偶發生一兩次事故還不正常?
其增長速度隨著人類對近地空間的極度擴張直線上升,我們有理由擔心在不久的未來...不,現在的太空活動前就必須嚴密監測空間垃圾的軌道了,否則不是相撞產生更多的太空垃圾就是被微型垃圾擊中後報廢。
相比大家都應該知道的2009年美國銥星33和宇宙2251相撞事件,此次事件導致了12000枚難以追蹤軌道的碎片高速環繞地球。相撞前美國的銥星33仍然在役,宇宙2251早已報廢。
處於報廢狀態但仍然在軌的東方紅一號,這類可追蹤的人造天體在太空中的威脅不如難以追蹤的太空垃圾高。
不完全統計的在軌人造天體,地球幾乎就是一個毛線球
我們人類花了極大的代價將這些人造天體送上太空,到頭來卻成為阻礙我們向宇宙更深處進發的絆腳石,真是一個絕大的諷刺。希望人類在未來的太空活動中平安無事,希望下次相撞永遠都不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