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中藥學知識每日一學

    在我個人理解,中藥的概念分廣義的和狹義的。

    狹義的概念是指傳統中醫藥"定義的,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於預防和治療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比如醫院使用的中藥飲片。

    廣義的概念,可以指身邊的一切東西,我們吃的,路邊長得,凡是對人體的健康有預防、治療、保健、養生作用的所有動植物、礦物,都算中藥。比如我們吃的大米、薏米、蘿蔔、車前草、枸杞、滑石粉等等都可以算作中藥。

  • 2 # 煙波鶴349

    中藥的概念是自然場中某一方的固有特性,分時間場、平面場與立體場共三場態之分:春為溼有風言風兼溼、秋為幹有風言風兼幹、夏冬言風熱風寒,其用藥之方即對宮之方,當然風為另一情態——被風吹即收閉之象。平面場即南熱北寒東溫西涼、故涼用溫、熱用寒。立體場天為虛為氣辛、地為實味為甘。總括置性味於自然場中,故病症之象是自然場某一方之象而藥象即是其對應方之象。——此便是自然醫理之自然的症與藥公式……

  • 3 # 藥事健康

    說起中藥的起源歷史悠久,中國古代許多典籍中都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說明中藥是在祖先的生活生產實踐中產生出來的。經過無數次的反覆實踐先形成對某些動、植物可食,某些不能食的認識。接著慢慢地發現如果有了某種病痛,吃一些原屬不能食的有害動、植物後,反而可以解除疾苦。於是便獲得第二個認識,即它們可以用來治病,這便是藥物了。因此在中國古代就有“藥食同源”之說。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寒熱溫涼四性”、“酸苦甘辛鹹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平時大家吃東西的時候可以感覺到檸檬是酸的,蘋果是甜的,苦瓜是苦的等等就是所說的五味。像辣椒,姜,胡椒,牛羊肉等吃了能讓人發熱的東西就屬於溫熱的東西,涼性食物如芹菜,蘿蔔,苦瓜,黃瓜,海帶,西瓜等等,藥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即 “寓醫於食”。

    中藥是一個非常大的藥物概念。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只不過是用量上的差異而已。也就是說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在大家常見的可以入口的東西中,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稱為食物。但大部分東西,都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叫做藥食兩用。中藥與食物的共同點是都可以用來防治疾病。中藥的治療藥效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勁大”,用藥正確時效果突出,而用藥不當時,容易出現較明顯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及中藥那樣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於立刻產生不良的結果。但不可忽視的是食物雖然作用弱但天天都離不了,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由此可見藥食同源體現的是中醫的辨證論治的治療觀念。

  • 4 # 我派針灸

    說起中藥的概念,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它的定義。

    廣義上中藥是指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用於預防和治療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天然的藥物生用或經加工炮製後即為中藥,成分複雜,無法明確為哪一種成分起作用,也無法人工合成。

    另外呢,其實我們古代的廚房就是一個小藥房。受了風寒感冒,抓起蔥姜就可以熬一碗辛溫發散的藥湯。寒邪犯胃腹痛了,弄點花椒茴香炒熱敷到肚臍上即可溫胃建中。古人做飯呀,那是很養生的,廚房的調料那可都是最天然的辛香料,比如用大茴香肉桂等純中藥燉的肉香而不膩,為什麼?這些辛香料都有醒脾胃、建中焦陽氣的作用。陽氣實則脾胃運。

    那麼為什麼現代社會出現那麼多的脂肪肝、“三高”病人?更尷尬的是即使是已經做到了清淡飲食卻還依舊摘不掉“三高”的帽子呢?

    除了他們年輕時不注意飲食欠下的健康債外,我們知道,這些人脾陽一定不夠通達。現代的廚房都是什麼調料啊?醬油?味精?雞精?火鍋料?等等。這些多半由化學新增劑合成,這可是建不了脾胃了喲!所以說啊,現在的人不在於你吃了什麼,而在於你的脾胃能不能運化的了。

    再說到中藥,我們前面說了,中藥化學成分非常複雜,不集中。那麼從中藥中提取出來的某種化學成分比如青蒿素,以及藥房的黃連素等算不算中藥呢?我在這裡只能說青蒿,黃連都是中藥。中藥在不同的組方中起著不同的作用,這也正是因為每種藥中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成分共同互相作用的結果。這種成分的不集中也大大降低了它的副作用。如果非要去研究到底是那種成分的反應起了作用然後去提取,我覺得這已經失去了中藥的性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大家要買一把智慧鎖,你最多願意出多少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