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風起兮雲飛揚y
-
2 # 毅而三思吳六奇
仁政即人治,即王道。是依賴古時執政者們的個人能力、性格等條件出現的治國方式。但仁政也有民本論的萌芽,於今日看便涉及民主。《孟子·公孫丑上》曾說“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反向理解,可以視為即便是大國,如果民不悅,於統治者也會有倒懸之危,成語“解民倒懸”便出自此處。
然而這種儒家的政治主張逐漸不再可取,是因為它率先體現在階級上,並且在實踐操作中表現的也較被動,人死政消仁自無,並非長久之計。早到帝王將相,晚至地方胥吏的發展上,仁政雖然出現了細化,但每一次都是繼任者的不仁,引發了戰亂。或皇帝對官吏,或官吏對黎民,隨著細化,少有再見到皇帝與黎民之間的再發展。
至於如何去看仁政……兩方面。以宋代文彥博所說的“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為例。這句話所說明的是古代仁政的侷限面。如同西方的國王領主騎士一樣,文彥博所強調的是各階層之間。因此趙宋皇帝的仁政。是要先對士大夫施行的,故而有賞賜、弔唁官員。說穿了就是“羊倌對狗好點,狗自然會對羊好點”。這種仁政貫穿了古代各階層之間,互有關聯。
而如果從薄民賦,輕徭役、寬刑罰這些事情去看仁政,也先要去區分“在官有仁政,名不聞京師。(白居易)”與“歲儉依仁政、仁政惟敦本(農事)”等方面的區別(分見唐代劉長卿、宋代胡寅)。就這點來看,古時執政者們除了對天災人禍的治理手段,也就是勤儉克己、親耕勸農、廢除肉刑等事,可稱之為仁政了。
-
3 # 69974693793貓眼兒
一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仁是對別人的友愛和親善,簡言之仁者愛人,用現代說法叫博愛。建立仁政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二中國古代社會是階級社會,政權本身就不是仁愛而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仁政只能在統治階級內部實行,對被統治階級只能是剝削和鎮壓。這是仁政在階級社會的本質。
三仁政和暴政是對立的,仁政相對於暴政而言對百姓是有一定好處的。比如西漢的文景之治、隋文帝的愛民、唐朝的貞觀之治、宋朝的仁宗年代及清朝康乾盛世,相對來說階級矛盾較緩和,生產發展賦稅較輕,邊境安定,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
四仁政在現代世界的表現形式。從世界主要國家的情況看階級矛盾比較緩和,和平發展是各國的主流趨勢。西方世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經幾百年的發展日益成熟穩定,百姓的基本權利能保證。但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統治,並不是勞動人民的政權,他的仁政要求人們的一切活動以不損害資產階級利益為前堤。另一種社會形態就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主專政的國家,專政物件不是對立的階級而是極少數壞人,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保證。政權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仁政的政權。
-
4 # 楊朱學派
以民為本之政,是為仁政。儒家的仁政與法家的苛政形成鮮名對比:
一、薄賦斂,使民以時。
儒家提倡稅賦十分之一。徭役不得耽誤農時。百姓服徭役每年三日。若超過三日,算加班。首先,需要百姓自願。然後,要支付報酬。法家主張的賦稅是十分之五,徭役比儒家沉重百倍。
如果把儒家和法家比喻成企業。
儒家的企業是朝九晚五的八小時,雙休日,帶薪休假,五險一金,月薪兩萬人民幣。
法家的企業是每日十六小時,全年無休。沒有保險。月薪兩萬日元。
法家利於企業老闆和君主。儒家利於員工和人民。
二、哀鰥寡,患孤獨。賑貧困,補不足。
儒家提倡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扶持鰥寡孤獨等最弱勢群體。
而法家則認為,發生饑荒,坐看百姓餓死,也不能賑災。
三、反對執政者鉗制刑法,不能以法害人。
立法為民——奉法以利民。
司法獨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獄無論,以意為限。
疑罪從無——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不罪無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而法家主張法律必須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無疑是法治的頭號死敵。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是聖人孔子。
仁政之法,才是法治,暴政苛政之法,是極端的人治——治人。
回覆列表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提倡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的統治思想治理天下,放置現在,也是一種先進具有時代性的思想。
具體體現在施政方略要體現對人民的關切與愛心,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輕賦稅,讓農民有自己的“恆產”,少刑罰,君納民言,主張君王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君王,若多次規勸無效,臣民可以推翻他,反對暴政,搜刮民財。民可載舟亦可覆舟,仁政更利於統治者的長久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