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熱知識

    在古代其實是有冰箱的,只是那時候的冰箱只是一種盛冰容器考古學家們把它稱為冰鑑。在史料《周禮·天官·凌人》中記載:“祭祀共冰鑑”。這裡的冰鑑就是古代的冰箱而凌人則是掌管藏冰之事的官員。由於年代久遠考古學家只發現了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鑑。 (曾乙侯墓出土的青銅冰鑑)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已經有了木質冰箱,這木質冰箱共有三層,上面兩層是放置食物。最下面這一層裡面包有鐵皮,在底部開有小孔。所以這一層是專門放置冰塊的而底下的小孔則是為了冰塊融化後排水的。但是由於製造工藝複雜及成本比較高,所以一般都是皇帝和官員還有一些家境殷實的人用的多普通百姓用的少。

    (木質冰箱)

    說完古代的冰箱我們來說說古代的冰塊是怎麼來的。在古代會專門挖取冰窖來存取冰塊就像天龍八部裡西夏王宮裡冰窖那樣,在冬天將冰塊取出放入建在陰涼地方的冰窖中。並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在冰塊放入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降溫材料後密閉窖口。以達到最大程度儲存冰塊,但是還是會有大量的冰塊融化掉。因此為了儲存這些冰塊會興修大量的冰窖來藏冰。其中規模最大的要屬清代據史料《大清會典》中記載當時紫禁城有五口冰窖,藏冰25000塊;景山西門有六口冰窖,藏冰54000塊:德勝門外有三口冰窖,藏冰26700塊。可見還是會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的。

    當然除採冰取得冰塊之外還有在唐代末期人們生產火藥時意外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以使水降溫到結冰。因此夏天也可以製冰了,但是數量有限還是需要建立冰窖存冰。

  • 2 # 趣味家生活

    盛夏酷熱,來塊冰磚,或來瓶冷飲,清涼解渴,是多麼地稱心如意!清爽之餘,你也許會問:古人是怎樣才能把食物保持新鮮?是不是也有冰箱呢?古人的冰箱是什麼樣子的?。

    在現在的生活中,製造和使用冰塊極其簡單,一臺冰箱就可以把這個事兒搞定。可是在冰箱發明前,古代人是如何製造、儲存和使用冰塊的呢?

    據《周禮·天官·凌人》記載,周代設有專門管理冰政的官員——“凌人”,主掌斬冰、藏冰、啟冰、頒冰等事情。凌人在每年十二月斬冰,以預計所用的三倍冰量藏入冰室。到了春夏之季,人們開始用冰,秋天時清理冰室,為冬天藏冰做好準備。當時冰塊的用途除了夏天供給統治者食用、降溫、祭祀以外,甚至還用於儲存屍體!

    古代的“冰箱”被稱作凌陰,可惜的是,周代記載的藏冰的凌陰目前沒有考古發現。不過先秦及秦漢時期的凌陰遺蹟很多,可讓我們瞭解古代“冰箱”的面貌。比如考古學家曾經在陝西發現了先秦時期的凌陰建築遺址,裡面出土了大量瓦片,還有陶質水管、板狀銅條殘段、玉璧、玉圭、玉玦等,這些出土遺物清晰地告訴我們,這裡應該就是一處凌陰。

    據觀察,這處凌陰遺址是一處半地下式的建築設施,地下是一個平面近似方形的夯土臺基。夯土臺基東西長16.5米,南北寬17.1米,深約2米,窖穴四周的夯土形成隔溫牆,平均厚度約3米。窖上有瓦頂建築,蓋有稻草,還附有華麗的青銅構件,窖底鋪有板岩,窖口設有五道可以啟合的閘門,閘門下鋪有陶質的排水管道,可將消融的冰水排到附近的一條小河裡。

    根據窖穴的體積計算,這一古代“冰箱”可以藏冰190立方米。如果按照《周禮》的記載,儲藏冰量是實際可用冰量的3倍。那麼這處凌陰的有效冰量應當為60多立方米。比起我們家庭用的冰箱,古代人的“冰箱”真是太巨大了。

    古代的藏冰主要用於食物的冷藏、保鮮、防腐。當然了,凌陰是藏冰的地方,而不是冷藏食物的地方。在先秦時期,宮廷中專門設有“冰廚”,也即冷庫。冰廚設於地面下,也可叫地下冷藏室。室內多挖有冰井,井內用陶製井圈疊套在一起,形成井壁井底也是陶製的,所以這種冰廚堪稱是相當清潔的陶製大冰箱。這種宮廷冰廚的遺蹟裡,曾出土有大量豬、牛、羊、雞的殘骨,說明它是儲藏肉類食品的窖穴。

    古人甚至還發明瞭能夠長途運輸的“冰箱”——冰船。我們知道,鮮魚在夏季很容易腐爛變質,因此很早以前,中國沿海漁民就琢磨出了冬季藏冰,以供夏季出海冷凍鮮魚的方法。比如南宋時,人們已經發明瞭保冰船。

    史書曾經記載,朝廷命令鎮守鎮江的大將韓世忠將北方的冰塊晝夜兼程南運。於是他命令部下采用封閉性較強的木船裝巨冰,送往都城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使得當時杭州市場上有“雪泡豆冰兒”,“雪泡梅花酒”、“冰酪”等冷飲製品。著名詩人楊萬里途經臨安,有幸品嚐到了冷飲,高興之餘賦詩一首:“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看來,冰箱和冰給古代人和現代人都帶來了的相同的清涼和快樂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元持續下跌,黃金出現復甦,為何不再同漲同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