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天高兮雲淡

    別人清楚不清楚我不知道,反正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光量子是一團能量,時空被這團能量改變的速率只能是光速,能量可大可小但必須是一份一份的,只有特定能量範圍的光量子才能引起我們人類的視覺神經,才會被看到。

  • 2 # 胡磊一夢

    這是釣魚題嗎?如果有人研究透的話就會是下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了......據瞭解,科學家並未研究透“光子”,量子力學還停留在“越看越像玄學”階段,甚至傳言一些科學家“要向玄學找靈感”,這才有了“神棍”的生存空間。

    光量子,簡稱光子,是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一種規範玻色子。1905年由愛因斯坦提出。光子是電磁輻射的載體,而在量子場論中光子被認為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光子靜止質量為零。光子以光速運動,並具有能量、動量、質量。

    量子電動力學確立後,確認光子是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帶電粒子透過發射或吸收光子而相互作用,正反帶電粒子對可湮沒轉化為光子,它們也可以在電磁場中產生。

    光子是光線中攜帶能量的粒子。一個光子能量的多少正比於光波的頻率大小, 頻率越高, 能量越高。當一個光子被原子吸收時,就有一個電子獲得足夠的能量從而從內軌道躍遷到外軌道,具有電子躍遷的原子就從基態變成了激發態。

    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動量,更具有質量,按照質能方程,E=mc2=hν,求出m=hν/c2,光子由於無法靜止,所以它沒有靜止質量,這兒的質量是光子的相對論質量。

    根據量子場論,一對正反粒子可發生湮滅變成一對高能γ光子,而一對高能γ光子在高溫下亦可發生反應產生一對正反粒子。比如在T=1015K的溫度下可發生光子向質子和中子等重子的轉化。

    “光子”和其他量子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這是目前人類認知微觀世界的極限了。狹義相對論裡,從波的角度看,光子具有兩種可能的偏振態和三個正交的波矢分量,決定了它的波長和傳播方向;從粒子的角度看,光子靜止質量為零,電荷為零,半衰期無限長。 光子是自旋為1的規範玻色子,因而輕子數、重子數和奇異數都為零。

    雙縫實驗

    “雙縫實驗”是著名光學實驗。1807年,托馬斯·楊總結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學講義》,裡面綜合整理了他在光學方面的工作,並在裡面第一次描述了雙縫實驗: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從一個點發出的光源)。現在在紙後面再放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兩道狹縫投到螢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就是現在眾人皆知的雙縫干涉條紋。

    托馬斯·楊的著作點燃了革命的導火索,光的波動說在經過了百年的沉寂之後,終於又回到了歷史舞臺上來。但是它當時的日子並不好過,在微粒說仍然一統天下的年代,托馬斯·楊的論文開始受盡了權威們的嘲笑和諷刺,被攻擊為“荒唐”和“不合邏輯”。在近20年間竟然無人問津,托馬斯·楊為了反駁專門撰寫了論文,但是卻無處發表,只好印成小冊子。但是據說發行後“只賣出了一本”。

    1818年菲涅耳(Augustin Fresnel,1788—1827)在巴黎科學院舉行的一次以解釋衍射現象為內容的科學競賽中以光的干涉原理補充了惠更斯原理,提出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完善了光的衍射理論並獲得優勝。早於1817年在面對波動說與光的偏振現象的矛盾時,托馬斯·楊覺察到如果光是橫波或許問題可以得到解決,並把這一想法寫信告訴了阿拉果(D.F.Arago,1786—1853),阿拉果立即把這一思想轉告給了菲涅耳。於是當時已獨自領悟到這一點的菲涅耳立即用這一假設解釋了偏振現象,證明了光的橫波特性,使得光的波動說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也是人類科學已經達到我們“三維世界”的天花板,雖然托馬斯·楊給我們帶來“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但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依然無法在“微觀世界”取得突破性的研究。

    不過人類是聰明的,基礎科學既然無法突破,那麼就先研究“現象科學”,比如“墨子號”衛星就已經用“量子糾纏”來通訊了,量子計算機也已經實現,甚至現在已經研製出“時間晶體”了。就像原始人面對火一樣,他們不知道火產生的原理,但卻懂利用火來燒烤、照明......“光子”和其他量子也許真的不是我們這個文明維度可以研究透的,那麼,就先“保留火種”或者“鑽木取火”吧。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手機好用就行,管你什麼原理......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7款長安CS75機油增多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