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里長空夜未央

    霸王別姬,歷史遺案的拼圖

    一、霸王別姬的故事,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第七卷第七目,《項羽本紀》: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全篇《本紀》對虞姬的說明只有一句:有個姓虞的美人(亦有其名為虞的說法)平時比較得寵,項羽時常帶在身邊,到了最後,太史公也沒有交代虞姬的去向。

    那麼,虞姬有沒有當場自刎呢?

    二、虞姬所和的另一首歌,亦是膾炙人口:“漢兵以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此歌並沒有記載於《史記》和《漢書》,而是出自更早時間,漢初陸賈的雜史《楚漢春秋》,並且當時五言詩歌還未形成,因此懷疑是陸賈從民間收集並採用的偽作。

    也就是說,儘管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讓美人自行了斷的念頭,但我們仍然無法證明虞姬當時有自殺的動機。

    既然虞姬沒有死,那麼是項羽殺死了她麼?

    三、不可否認,男權社會對待女性是殘忍的

    在項羽心目中,虞姬的地位其實和烏騅馬是一樣的,甚至更加不如。因此在唱完這首《垓下歌》後,項羽騎上烏騅馬,召集八百勇士,準備突圍而去。

    但如果就這樣把虞姬與楚軍殘餘部隊一同丟棄在六十餘萬漢軍的包圍中,她的下場可想而知。

    項羽有殺虞姬的絕對動機。

    三、根據北宋時期地理學家樂史所著《太平寰宇記》中,卷一二八“濠州鍾離縣”條的記載:

    “虞姬冢在縣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

    鍾離縣位於今天的安徽省鳳陽縣東北,而垓下城位於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境內,兩地距離不小於80公里,按古代戰馬的平均速度35公里/小時,得花上至少兩個小時的時間。

    假設虞姬冢是真,而虞姬已自盡於垓下城,那麼項羽會帶著美人的屍體在漢將灌嬰的追殺中跑到80公里以外的地方將她安葬麼?

    如果我們把垓下城、鍾離縣、以及烏江(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也是項羽自刎處),三點連線在一起,可以想象得的項羽最後的活動路線,是先突破漢軍重圍直奔南方,然後在鍾離縣附近折向烏江,意圖奪取渡口,南歸江東。

    圖二、垓下->鍾離->烏江的路線圖

    由此提出一個設想:虞姬可能並沒有死在垓下,而是死在項羽最後逃亡的路上。

    真相、猜想以及美好的想象

    一、當我們收集並完成所有拼圖,可以得到故事的如下續寫:

    項羽沒有拋棄虞姬,遂帶著她,以及八百勇士,從垓下殺出,前進至鍾離縣時,虞姬死亡,項羽埋葬了她,繼續向命運的歸宿地前進。

    二、虞姬死亡原因推斷

    之一:自殺

    垓下至鍾離縣,長達80公里的逃亡路程,虞姬因身體原因無法繼續前進,因此產生了自殺動機,項羽沒有阻止。

    這個原因成立的可能性低,因為除非是在懷孕狀態或是中途受傷,八百騎隊只要有備馬,帶上一名女子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況且虞姬長期隨侍項羽,應該有一定的騎術。

    (注:如果虞姬懷孕,倒是可以解釋項羽為什麼沒有拋下她,算是歷史一大八卦。)

    之二:被敵人所殺

    這個原因成立的可能性低,因為虞姬在騎隊中的位置肯定是相對安全的。

    之三:死於項羽之手

    這個原因成立的可能性高,因為之前在垓下,項羽沒有殺虞姬,可能是念舊不忍,也有可能是心存僥倖,認為可以把虞姬帶回江東。

    結果半路上追兵太急,等過了淮河,大部分人已經掉隊(或者脫隊私逃),損失慘重: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此時的項羽離烏江還有約390公里,結局其實已經註定。

    絕望的項羽打算放手一搏,面對虞姬,他只剩下兩個選擇:主動殺死她,或令她自殺。

    兩種死法,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區別。

    歷史的塵沙掩藏下的千古佳話,可能是個更加殘酷的故事。

    史記書寫了英雄,民間流傳著愛情與堅貞,沒有人記得那一抹紅顏,是如何褪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狙擊精英5什麼時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