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斷敵糧道,燒敵糧食,是古代戰爭史上屢見不鮮的計策。不過,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戰爭中,卻沒有過斷敵糧道、焚敵軍糧的軍事行動,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諸葛亮用兵少出奇制勝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吹得天花亂墜,錦囊妙計層出不窮,可惜這只是編出來的故事。其實諸葛亮用兵偏正,少用奇兵。《三國志》作者陳壽是這樣評論的:“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司馬懿則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綜合以上兩個的觀點,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諸葛亮機變能力不夠,他的軍事意圖容易被敵方窺破。

    司馬懿說諸葛亮多謀而少決,一方面肯定諸葛亮是有謀略的,另一方面指出他決斷力有欠缺之處。為什麼呢?這與諸葛亮的性格有關,他用兵以謹慎為先,也就是“先為不可勝”,在這方面他做得很好,即便吃了敗仗,也可全軍而退。但是,過於謹慎,就決定他用兵缺少出奇勝制。而斷敵糧道、焚敵軍糧,就得在敵人後方展開行動,這點諸葛亮不敢冒險。

    第二,諸葛亮缺少賭徒性格

    諸葛亮過於謹慎,是因為他缺乏賭徒性格。

    我們來跟曹操做個對比。曹操發動烏巢之戰,率五千人奔襲袁紹後方,一路有袁軍關卡,曹操怎麼做的呢?他偽裝成袁軍,假裝要去增援烏巢。萬了露了餡,曹操就完了。可是曹操就是敢賭,這是其性格使然。相比之下,諸葛亮絕對是不敢去賭的。

    不是有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嗎?我們看曹操戎馬一生,就是賭的一生。打董卓時,差點成了俘虜;打呂布時,被呂布將領追上,問他“曹操在哪?”,幸好他扯了個謊,不然就被抓了。而諸葛亮對魏延的子午谷方案,就不敢冒險,一口否決了。

    第三,要斷司馬懿的糧道並非容易的事

    司馬懿有過兩次與諸葛亮對陣。

    第一次,司馬懿採取烏龜戰術,只守不攻,牢牢控制險要關口。這種戰法,諸葛亮想要突破司馬懿的防線,繞到後方襲擊其糧道,難度當然相當大。

    第二次對峙,也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這次諸葛亮的軍事行動意圖,早被司馬懿、郭淮等人窺破。當時諸葛亮有兩個選擇,其一是進攻武功,向東挺進;其二是進軍五丈原,向西挺進。司馬懿判斷,如果諸葛亮選擇進軍五丈原,則不用擔心。後來諸葛亮果然選擇五丈原。

    為什麼呢?因為進軍武功,向東進攻,長安危險,關中有丟失的可能;而進軍五丈原,則遠離魏國腹心,對魏國的危害就小了。諸葛亮西進五丈原,那麼魏國從長安到前線的糧道就安全了。

  • 2 # 天天開心歷史

    然而呢,也就僅限於此了,畢竟此前曹操已經處於無計可施的絕境。許攸叛逃帶給了曹操情報,曹操抓住這顆救命稻草去偷襲烏巢也不過是順勢而為,所以曹操的這次偷襲,除了戰鬥指揮能力外,並不能體現更多東西。

    然而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對司馬懿軍糧的偷襲以及之後一系列的連鎖行動,不但體現了諸葛亮優秀的戰鬥指揮能力,更體現諸葛亮強大的奇謀能力以及令人驚歎的全域性謀劃能力。

    戰役開始,諸葛亮將魏軍將領賈嗣(另作賈栩)、魏平圍困於祁山,司馬懿率領大軍前來救援,雙方兵力對比,諸葛亮“戰士不滿五萬”,司馬懿兵力不明,然而司馬懿後來遠征遼東尚能帶走4萬軍隊,這次守家兵力應該能有5萬以上,再加上魏明帝后來還給司馬懿增過兵,所以司馬懿的兵力比起諸葛亮,優勢應當不小。

    諸葛亮作為進攻方,兵力又佔劣勢,這仗看起來簡直讓人不知道怎麼打,諸葛亮對此有辦法嗎?

    有的,諸葛亮接下來的表現令人震撼,本來兵力就處於劣勢的諸葛亮,竟然又分兵了,留下部分軍隊繼續圍攻祁山,自己帶著主力直撲司馬懿的屯糧地上邽!

    通過地圖測距,我們發現祁山和上邽的直線距離就高達5萬米左右,諸葛亮帶著以步兵為主力的軍隊遠端奔襲上邽,他到底想幹什麼?

    原來,諸葛亮早已料到司馬懿急於救援祁山,所以他設下奇謀,玩了一招“避實擊虛”,一邊留下部分軍隊圍攻祁山,一邊帶著主力繞開司馬懿,一口氣奔襲5萬米以上,直接到達了只有4000人把守的上邽!

    諸葛亮的表現令留守的郭淮費曜大驚失色,然而這4000守軍畢竟都是精兵,二人自恃兵精,直接帶兵迎戰諸葛亮,結果諸葛亮揍的屁滾尿流,收拾掉二人後,諸葛亮直接一招“釜底抽薪”,把司馬懿的軍糧收了個乾淨。

    此時諸葛亮的表現,就與官渡的曹操不同,曹操攻下烏巢後,心裡沒底,不敢帶走糧食,而是直接盡數燒燬,而諸葛亮竟然從容到安然把糧食收入自己囊中,一點不怕司馬懿的回援,這樣的表現不得不令人佩服。

    此時司馬懿早已發現中計,惱羞成怒的司馬懿急忙帶兵回援,在上邽之東遇到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整齊的軍容與散發出的駭人戰鬥力讓之前只是搞定過諸葛瑾,孟達之流的司馬懿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強敵,驚駭之下,司馬懿竟不敢交戰,諸葛亮也不介意,帶著糧食滿載而歸。

    如果司馬懿是進攻方,諸葛亮是防守方,那可以說勝負已分,官渡之戰已經重演,甚至比官渡之戰要漂亮的多,畢竟官渡之戰曹操只是燒了糧食不敢帶走,諸葛亮是直接把司馬懿的糧食揣在兜裡帶走了。

    然而區別就是,官渡之戰曹操是防守方,而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是進攻方,司馬懿才是防守方,這畢竟是他的地盤,所以司馬懿最終還是在郭淮的幫助下,從羌人那裡搞到了糧食,那看樣子,諸葛亮的行動也並沒有對司馬懿造成致命打擊呀?

    不不,事情還沒完,偷糧只是諸葛亮的第一步,對,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才是關鍵!

    被諸葛亮的偷糧行動激怒的司馬懿,在搞定糧食問題後,直接帶兵跑去找諸葛亮算賬,沒錯,這才是諸葛亮真正想要的,偷糧只是第一步,激怒司馬懿,把司馬懿引誘到滷城,在此解決司馬懿,這才是諸葛亮的真正目的,這就是諸葛亮的“誘敵深入”之計。

    那諸葛亮為什麼要把司馬懿引誘到滷城呢?滷城的地形適合諸葛亮紮營,正如《孫子兵法》所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諸葛亮利用滷城的有利地形先佈置好防禦體系,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接下來想要怎麼弄司馬懿就怎麼弄。

    這時候司馬懿估計也琢磨過味來,知道自己已經完全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了,這下他又不敢打了,噗……結果司馬懿被魏將嘲諷為“畏蜀如虎”,即便如此,司馬懿還是不敢打啊。

    於是諸葛亮繼“避實擊虛”“釜底抽薪”“誘敵深入”後,又用出第四計——“調虎離山”。

    沒錯,為了引誘司馬懿進攻,諸葛亮讓王平帶領蜀漢的精銳“五部飛軍”作為誘餌吸引司馬懿進攻,這次司馬懿又中計了,他讓張郃率軍去吃掉飛軍,自己率主力想要牽制諸葛亮,誰曾想正中諸葛亮下懷,諸葛亮看到司馬懿終於出戰,那就不廢話了,直接抽飛司馬懿,光首級就收了3000個,再結合其他戰利品,魏軍這次的損失很大,少說也有幾千人,遭此大敗,司馬懿只得一路逃回上邽。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司馬懿被打敗後逃回上邽,這才能在之後派人追到木門。

    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的連續神級操作,可以說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其觀賞性,技術性都超過曹操在官渡之戰的表現,更何況曹操是防守方,諸葛亮則是孤軍深入的進攻方。

    遺憾的是,諸葛亮雖然做到了最好,卻最終被隊友李嚴拖累,李嚴運送糧食不利,缺乏糧食的諸葛亮不得不撤軍,這真應了那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當然,可能還有人想問,那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怎麼不動司馬懿的糧食了?

    因為司馬懿在第四次北伐被諸葛亮耍成了傻子,打成了篩子,所以第五次北伐司馬懿鐵了心拒守,怎麼都不敢出戰了,所以諸葛亮實在是沒機會動司馬懿的糧食了呀。

    個人認為,諸葛亮在北伐中的謀劃可以體現出“奇謀”並不是諸葛亮的短處,相反,諸葛亮可以用奇謀把擁有優秀的謀略和軍事才能的司馬懿耍的團團轉,足見諸葛亮的“奇謀”能力在漢末三國時代,可以說是處於頂端的存在。

  • 3 # 臨石觀海

    首先曹操燒烏巢是迫於無奈,險中求勝的賭博行為,由於許攸的到來使曹操瞭解到了袁紹的命門所在,得以實施偷襲戰術,其次能成功也是因為曹操親率精銳經過死戰,差一點就功虧一簣,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那麼我們先來看下曹操是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得以火燒烏巢,扭轉戰局的。

    官渡之戰,此時的袁紹坐擁四州之地,兵多將廣,以雷霆萬鈞之勢向曹操殺奔而來,而曹操避無可避,只能迎難而上。

    而曹操方由於戰術得當,接連在白馬,延津取得勝利,然而這也只是表面現象。因為還沒到決戰時刻,曹操已經彈盡糧絕了。而曹操之所以能成霸業,與他善於納諫,意志堅定有很大的關係。面臨全軍無糧的窘況,還是聽取了荀彧的建議,咬牙堅持。

    諸葛亮為什麼不燒司馬懿糧草

    那麼通過曹操火燒烏巢的描述,我們也可以看出其成功具備了很嚴苛的條件,非極端情況不能成其功。那麼反觀當時諸葛亮的處境顯然沒有這種機會。

    總結: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成功火燒烏巢,可謂極其天時地利人和,加上自己親自上陣,經過血戰才得以成功。而諸葛亮與司馬懿均生性謹慎,諸葛亮不會孤擲一注,司馬懿也不會給可乘之機。所以諸葛亮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 4 # 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

    這個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官渡之戰,是袁紹與曹操的遭遇戰,是雙方都脫離了自己的大本營後進行的戰略決戰。可以說都是無後方作戰,所以都存在糧草運輸、儲存、守衛的問題。

    那為什麼袁紹沒有去劫或去燒曹操的糧食呢?很簡單,因為曹軍當時已經快斷糧了。《三國演義》描述曹操深夜赤腳迎接自己的老同學許攸時,他們有一段精彩的對話,許攸判斷曹操軍中糧草稱不過一兩天,曹操則故弄玄虛,一會兒說自己的大軍糧食足夠吃一年沒問題,一會兒說半年沒問題,一會兒說三個月沒事,一會又說夠一個月的,直到許攸佯裝生氣要走,曹操才坦誠相告。後來才有許攸獻計,曹操用兵燒烏巢而大敗袁紹。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勞師遠征,他應該防備的是被對手燒糧草,而不是打算去燒對手的糧草。因為魏軍固守潼關、長安,背倚大後方,不存在糧草運輸問題,一應給養可以源源不斷從中原運送到前線,燒一座兩座糧倉,並不能對魏軍形成有效打擊。

    糧草對於諸葛亮來說,才是事關戰事全域性的大事。為了解決從後方運輸糧草補給不足的問題,諸葛亮也曾經用計跟魏軍搶收過糧食,也曾用奇特的交通運輸工具“木牛流馬”騙得過魏軍一些糧食。當然這點糧草對於得失雙方而言,都無關大局。

  • 5 # 瀟灑黃員外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古代人打仗,對糧草及其重視,往往把糧草安置在大軍後方,並且派有重兵把守,要燒敵方糧草是很難的。歷史上成功燒掉敵方糧草的戰役非常少。

    官渡之戰中曹操為何能夠成功燒掉袁紹的糧草?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袁紹昏庸,剛愎自用。

    1.不能吸取教訓,用人不當。

    在曹操燒掉袁紹位於烏巢的糧草之前,已經派徐晃在一處山谷中燒了袁紹軍韓猛押運的數千車糧草了。袁紹吃了一次虧以後,按道理應該防止曹操軍再次襲擊糧草,派重兵把守糧道才對,可是袁紹卻派了好酒的淳于瓊守烏巢糧草,淳于瓊每天喝得爛醉如泥,根本是不負責任。

    2.剛愎自用,不聽人言語。

    許攸獻計袁紹,趁著曹操軍屯官渡,軍糧已盡,許昌空虛,派兵偷襲許昌,則曹操軍必敗,袁紹不聽,反而怒斥許攸,令許攸生出異心反投曹操,為戰敗埋下禍根。

    沮授夜觀天象,推算出曹操軍潛出,欲燒烏巢糧草,報告袁紹,袁紹不聽,也不派人在山路巡邏,讓曹操軍成功燒掉烏巢糧草,反勝為敗。

    二、許攸獻計

    許攸在袁紹陣營多年,對袁紹軍中的佈置非常清楚,獻計曹操假扮袁紹軍將領蔣奇的人馬,接連騙過袁紹軍數處軍營,最後成功到達烏巢,放火燒糧。燒糧後又假扮烏巢敗兵偷襲袁紹軍,致使袁紹軍兵敗,張郃、高覽反投曹操。

    綜上所述,曹操能成功地燒掉袁紹的糧草,是多種因素的巧合,是不可複製的孤立事件。

    而諸葛亮伐魏,與司馬懿交戰,不可能燒掉司馬懿糧草,原因如下:

    一、司馬懿也是軍事家,對糧草的保護肯定是非常周密,諸葛亮找不到機會。

    二、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戰時,魏國一方沒有熟悉兵力部署的人士投降諸葛亮。

    三、司馬懿的糧草位於魏國軍隊大後方,諸葛亮無法派兵偷襲司馬懿的糧草。

    所以,諸葛亮不是沒有想過要燒司馬懿的糧草,而是根本燒不到。同理,司馬懿肯定也想過燒諸葛亮的糧草,也覺得無法成功。兩人都是優秀的戰場謀略家,在對待糧草這種至關重要的環節,是絕對不會出現空擋的。

  • 6 # 四川達州

    原本燒糧草是非常好的進攻手段。

    然而,曹操是在平原作戰啊,才可能繞道迂迴去燒烏巢,諸葛亮沒這條件啊。

    諸葛亮的局面很惡劣。一、自身軍隊數量不足。二、蜀漢軍隊的戰鬥力不足。三、軍糧運輸困難。

  • 7 # 有史以來

    諸葛亮不是不想燒司馬懿糧草,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曹操袁紹官渡大戰,都是離開自己根據地向外出擊而對峙,都需要遠距離運輸糧草,這就給了對方偷襲的機會,而華北平原地形也有較為適合偷襲對方後方的可能。

    而諸葛亮北伐是出川遠距離奔襲,司馬懿據城防守,並不需要遠距離運輸糧草,哪有什麼機會讓對方截斷糧草呢。

  • 8 #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將領是非常看重糧草的,那是軍心所在,司馬懿自然也是知道的。更何況曹操燒烏巢的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司馬懿還能不護好糧草?

    司馬懿深諳兵法,怎麼守護糧草自然也知道,不可能把糧草放在諸葛亮旁邊,派幾個騎兵,一把火就能燒了。戰爭講究實事求是,善用火的諸葛亮怎麼沒想過燒軍糧,只是沒有機會做罷了

  • 9 # 經典守望者

    可是上蒼沒有給予諸葛亮這樣的機會,司馬懿用兵穩健,他的糧草一直屯駐的非常隱祕,諸葛亮根本無法獲悉。司馬懿對於糧草的運用很有心得,在他攻打孟達時有過如下論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以四擊一,正令半解,猶當為之。是以不計死傷,與糧競也。今賊眾我寡,賊飢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採,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 10 # 馮俊龍

    諸葛亮北伐,是奔遠襲近,司馬懿是以逸待勞。況且諸葛司馬二人無論計謀、軍事素養都不分高下,諸葛亮兵弱糧少,司馬懿兵強糧多,只要司馬懿堅守不出,保證糧草安全,自然就穩操勝券。所以司馬懿在糧草輜重方面嚴防死守,不給諸葛亮一絲可乘之幾,諸葛亮自然燒不到司馬懿的糧草了。

    至於袁紹,哪能和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提並論,他和諸葛司馬的差距,是天上和地下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會像吞併錫金一樣吞併尼泊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