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好奇怪
-
2 # Mr蜀北一
小時候,不知道在什麼地方聽說有一個國家叫做錫金,但後來長大後想要在地圖上尋找這個國家的身影,卻不見蹤跡!
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被印度給吞併了。
那麼,印度會像吞併錫金一樣吞併尼泊爾嗎?答案應該是確定的,那就是不可能!
因為如今的尼泊爾並非錫金,如今的國際形勢也不是當年冷戰時期,允許印度可以肆無忌憚的胡作非為!
當年是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兩國鬥得你死我活,都想爭取印度站在自己一方,因此對印度的霸道做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如今的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國際社會也不會再允許印度欺負鄰國的做法!
且尼泊爾深知印度本性,因此尼泊爾也從來不像錫金王室那樣坐以待斃!
尼泊爾大地震給尼泊爾人民帶來巨大的傷害,但也帶來了發展的契機,藉助災後重建工作,尼泊爾方面積極引進印度以外的援助和支援,努力擺脫尼泊爾嚴重依賴於印度的現狀!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喜馬拉雅山也不能成為阻礙兩國溝通的障礙,隨著兩國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多,尼泊爾也就逐漸擺脫印度的控制和影響。
真正的做到不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
3 # 使用者取名難
尼泊爾地位,已經在向當年的錫金靠攏,非常危險。
首先講講我個人見聞的錫金。錫金在印度的東北部,挨著西孟加拉邦。我在17年出差,從加爾各答與本地同事一起前往錫金。因為一路要考察店面,走的慢,看的也多。有幾個感受:
1-錫金的人和華人長的幾乎一模一樣,我在酒店前臺看到兩非常漂亮的妹子,以為是中中國人,一問連漢語一句也不會說,是土生土長的錫金人。路邊上學的小孩也和中國小孩一樣。
2-錫金人飲食習慣,很多地方以大米為主食,做法也介於印餐中餐間,但受印度影響,也手抓飯,也有用刀叉筷子的。和西藏一樣,到處都掛著佛教經幡。
3-接以上,印度政府一直擔心錫金和主流印度人膚色,生活習慣差異大,一直在大力鼓勵印度本地人移居錫金。印度人對此也非常自豪。在錫金隨處可見印度軍營。
4-錫金的地勢地貌,主要是大山和山間小平地。也有小平原。山清水秀,幾乎無汙染。
5-交通。錫金很多公路老舊狹窄。一些甚至是英國統治時留下的路還相對完好。火車也是差不多老式小火車。速度很慢。
錫金整體看越來越被印度同質化,但還是有些原來特質保留。但隨著印度政府的刻意操作,這些特質將很快消失。
再說尼泊爾。尼泊爾的外交軍事經濟大權幾乎是印度操縱。
首先,印度一直在干擾引導尼泊爾大選,也鼓勵很多印度人以經商的方式長期滯留尼泊爾,也大力支援親印度的政治人物-他們滯留幾乎不需要簽證。可以說尼泊爾的政府已經被印度攻陷大半。
第二,尼泊爾和印度有全面經濟協定,很多排他條文。比如中國和第三國進口到印度的產品不準再轉運到尼泊爾,除非是印度生產的。兩國間進出口無稅。
第三,印度對尼泊爾的軍事保護。雙方有類似同盟安保類條約,尼泊爾幾乎是靠印度保衛國家安全。但看一看地圖你就知道是幹嘛的。
最後,印度尼泊爾人種相近,文化同源,文字一致,加上兩國政府刻意為之,相信早晚會有被吞併的危險。
-
4 # 小龍談歷史
不管從國際形勢還是尼泊爾和錫金之間的差異來說,印度都並不會向吞併錫金一樣吞併尼泊爾。錫金被吞併的歷史
自從1642年錫金王國建立以來,先後遭到鄰國尼泊爾和不丹的入侵,喪失大片國土。
19世紀初,英國開始入侵錫金,並在19世紀末期完全佔領錫金,錫金因此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獨立,並繼承了英國在錫金的地位,錫金因此也成為了印度的保護國。
錫金成為印度的保護國之後,錫金的國防、外交、經濟牢牢的被印度把控,這也遭到了以錫金族為主體的錫金王室的反抗,在1975年,印度軍隊發動政變,解散了錫金王室並廢黜了錫金國王和錫金的君主制,在印度的主導下進行全民公投決定錫金是否加入印度,錫金也正式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下圖是曾經的錫金王室
尼泊爾不會成為第二個錫金不管從國家體量上還是國家獨立性上來說,尼泊爾和錫金都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印度並不會像吞併錫金一樣吞併尼泊爾。
錫金的面積有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0多萬,人口總量也就和中國一個大一點的縣差不多。尼泊爾則完全不同,尼泊爾人口高達3000萬,國土面積也有十幾萬平方公里,不管是人口還是國土面積都完全是中國一個省的體量。假如吞併尼泊爾,如何消化這3000萬人口對於印度來說是個大問題。
錫金在1975年被印度吞併時,一直都是印度的保護國,外交,軍事都由印度牢牢把控著,而尼泊爾則完全不同,尼泊爾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還是聯合國成員國,想要吞併一個主權國家,要問問聯合國的那些大佬們答不答應了。
印度吞併錫金時的錫金所處的國際環境和現在尼泊爾所處的國際環境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印度吞併錫金時正處於美蘇爭霸時期,美國和前蘇聯都想拉攏印度這個潛力股,印度對印度吞併錫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5 # 大國布衣
1971年,末代錫金國王巴登和王后厚朴庫克在英國倫敦訪問
當年的錫金王國,面積不過7096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區區50多萬,在南亞,錫金的人口面積也僅僅比“印度洋上的明珠”馬爾地夫略多略大。錫金於十九世紀末淪為英國的被保護國,印度獨立後又轉而成為印度的被保護國,雖然百餘年裡避免了遭到吞併,但內政、外交都受到了外部勢力的控制。1973年4月,印度軍隊進入錫金首都甘托克,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利。1975年4月,印度軍隊解散錫金王宮衛隊,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遭到廢黜並流亡國外,同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所謂的全民公投,錫金最終被強行併入印度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而分別與印度,中國接壤的尼泊爾,直到2006年才結束君主立憲制,變成如今的聯邦制民主共和國。尼泊爾過去和錫金一樣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但尼泊爾在面積、人口上在南亞算是比較大的,面積14.71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900萬,這樣的國家體量,不是一個小小的錫金所能比的,因此,印度要想像錫金那樣吞併尼泊爾,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
尼泊爾末代國王賈蘭德拉一家
和錫金早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中葉淪為英國和印度的被保護國不同,尼泊爾在南亞一直是一個獨立國家,雖然遭到英國的入侵,但尼泊爾人也和英國打了幾十年的仗直到英國承認尼泊爾獨立。尼泊爾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2001年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及其他王室成員在王室血案中遇害,比蘭德拉國王的弟弟賈南德拉繼位,2005年賈蘭德拉國王解散議會宣佈親政,2006年尼泊爾爆發二次“人民運動”,賈蘭德拉國王的統治被推翻,2008年尼泊爾舉行制憲會議選舉,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改為聯邦制民主共和國。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第一個廢除君主制的亞洲國家,對尼泊爾的國家未來具有深遠的影響,一個開放的嶄新國家尼泊爾,遠非過去的錫金,更不是印度隨便就能染指的。
相比錫金、不丹的封閉保守,尼泊爾在外交上顯得要靈活的多,尼泊爾一直致力於改變對印度過度依賴的現狀,近年來也在積極向另一個超級鄰居中國靠攏,這種外交策略,可極大的震懾到印度,都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尼泊爾與中國走的越近,印度只會感到越緊張,只會加大力度拉攏尼泊爾,但肯定不敢像當年吞併錫金那樣對尼泊爾有想法。
超過80%的尼泊爾人信奉印度教
另外,尼泊爾與印度關係密切,淵源極深,這也是印度不敢吞併尼泊爾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實在下不了手啊。和印度一樣,尼泊爾也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種姓、多語言的國家,13世紀尼泊爾建立了馬拉王朝,並大力推行印度教,直1962年,印度教立國被正式寫入尼泊爾憲法,尼泊爾變成“印度教王國”,進一步確定了印度教在尼泊爾的地位,現如今超過80%的尼泊爾人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是尼泊爾和印度共同的國教。尼泊爾近乎於“縮小版印度”的另一面,與印度淵源深厚的歷史交往,都迫使印度難以有非分之想,這和當年對待錫金的待遇,可謂是天壤之別。
-
6 # 圓窗觀點
不應完全從軍力和實力角度,來分析身邊的世界,因為這世界除了武力以外,還有道義。
即使忽略外部條件,當前的印度,也不會去吞併尼泊爾。
首先是兩國的關係很特殊,有接近一半的尼泊爾族,就生活在印度,此外,在兩國之間,就邊境哨所都形同虛設。兩國民眾的交往,基本不需要嚴格的手續,在孟買有大量的尼泊爾人賣春,在尼泊爾也有很多印度的工人謀生。
在宗教方面,尼泊爾的憲法規定,印度教就是尼泊爾的國教,同時,印度也是尼泊爾最大的經濟援助國之一,也是尼泊爾最大的外貿夥伴,以及出口貨物中轉國,尼泊爾賣給你了中國的冬蟲夏草,基本都是通過印度,再中轉到香港。
印度本身,是一個相對鬆散的聯邦制國家,經濟上也比尼泊爾富裕,去吞併尼泊爾,不僅僅在外交、內政上都困難重重,在經濟上也不划算。
如果印度國內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它就不需要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視線。畢竟現在的印度發展還不錯,不需要用一塊貧瘠之地,來滿足自己的虛榮。
-
7 # 史海沉沉
肯定不會。印度從英國撤離南亞就開始牢牢控制著錫金,直至1975年才正式吞併,依靠良好的開局和有利的國際局勢,就花了二十多年,吞併尼泊爾,對印度來說肯本不可能。
剛開始錫金受英屬印度所侵略,所以英國撤離南亞時,印度勢力就接過英國殖民當局,接管了錫金。雖然錫金並未完全歸為印度,但獨立後的錫金,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社會等等各方面都受印度牢牢控制住,而且錫金還沒有加入聯合國,與直接各國幾乎沒有什麼外交關係。所以,當時世界大多是國家都不知道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這個小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蘇爭霸處於高峰,印度由於良好的地緣戰略位置和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美蘇兩國都極力拉攏印度。印度在這有利的國際局勢之下,順勢完全吞併了錫金,美蘇為了不得罪與印度,所以都沒有對這個小事情發聲。而此時的中國,內部正處於文革時期,外部還與美蘇兩國處於敵對狀態,所以肯本無力干涉印度的行為,只是象徵性的發表了譴責宣告。
而尼泊爾和錫金的狀態完全不同,尼泊爾從來沒有被英國所征服,只是迫於英國的壓力,接受了很多侵犯尼泊爾主權的行為,但尼泊爾卻一直是個獨立國家。二戰後,尼泊爾也加入了聯合國,同世界大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自己也一直牢牢控制著自己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雖然收到了印度的很大的影響,但還是堅持了獨立自主。所以從國際形勢上 和尼泊爾國內上,印度就完全不可能。在著,還有中國的,當時印度吞併錫金是中國無力干涉,但今天不不同了,中國不會允許印度在吞併任何鄰國,更別說同中國接壤的鄰國。
其實尼泊爾也一直防範著印度,所以尼泊爾在中印兩國之間,一直積極加強同中國的聯絡和交往,就是拉攏中國來抵抗印度的影響力。比如上世紀六十年代通車的中尼公路,如今中國的鐵路也快修到尼泊爾首都了,印度對尼泊爾的影響力逐漸被中國所平衡。所以,印度吞併尼泊爾就是痴心妄想。
-
8 # 小鎮月明
今時不同往日,印度為所欲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的印度想要再染指尼泊爾,已經成為了痴人說夢。
印度這個國家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國家。
也許是沒有經歷過流血戰爭,讓印度人有點飄飄然了,覺得自己是南亞大陸的霸主,是世界上第三號的強國,因此印度在南亞大陸上開始自己的“大哥行為”。
其一,干涉巴基斯坦內政,硬生生把巴基斯坦一分為二,把西巴基斯坦變成了孟加拉。(這個這裡不再細說)
其二,挑釁東邊大國,結果被胖揍了一頓。(這個也不再細說)
對於印度強行吞併錫金的行為,當時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不約而同的默許這一舉動。而這一切,與印度獨特的地緣相關。
美國默許,不難理解,因為美國對於這個世界上人口第二多、又是人口第一國家鄰國的南亞國家有拉攏之心,企圖把印度變成勢力範圍,更好對東方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包圍。
蘇聯默許,則是因為當時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對於這個新崛起的東方大國十分警惕,而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國,同樣也是被蘇聯拉攏的物件。
出於各自的小算盤,美蘇不約而同的默許了印度這一舉動。
其實印度對於另外兩個小鄰國尼泊爾和不丹也是野心的。但是因為不丹早在1949年的時候就和剛剛獨立不久的印度簽訂了協議,主動成為了印度的小弟,讓印度不好意思下手。而至於尼泊爾,不要看人家領土小,但是戰鬥力卻不弱,當年英中國人大舉進攻尼泊爾,結果4000英軍被600尼泊爾的廓爾喀武士打敗。所以印度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花了20多年的時間吞併了錫金。
而時至今天,兩級格局已經瓦解,東方的社會主義大國在國際上也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印度如果想在邊境上再生事端,恐怕得好好掂量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
9 # 品點歷史
不會,印度雖然是南亞霸主,不過就目前來說,他還沒有隨意吞併像尼泊爾這麼大體量國家的實力,國際社會也不會允許印度這麼做。但是,為什麼在44年前,印度就能肆意吞併錫金呢?這裡面有幾個很重要的因素。
一 錫金、尼泊爾兩國體量不是一個等級錫金,現在是印度的錫金邦,面積約7096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中國上海市,在印度各邦中的土地面積大小排名為倒數第二,僅大於果阿邦。錫金也是印度人口最少的邦,人口約60萬。尼泊爾面積約14.7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中國遼寧省,人口超過3000萬。所以,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尼泊爾都比錫金大得多。阿富汗的人口也和尼泊爾大致相當,但是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這麼小一個國家拖死了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印度想要吞併尼泊爾,先要掂量一下自己夠不夠格。
二 歷史遺留問題印度吞併錫金,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精心佈局了28年。
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派大量專員進入錫金,同時動員了很多印度人移民錫金,這些移民為日後印度對錫金的吞併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印度在錫金內部扶植了一個國大黨,發起不合作運動,要求國王進行改革。
1950年12月,印度強迫錫金簽訂了《印度錫金和平條約》,通過這個條約,錫金又淪落成了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控制了錫金的國防、經濟、政治。
1968年8月,錫金首都甘托克爆發大規模反印遊行,要求廢除1950年同印度簽訂的《印度錫金和平條約》,恢復錫金主權。這一運動遭到印度的殘酷鎮壓,上萬錫金人在街頭被軍警打死,數千人遭到逮捕。
1973年,印度強行宣佈對錫金實行軍事接管,並操控印度在錫金的傀儡黨派國大黨修改憲法,使錫金成為印度的“聯絡邦”,隨後,印度軍隊又鎮壓了錫金的反抗勢力民族黨及其支持者。
1975年,印度軍隊進入錫金皇宮,解除了國王頓珠南嘉衛隊的武裝,利用國大黨操控錫金議會,罷黜了國王,隨後,在錫金舉行“公投”,“公投”結果毫無懸念,錫金同意併入印度,5月16日,印度議會宣佈錫金正式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可以看出來,二戰結束後,大英帝國的勢力剛撤走,印度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吞併錫金的活動呢,為什麼呢?
因為印度和錫金都是大英帝國的成員,印度更是被稱為英國女皇頭冠上的明珠,不過,就算英中國人在怎麼吹捧,也改變不了印度被英國殖民的這一現實,但是印度人似乎對這個稱號還挺受用,大英帝國撤退後,印度就覺得自己是大英帝國遺產的合法繼承人,包括英國在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吞併錫金,也是屬於繼承大英帝國的領土遺產。
但是尼泊爾沒有被英國殖民。
當大英帝國的勢力進入尼泊爾時,尼泊爾並沒有像印度那樣很快被佔領,而是進行了英勇的抵抗。1814-1816年,英國和尼泊爾的廓爾喀軍隊爆發了戰爭,英國投入兵力2.4到3萬人左右,尼泊爾軍隊大約1.2-1.4萬人。儘管尼泊爾最後失敗了,割讓了北方約三分之一的土地給英屬印度,但是廓爾喀士兵手中的尼泊爾軍刀給英軍極大的震懾,英國同意保留尼泊爾的獨立地位。也正是在這一場戰爭中,英中國人發現廓爾喀人的極強的戰鬥力,開始組建廓爾喀軍團。這隻軍團後來成為英國駐印軍的中堅力量。在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在一戰二戰中都有非常好的表現,被稱為世界最強的僱傭軍。
這就是尼泊爾根本不怵印度的原因,尼泊爾人認為,我們當年跟英中國人幹仗都不帶慫的,而你們印度只不過是一個英國的殖民地而已。
三 國際形勢的不同印度吞併錫金時,正是美蘇爭霸,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冷戰的時期,意識形態高於國家利益。印度是南次亞大陸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也是美蘇都要拉攏的物件,這時候,這兩個超級大國,沒必要為了這麼一個小小的錫金而失去印度這個盟友。而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十年動亂期間,也沒有精力去管這些事。印度也正是看到了這種微妙的局勢,才敢放膽吞併錫金。
其實,印度吞併錫金,對中國的地緣戰略危害是非常大的,處於中錫邊境的乃堆拉山口是由印度進入西藏最便捷通道,可以說是中國和印度的交通要道。清朝時,乃堆拉山口是印度和西藏之間最大的貿易通商口岸,80%的貨物交易都是在這裡完成。今天,這個通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裡是唯一適合使用坦克叢集大規模突擊的通道,印度只要攻克乃堆拉山口,立刻就可以進入亞東。從亞東至日喀則和拉薩,基本上可以說無險可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絕不會坐視印度再一次吞併尼泊爾的。
-
10 # 優己
就印度現在的實力是辦不到的!一旦印度進攻尼泊爾,尼泊爾擁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從天時上看,印度現在不具備對尼泊爾發動戰爭的實力。印度現在的裝備大多是上世紀80~90年代採購的,已經進入了服役的退役期,據可靠訊息印度現在的戰機出勤率才48%,這意味著其他52%都在宕機著。而印度引進採購的武器裝備還沒有到貨或者形成戰鬥力,現在的印度根本不具備對外發動戰爭的硬實力,比如最近跟巴基斯坦打仗就被打成落水狗。
其次,尼泊爾的地形優勢很大。尼泊爾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國家,這個國家幾乎都在高原上,反而印度是窪地,印度要想攻打尼泊爾必須仰攻,而且全部是打山地戰,尼泊爾人在山地戰方面則是佼佼者,一直是英國僱傭軍的主力部隊。一旦印尼兩國在尼泊爾交火,就印度那個戰五渣實力會被摁到糞坑裡嗆糞。
第三點是外交方面的。印度侵略成性,在過去70年時間裡侵佔了周圍太多的國家和地區,幾乎整個周圍國家都跟印度交戰過,一旦印度入侵尼泊爾則其他鄰國必然不會袖手旁觀,至少巴基斯坦跟東亞某國就不可能放任印度胡為。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印度根本沒有機會像吞併錫金一樣吞併尼泊爾。
印度人常說印度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的印度了,並以此說明自己實力的強大。
可是問題在於尼泊爾自然也不是幾十年前的尼泊爾了,而國際社會也不是幾十年的前的國際社會了。
雖然說錫金和尼泊爾當年都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內陸國家,風土人情,國家文化以及各方面都有著很強的相似性,甚至於錫金的人口中有70%以上的人口和尼泊爾人同族。
但是當年印度之所以能夠成功吞併錫金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錫金當時的版圖和尼泊爾自然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錫金的面積當年約7000多平方公里,而人口到2011年才只不過是60多萬。
可是尼泊爾呢?要知道尼泊爾是喜馬拉雅山脈下的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大的國家,它有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排名世界第93位,人口3000多萬,排名世界第48位。
除了國家的實力不同之外,當年印度之所以能夠吞併,還依賴於特殊的國際環境。
從1947年到1975年印度正式併吞錫金,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印度慢慢的蠶食錫金的軍政,人事,外交,國防,經濟大權,一步步的強化印度存在。
最終在1975年印度發動政變,解散錫金國王的一個衛隊,軟禁國王,通過強行操縱錫金的全民公投決定錫金併入印度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而當時正值冷戰期間,兩極勢力都在爭取自身的戰略利益,重心不在南亞,而且錫金國力太小,雖然親美,但不值得為其得罪印度,在這種國際環境之下,印度順利奪取錫金控制權。
而今天,幾十年過去了,雖然印度仍舊對尼泊爾屢生事端,甚至至於在2019年11月印度釋出了新版的政治區劃地圖,將尼泊爾邊境的卡拉帕尼等地標記為印度領土,還修了通向普列克的公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印度就有能力吞併尼泊爾。
這種底氣,也表現出了尼泊爾並不甘心成為案板上的魚肉。
如今的國際環境也不同於以往,印度侵略他國必然不得人心,沒有市場,僅僅是巴基斯坦和我就絕不會坐視尼泊爾被印度吞併。
而從武力值來看,恐怕印度軍隊的戰鬥力,也未必及得上素有名聲的廓爾喀兵。
歷史上的尼泊爾兵身體強壯,戰鬥力彪悍,在當年英國兵見了都害怕。
因此,印度想吞併尼泊爾,無疑是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