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在我心中223

    唐朝時環太湖地區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長江三角洲,但地域沒有如今的廣,​從地理角度看,唐朝的太湖地區,只有三個州:常州(含今無錫)、蘇州(含今上海、浙江嘉興)、湖州。不過,由於杭州和潤州距離太湖不是很遠,所以也把杭州和潤州算進來。

    古代國家一般重農抑商,為何環太湖地區經濟會比較發達呢?

    環太湖地區,氣候溼潤,很適合種植水稻,水稻的收成由於氣候的優勢,也是高於其他地方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當然也由於地理優勢,茶葉,養蠶業也是相當發達。農業的發展自然帶動了商業。

    雖然中國古代基本是以重農抑商為主,但唐朝的貿易政策相對於其他朝代來說,是比較開放的,再加上當時的環太湖地區,不是處於政治權力的中心,朝廷的把控也不會那麼嚴格,很多商人都是這塊地方出生的人,包括現代為什麼蘇浙地區經商多,跟他們的先人也是有很大的淵源的。由於環太湖地區港口多,貿易的往來都是依靠船來運送,和國外貿易外來頻繁,又帶動了商業發展,使當地富庶起來。

    當然環太湖地區,最不能遺漏的是他們的手工業。他們絲織業非常的發達,比如杭州的絲織品流於全國,吳郡(蘇州)的方丈綾,在當時都是搶手貨,入市即空。手工業的發達,又加速了商品流通。

  • 2 #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比較偏,估計閱讀量不會高,正好看過一些這方面的資料,簡單作答。

    包括環太湖地區在內的南方地區,在唐朝時期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我個人理解主要原因一是國家戰略,二是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北方移民。

    國家戰略對南方地區開發的重視

    開發江南是從秦朝就已經開始的一項中原政權長期國策,可能是唯一一項歷朝歷代都認可、都在執行的國策,國家在江南設定的郡縣數量越來越多,行政機構也日益完善,對地方的統治也更為有效。

    (漢唐海上絲綢之路)

    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大運河等交通主幹路,以及各種農田水利設施。

    大運河是隋煬帝做的最偉大的一件事情,把中國南北方緊密聯絡在一起。唐朝時期大運河更是中國南北經濟大動脈,其維修、運營是在唐朝朝廷和地方政府共同支援才得以完成;

    盛唐時期張九齡開鑿的大庾嶺通道,加強了嶺南和江南地區的聯絡,唐王朝多了一條從廣州一路北上直達兩京的國際貿易通道,帶動了整個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

    開墾農田、興修農田水利設施是歷朝歷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的一項工作,

    在環太湖地區,由於有地勢低平、河網縱橫、受季風影響旱澇多發等特點,更是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漢代曾在婺州(現浙江金華)修建了白沙堰等三十六堰,號稱灌溉千萬頃;南北朝南朝梁在處州(現浙江麗水)修剪了通濟堰,可以灌溉二十萬畝,到現在仍然能夠發揮作用;

    另外,太湖周邊地區經常受到杭州灣的潮患侵擾,漢代開始建築了浙西海塘,唐朝開元年間又大規模擴建,“堤長百二十四里”。之後捍海塘從唐末五代錢氏吳越一直到明清都在不斷的修建、擴建,錢王射潮的故事就是發生修建過程當中;

    太湖的還有一個問題是雨季太湖水無法外排造成洪災,於是歷朝歷代都對太湖出水渠道進行了疏浚,使之能夠順暢入海。

    (錢王射潮)

    大量北方移民使南方經濟發展得以實現

    隨著國家重視,加上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江南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來自北方的移民又使這種發展得以保持一個較高的速度。

    北方移民不但為環太湖地區乃至整個南方地區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還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積累多年的財富。尤其是戰亂移民,移民在選擇落腳點的時候,往往考慮的是處在交通要道附近,以便有朝一日戰亂平息重回北方,環太湖地區幾乎是第一站,也是留下移民最多的一個地區,而原本本地平民則向山區、丘陵地區遷移,填補了這些落後地區的空間。

    隨著時間的發展,南方得到開發的地區越來越廣泛,南方也不再是蠻荒之地。唐初嶺南只有流放犯人去,到了晚唐時期,需要賄賂宦官才能得到去嶺南的機會,這就是經濟發展帶來的明顯變化。

    (海口五公祠,都是被貶官和流放的)

    以上是唐朝時期包括環太湖地區在內的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唐初或唐朝的大部分時間,還是關中地區尤其是兩京經濟最發達。但經歷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和唐末五代亂世,戰亂對北方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於是,從宋代開始中國南方經濟總量逐漸超過北方,經濟中心轉移到長江以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年斑和白癜風之間怎麼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