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40256312630

    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出土了大批的古樂器,品種的齊全和儲存的完好都大大地超過以往的發現,其中不少樂器是前所未見的,樂器中共有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8種124件,包括目前國內首次發現的排簫2件、建鼓1件,尚不知名的五絃樂器1件,以及與出土的漢代以後品種相同的竹笙5件、2件、十絃樂器(琴)1件、短柄雙面鼓2件、懸鼓1件,此外就是12具二十五絃瑟和全套編鐘,這些編鐘及其他古樂器的出土,成為中外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觀。

    過去出土的樂器極少,而且難以知道其確切的名稱。但曾侯乙墓的發掘改變了這種情況,曾侯乙蕭是用13根長短大小依次遞減的細竹管並列,再用剖開的細竹管分3道纏縛而成,出土時在未脫水的情況下,其中一件有七八個簫管能夠發音,可以聽出它們不是按律編管而至少已是六聲音階的結構,這種形制與古壁畫、石雕中所見的形象是一致的。是一種橫吹竹管樂器,它七孔而有底,五個指孔並列,一個吹孔上出,採用叉口指法能吹出十二個半音,與簫一起是首次發現的先秦實物。笙則以葫蘆作笙鬥,以細竹為笙管,計有12管、14管、18管三種,管內有竹質的簧片。琴有五絃和十弦兩種,是根據現有資料尚難正確定名的樂器。瑟由整塊木料雕成,並且腔體完整,彩繪精美,但因柱位不明,難以進一步探討。鼓則為木腔皮面,皮已朽爛,僅存鼓腔,罕見的是銅盤龍座建鼓和銅立鶴架懸鼓。

    在出土的樂器中對中國音樂史研究貢獻最大的,當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編鐘和編磬。編鐘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打擊樂器,由青銅鑄成的,它是依大小和音高為序的樂鍾,編組懸掛在鍾架上,演奏時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鳴,音色清脆洪亮,幽靜而柔美。曾侯乙編鐘有64枚,另有楚惠王贈的鐘1枚,共計65枚,編成8組,出土時懸掛在三層銅木結構的曲尺形鍾架上,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託。全部甬鐘有碎龍交錯的浮雕花紋,大鐘還錯嵌紅銅。每件鐘上都有關於樂律的銘文,總字數達2800字左右。此外,出土時有兩件粗大的撞鐘棒依架而立,六件“T”字形鍾槌在銅架附近,說明這些棒槌是和編鐘配套使用的工具。編磬為古代敲擊樂器,磬由玉石、青石或石灰石琢制而成,懸掛於架上,敲擊之發聲。曾侯乙編磬全套共32件,分列四組,磬架銅質,由兩隻鶴狀怪禽支撐,上下兩層分別懸掛石磬。磬面刻有文字,殘存約六七百字,內容與編鐘的相近,均為音律、音階的名稱和編號。由於編磬長期浸於水中,石質溶蝕朽壞,目前已不能測音。

    按照編鐘上的樂律銘文和實測證明,每件銅鐘都能敲擊出兩個樂音,整套編鐘的音階結構與現今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屬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寬廣,從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5個八度,僅比現代鋼琴的兩端各少一個八度,其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經過試奏,證明在旋宮轉調的情況下,用這套編鐘能夠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種樂曲,並可以用來伴唱。演奏效果表明,它的和音、復調和轉調手法的運用已相當成熟,且音色優美,悅耳動聽,效果甚佳,從而推翻了“中國的七聲音階從歐洲傳來”的傳統說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先秦樂律學的認識。鍾銘所使用的樂律學術語,在科學概念上表現出相當精密的程度。這些樂律術語約有三分之二以上不見於過去的樂律學著作,因而事實上已提出了一個對於中國傳統樂律史重新估價的問題。

    曾侯乙墓編鐘及其他樂器的學術價值已為世界所公認。這說明遠在戰國早期,中國已具有了非常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這一音樂史上的空前發現,使失傳了2400年的華夏古聲——“楚聲韶樂”得以恢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清朝保留歷朝歷代的服裝和頭髮,辛亥革命後還會剪頭髮換服裝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