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楊侃大山
-
2 # 使用者6205376837周豐收
宋朝就算是文武平衡對待,也難以改變後來被滅亡的命運。因為皇帝制度就已經講明瞭這個問題,就像一個一家人一樣,當家人只是聽聽別人說說情況而不去親自看一下,就難以做出正確合理的打算。更何況宋朝皇帝從來就信任奸臣,遏制忠臣。整天光知道聽那些奉成他們的好訊息,不知道聽從各種各樣的人的意見。大家說說:一個從來沒有出門的人,能知道外面多少事情?對於電視上講的,皇帝微服出遊私紡,其實根本就沒有的事。一個真正的領導人強國思想應該是:認真聽從各地官員的工作經驗和聽從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於那些光知道吹B拉蛋,奉誠獻媚領導的人,要堅決趕出領導班子。以免到時候誤導領導人的正確判斷。
-
3 # 究史明智
宋朝如果不搞“重文輕武”,而是文武平衡,宋朝也依舊是那個局面,對遼和西夏的戰爭照樣是輸多贏少。遙想當年趙匡胤先後消滅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多個政權,氣勢之盛,無人能敵。在消滅北漢以後,想借兵勢之威收復燕雲十六州,然而結果確不如人願。縱觀封建王朝,後繼君王的文治武功比開國君王強的不多,試想趙匡胤不能做到的事情,後繼君王開創的局面比他還好?
具體來講,如果宋朝堅持文武平衡,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及國際形勢下,局面也難有很大改觀。一方面,宋朝經濟發達,官員待遇優厚,君民都不好戰。宋朝工商業相當發達,陸路交易和海上貿易都很繁榮,最早出現了紙幣——交子,更是推動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如果沒有元朝的崛起,宋朝一直這樣發展,中國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扯遠了,進入正題,在經濟發達的國家裡,官員的待遇自然不低,宋朝官員的薪資在整個封建王朝中可以說是最高的,看下圖
以包青天包拯的待遇為例,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薪資那是相當的高,在這種待遇之下,官員們對於打仗的態度就顯而易見了。
另一方面,宋朝“恩蔭”制度盛行。這是當時科舉之外的一種入仕途徑,中高階文武官員的子弟,親屬及其門客等享受此特權,功臣死後,推恩可達20多人。在這種制度之下,受恩蔭得到職位官員的素質就參差不齊了,當時的宋家朝廷裡,魚龍混雜,政局可想可知。
最後,如果燕雲十六州在宋朝手中,依山建立要塞,宋朝的軍事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改觀,然而到整個宋朝滅亡,燕雲十六州一直就沒在宋朝疆域內。
所以,宋朝依然不會多存續幾百年的。
如果宋朝不是重文輕武,而是相互平衡的話,文武平衡,那麼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局面?要是在把燕雲十六州拿下的話,宋朝會不會多存活幾百年歷史?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點大,而且是如果,誰也無法預測未發生的事。不過可以具體聊一聊宋朝的重文輕武的政策,主要說北宋。
我們都知道,北宋出自於後周。開國皇帝趙匡胤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960年趁後周皇帝病逝留下孤兒寡母,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趙匡胤所處的正是五代十國的大亂局時代,他出生於927年,到960年黃袍加身才33歲,但就這33年他就已經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4個朝代了。因此他當上皇帝后第一件想的事就是如何鞏固趙宋政權,使之傳承下去。經過仔細思考他得出結論"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治理的辦法也無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大白話就是:武將們的權力太大,比皇帝權力還大,所以皇帝老被推翻,要想解決也簡單,只需削弱武將的兵權即可。因此在他剛當皇帝第二年就發生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要知道此時中國還遠未統一,北漢、南漢、南唐、後蜀等等甚至契丹都等著他去攻伐,可見他抑武的決心之大。這也就是宋朝"重文輕武"的原由。
以當時的時局來說,趙匡胤的選擇也是有道理的,後晉時就是因為中原太亂導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深入中原,縱兵以牧馬為名,四出搶掠,稱為“打草谷”,契丹兵大殺大掠,開封、洛陽附近數百里間,成為白地,他甚至還進入開封想當中原皇帝。因此趙匡胤此時抑武穩定時局應該說是對的,甚至他弟趙光義時繼續重文輕武也可以說是防止亂世的慣性再發生,也說得過去。
到趙光義死趙恆繼位時,其實政策就應該改變了。因為此時趙宋政權已經鞏固,百姓大眾也已經傾心臣服,開國時的彪悍武將們也差不多都已亡故,沒必要繼續"重文輕武"的政策了。何況此時北方還有一個強大的遼朝在虎視眈眈。
以澶淵之盟這個時間點為節點,其實當時的北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擴張,實力已經算強大,軍事科技也有很大發展。假如此時不是怯懦的宋真宗在位,而是雄偉的漢武帝或彪悍的唐太宗在位,我想結果會大不一樣,他們一定會大起軍事,奮起反擊,不直搗黃龍絕不罷休。而正是澶淵之盟帶來的和平更讓宋朝陷入紙醉金迷、貪圖享樂的生活中去了,反過來說都不用"重文輕武",都不需要武了簡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