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爾雅休養札記
-
2 # 曉雪江南
我也在想,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的孩子有心理問題?我們的父輩祖輩們大多是文盲,他們的教育方式更野蠻,可是我們卻鮮少有人心理有問題。
我們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的屁股開花,經常聽到鄰居家裡鬼哭狼嚎的叫聲,可第二天照樣樂呵呵的,不當回事。那時候的老師們也一樣,遵循嚴師出高徒的古訓,沒有幾人沒被老師打罵過的。現在的孩子呢?今天這裡報道某某孩子被家長打罵之後離家出走,明天那裡報道某某學生被老師批評之後跳樓自殺。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現在社會的競爭比以前激烈,孩子們忙於應付各種各樣的培訓、學習。不像我們小時候不是做事就是在外面瘋跑。沒有玩的時間,準確說是沒有運動的時間。運動能產生多巴胺,一種能改變情緒、帶來快樂的分泌物。人體像個小木桶,壞情緒就是放進桶裡的垃圾,滿了就要倒掉,否則會出現心理問題。沒有運動很難倒出,也消除不了垃圾情緒。這也是甚少有人聽到運動員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其次,現在的家長或者老師大多數不支援“不打不成材”的說法。挨老師罵,被家長打都是少數現象。一個孩子受到嚴厲批評,會顯得“與眾不同”,如果這孩子從未受過打罵教育,突如其來的打罵會讓有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出現問題。我們那時候,全班同學沒被老師打罵過的幾乎沒有。彼此都一樣,心理也不會受影響。
-
3 # 村上那棵樹
我想說現在並不是那麼多孩子有心理問題,其實人類本身,伴隨著物種進化,社會發展引發了很多心理問題。
首先,大腦容量增大,人類走向生物鏈頂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活躍,特殊的背景形成每個人特有的心理。隨著人類物種的進化,社會的發展,多種關係的變化,人的心理也慢慢複雜起來。(除了靈長性動物,其他動物的心理都是很簡單的。而人類的心理則是最複雜的。)
其次,每個人都存在心理問題,在中國的大環境中,受到傳統的約束,很多都抱著“家醜不外揚”“以和為貴”的想法,個人的心理問題一直被壓抑。如果像以前以勞作為主要生存工作的,人的心理環境相對單純,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是大城市,高學歷背景的人,越承受大的心理壓力。
我們都是心理被壓抑走過來的一代。遇到傷心,難過的事情不許哭,哭就不勇敢,哭就不乖;不被詢問意見,強行把頭髮剪去。前不久福建的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不抄老師佈置的作業,就給孩子剃光頭,這樣的做法,我認為首先,媽媽就有心理問題,孩子叛逆的表現也是心理問題的另一種表現。
哪怕我們再不願意承認,事實上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是來自於父母。這就涉及到原生家庭問題。
最後,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有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在國外,看心理醫生,尋求心理幫助是很正常的事情,國內的心理學發展時間不太長,很多時候在創傷應激事件後才會尋求心理幫助,這時心理問題已經堆積很久了。
在心理問題處理中,成人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尋求幫助的意識比較強;而孩子,還比較小,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他們尋求幫助的方法就是,哭,鬧,發脾氣,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接納,就為以後的心理問題種下種子。
30多年的獨生子女年代過來,現在家庭更為重視孩子教育,對孩子的關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媒體的關注,因此大家都習慣的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
做父母的首先向內看,透過自己學習療愈,自我改變,孩子是會收益的。
-
4 # 芭比公主221574408
為什麼現在的還有有那麼多心裡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僅涉及到孩子,也涉及到現在的家長和社會,每天都有大量的內容,新東西在更新,我們是否能夠跟得上,孩子如何去面對,這就非常重要了。世界萬物,不是我們每一件都會知道,都會認清,在孩子每次面對問題時,我們作為她的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會有幾種方法,會有多少結果,我們努力了,看過程,結果自然來,欣然接受。孩子面對挫折,怎麼度過,這是一定要面對的,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講,作業錯了,很正常,錯了就改,爭取不再犯,適當的錯誤,要承擔後果,讓孩子知道擔當
-
5 # An媽育兒記
我覺得現在孩子心理問題多的原因歸為父母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太少,可能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科技的發展
因為科技的發展,很多小朋友的日常生活裡都是手機、電視、iPad,不是動畫片就是遊戲,根本沒有時間和手拿手機的家長溝通。其實是家長沒有時間和孩子溝通,沒有時間和孩子玩,就讓動畫片和遊戲來充當保姆陪伴的角色。
第二,父母缺乏有效溝通的技巧
現在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父母錯過了和孩子溝通的最佳時機,導致了孩子形成了心理問題。還有很多家長不會和孩子溝通,不但無法解決心理問題,還會讓孩子煩感。
-
6 # 貓姐麻麻派
看到這個題目,我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後,就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強勢的爸爸或者媽媽、父母感情失和爭吵、家裡爭端不休、父母拿孩子與他人攀比,父母只關注孩子的成績等等,很多的家庭本身就有了很大的問題,夾在中間的孩子的世界觀有很大的衝突,他們還沒有能力去處理,積壓久了,就產生了心理問題。
二、家庭的教養方式導致孩子的人格有偏差也會導致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風格,這與我們的第一任教師——父母有關。面對困難與問題,怎麼來處理和解決,考驗的就是我們的形成模式的處事風格。沒有形成良好處事模式的孩子,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有逃避的、有茫然無措的、有傷心難過的、又自卑退縮等等,後續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三、部分是社會因素,社會的飛速發展,讓很多人盲目、功利,這樣的一種氛圍之下,對於孩子的世界觀衝擊是很大的,到底是學習成才,還是另闢蹊徑呢?是不是非要學習才能成功呢?我想很多的成年人都沒有想明白,活明白,更何況孩子呢?孩子接收到的社會資訊,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現在很多學生抱怨這樣不好,那樣不好,也是價值體系的判斷出了問題。
四、遭遇的誘發事件也是引發部分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校園心理諮詢有幾類:1.適應性問題。2.自我意識的認定,自卑或者自負。3.人際關係。4.戀愛、性的問題。5.學習問題、目標、升學等等。碰到以上問題的孩子居多,都是由於現實中的生活事件引發的,也要引起重視。
五、個人的個性特點也是心理問題引發的一個關鍵所在。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考試失敗,自信的人更容易走出困境,在今後的學習中更加的努力。而自卑的孩子,會消極一段時間,很久都恢復不過來。
六、當學生有了心理的困惑和迷茫,是否有社會支援來協助他們度過心理的難關,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父母的支援、老師的支援、同學的支援、心理專職工作者的支援,都會幫助到孩子。有部分孩子前來諮詢,就是發生心理的衝突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得到有效的社會支援而導致了問題延誤處理,後續引發了孩子的其它問題。
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具體事例應該具體分析,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你,祝好。
-
7 # 我就是登寶麻麻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的錯誤,有資料顯示:33.38%的孩子有心理問題,而且這個資料還在暴增。
任性、嬌氣、退縮、膽小、逃避、不敢嘗試、孤僻、不願意分享、懦弱、自卑……都屬於心理問題, 還有些行為和習慣背後也反映心理問題:咬手指甲、挖鼻孔、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睡眠障礙、說謊、打架、惡作劇、打架、嫉妒、甚至盜竊……
為什麼孩子會有心理問題?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兒童無法健康、正常的發育和成長,主要原因是受到成年人的壓制。”蒙特梭利也曾經說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受到成年人的壓制。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一個社會問題,但是可怕的是人們竟對此毫無察覺。”
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父母的原因,膽小的父母,孩子怎麼會膽大;自私的父母,孩子怎麼會懂得感恩,這不是遺傳,這是後天的影響。所以要想讓孩子心理健康,家長首先要心理健康。有些媽媽一天到晚說孩子脾氣差,但她自己卻一點都不懂自控,稍有不順心脾氣就控制不住;有些爸爸整天說孩子不活潑、太內向,但他自己卻整天除了上班就在家裡看電視、打遊戲、玩手機,標準宅男,孩子能活潑開朗嗎?
希望家長可以先一點一點改變自己,家長變了,孩子就變了。
-
8 # 我是黃蓉
時代變了,社會變了,80年代前只顧著溫飽問題,而現在物質充足的環境下,心理健康尤其重要。馬雲曾說過,未來的10年,可怕的不是癌症而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導致的精神分裂,是無法修復的,關係到一輩子,甚至危及整個家庭和社會。
所以作為我們80後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味著追求試卷上的分數,而是關注培養他們是否有個健康的心理。
我懷孕期間就開始報名學習早教,瞭解孩子發育階段,不同時期他們不同的需求,我們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長,尊重他們不同年紀出現不同的所謂不聽話的行為。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我挺喜歡這本書的。當我們足夠了解孩子發育過程,我們自然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的方向走。
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取決於父母,取決於家庭氛圍,首先夫妻關係要和諧,跟老人家們的關係要處理好,在愛的環境下,孩子自然能接受到正能量。7歲前是孩子人生中最關鍵時期,需要父母在身邊的陪伴和教導,錢沒了可以再賺,但錯過孩子的教育,一輩子都補不回來了。慶幸我能很早意識到,所以我們家兩個娃特別樂觀積極向上。
-
9 # jason媽咪有辦法
現代教育中更重視孩子的分數與成績,卻忘了關注孩子心理。
事實上,孩子的心理才是教育最關鍵的。
高曉松說,他最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著重培養孩子的幸福感,他建議孩子要多出去歷練,要有詩和遠方。
我很贊成他的觀點,要給孩子豐盈的內心和幸福感,才會造就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即使遭遇挫折心理也能有充分的康復卡。
回覆列表
一位在集中營裡倖存的中學校長請求所有的老師:“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可以製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狂,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
打賞直播、充值遊戲、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犯罪,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可家長們還沒有足夠重視,總感覺我的孩子很乖、學習很好,這樣就夠了。
其實,當心理問題突然爆發的時候,孩子身上隱藏的性格基因,以及心中隱忍的東西,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如果家長能夠及早發現並重視再加以正確引導,便能防患於未然。
心理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真正決定命運。即使你的孩子十分優秀,但內心卻千瘡百孔,恐怕最後帶給你的肯定只有傷痛。
孩子心理問題的表現過分內向內向並不是壞事,重點在於“過分”。這是由於孩子的性格過度平和或過度完美,從而產生嚴重的自卑感,而且自尊心非常強。
當父母給予孩子的學習壓力過大,或者碰觸了孩子的心理雷區,就會產生早期的這種性格創傷,為以後的心理問題埋下炸彈。
過分敏感孩子很容易生氣、很容易哭,甚至一句對大家來說很平常的話,他就會產生情緒變化。
對於活潑型性格的孩子,父母經常指責,或者經常表達“如果你做得不對,我就不愛你”,就會很容易導致這種狀況。
他們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喜歡取悅別人,以別人的開心為開心。這類孩子活得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自我。
過分對抗你說什麼,他懟什麼;你要求幹什麼,他偏不幹什麼。這類孩子很容易成為問題少年,甚至會釀成大錯。
這一方面是溝通不暢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孩子性格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原生家庭中父母不和諧的關係造成的,特別是父親人格的不健全。
過分懶散孩子幹什麼都沒有激情,懶懶散散,不想奮鬥,整天很喪,甚至沒有夢想。
這種過早佛系的表現是很危險的,試想一下,一個缺乏夢想的人將來會成為什麼樣子。
過分表現這類孩子特別熱衷於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渴望獲取他人的關注和讚賞。他們沒有更多的心思去讀書或做事,喜歡做白日夢,做些不接地氣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了眾人的關注,那麼他就會感覺人生黯淡無光,生活無趣,從而一蹶不振。
過分早熟現在孩子的認知大都很早熟,但如果孩子在裝扮、情感、兩性等方面過分早熟,出現不符合年齡特徵的心理行為,很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規避和引導孩子心理問題堵上原生家庭的黑洞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父母的反應或結果。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父母在性格上不要複製各自原生家庭的黑洞,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最討厭的樣子,讓孩子重演原生家庭的悲劇,要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
扮演好父母各自的角色猶太人有一句俗語:“父親塑造孩子的大腦,母親塑造孩子的靈魂。”
母親的角色是溫柔,給予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的性格、語言、情緒和行為等方面;
父親的角色是力量,給予孩子方向感,讓孩子學會堅強、勇敢和規則,心理上產生強大的自信。
如果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錯位,如“虎媽貓爸”,或者父母中有一方的角色缺失,就會給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混亂,進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給予足夠的陪伴和尊重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不是佳餚、不是玩具,而是陪伴。與其以給孩子掙錢的理由拼命工作,不如留出時間陪伴孩子,用親情滋養孩子的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思想和人格,他們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父母一味粗暴地指責、阻止、強制,只會換來孩子更強烈的對抗。
父母要做好的事情就是換位思考,瞭解孩子的心理,平等地溝通,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想法。
一個人,只有從小感受快樂,才會擁有健康Sunny的心態;只有從小被溫情滋養,才會善待別人;只有從小被尊重,才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