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荷心理諮詢

    心理學既不等於認知科學,也不等於神經科學。心理學是眾多學科的交匯的一個交叉學科。這個學科需要將認知科學、生物學、社會學、哲學綜合起來才能理解。實際應用中,心理學即是各個學科綜合交匯的學科,又可以從心理學出發,延伸向更多學科。心理學是很複雜的一個學科,如果真要想專業學習的話,可以研究的很艱深,如果想豐富自己的生活的話,各種大眾雞湯也算是心理學的一部分。

    正因為心理學的攻守兼備的特點,而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又可以無孔不入,作為學習心理學,以及以心理學作為職業的人,都會有總也走不到頭的感覺。但是,不管怎樣,學習心理學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幫助自己理解他人,學會對他人感同身受。有利於提高情商。

  • 2 # 懿清歡

    談到心理學的未來,這恐怕需要回溯到心理學科建立依據上來。身心二元論在笛卡爾這裡落座了石碑,物質和精神或稱為肉體和靈魂成為對立不相容的兩面。面對這兩部分實體的研究,物理、生理等學科已在身體的物質性上有所進展,而精神實體又該如何歸向何處?這便催生了心理學學科的產生。馮特建立了實驗心理學,要用實驗的科學方法研究哲學的認識論問題。認識論是形而上的,與肉體無太大關係。在建立心理學初期,許多與馮特同時代的心理學家都是秉承著身心二元論的,把“心”從“身”中抽離出來。因而科學心理學有了存在的必要。

    心理學的未來會怎樣?未來是著眼於當下的,彌補當下的缺陷或是維持當下的優勢以求進一步平衡完滿。也許很多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馮特建立科學心理學是憑藉實驗的手段,而分析的物件卻是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是“心”。獨屬於“心”的天國的建立不也是藉助於形而下的物質方法嗎?這樣一來心理學建立的初衷不就成為一個悖論嗎?的確如此,對於情感、思維、記憶等的研究也是基於對活生生的人的行動的觀察與記錄,這是經驗主義的。所以心理學是不能缺少感知經驗的參與而直接研究意識元素的。那麼放棄馮特式的對於意識的靜態研究的方式,採用客觀的“刺激——反應“實驗法,用純粹的生理資料說話是否更貼近心理學的標準?華生堅持的便是這一原則,在他那裡心理學成了沒有”心理“的行為主義。可見以上兩種心理學的思潮都存在明顯的缺陷。

    心理學從20世紀開始發生巨大轉變,打破“身心“二元論,漸漸歸於一元“具身認知”的概念就是此時出現的。心理學未來會在身心一體的方向上多行摸索。

    心理學與認知科學:

    貫穿於認知科學的中心思想一直在改變,從符號運算到聯結主義,不變的是“表徵“的概念,即大腦是對一系列符號進行加工程式設計的,而這些符號則是對於外部世界的抽象簡化。認知科學以”計算機模擬“來解釋心智活動,這一計算過程發生的場所則是大腦,始於對大腦的輸入,終於大腦的輸出。因而認知科學只對人的”大腦“感興趣。

    大腦有著許多管理情緒、記憶等的神經區域,這是事實。然而除了大腦其他的感知器官便一無是處嗎?只要擁有一顆大腦便能變幻出豐富的心理世界嗎?牽手時肌膚的溫感,品餐時舌尖的沉醉,這些感覺——運動系統也分擔著人情百態的體驗。心理學會被認知科學所取代嗎?答案不言自明。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心理學的未來走向是“具身“的,是在意身體的生物性與原初鮮活的血肉體驗,激素的變化,血液的流速,大腦的活動等等,很多具身心理學的研究藉助ERP和fMRI等神經科學的方法從而求得心理學的實證依據。而且如今卻多心理學專案必須要靠向神經科學才會得到更多的支援,研究結果才會更具可信度。這樣的局面不由讓人擔憂心理學會被神經科學的猛浪所吞噬。

    實際上心理學和神經科科學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原則。心理研究主要從三個層面進行:行為、認知和神經,綜合三者才可能對心智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從具身認知角度講,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是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層面的解釋,是可以互為補充的。神經學家需要心理學家提供行動和能力的案例與引數,否則無法進行特定物件的篩選。心理學家也需要資料的支援來驗證他們的推測。很多人認為生物資訊更基礎、更精確、更客觀,也就相信神經科學是心理學的基礎,擔憂心理學會被替代。其實二者並無優劣,只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側面。神經科學只是探求與人們心理相關的生理表現,它無法完全解釋人類的心理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肉菠蘿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