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窗外鳥鳴
-
2 # 有形無形448
腫瘤與癌症因分開解,癌變過程通常拾年後成腫瘤,早期癌變一草可解,形成腫瘤早中期這要通調氣血排異癌變黴素腫瘤可自消,晚期是病灶毒積惡化之死,並非癌變而亡,用中草藥可完克癌症絕根。
腫瘤與癌症因分開解,癌變過程通常拾年後成腫瘤,早期癌變一草可解,形成腫瘤早中期這要通調氣血排異癌變黴素腫瘤可自消,晚期是病灶毒積惡化之死,並非癌變而亡,用中草藥可完克癌症絕根。
血常規的一些化驗專案的臨床意義作一簡要說明,供參考:
1、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臨床意義: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較少見。
減低:可反映貧血的程度。病人的營養狀況不佳、手術後失血過多、化療後等均可出現。
2、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萬/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萬/mm3【0.01】
臨床意義:診斷各種貧血及紅細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缺氧等。
減低:手術後失血過多、化放療療引起的紅細胞減少、其他情況引起的貧血、血液稀釋後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臨床意義:
增高:急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惡性腫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這是化療病人最常見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可出現。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單核性和淋巴性三類白細胞。粒細胞又根據胞漿中含有的顆粒性質不同,分為嗜酸性、嗜鹼性及中性粒細胞三種。
(1)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50~0.70(50%~70%)【0.01】
臨床意義:
病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急性細菌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中性粒細胞減少:放射線或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傷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等。
(2)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01~0.05(1%~5%)【0.01】
臨床意義:用於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和判斷感染輕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細胞(E):
正常參考值:0.005~0.05(0.05%~5%)【0.01】
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面板病及血液病等。
減少:見於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大手術病情嚴重及傳染病、傷寒、副傷寒等病患者。
(4)嗜鹼性粒細胞(B):
正常參考值:0~0.01(0%~1%)【0.01】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某些轉移癌。
減少:無臨床意義。
(5)淋巴細胞(L):
正常參考值:0.25~0.35(25%~35%)【0.01】
臨床意義:
增多: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常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恢復期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減少:接觸放射線及應用皮質激素之後。
(6)單核細胞(M):
正常參考值:0.03~0.08(3%~8%)【0.01】
臨床意義:
增多: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減少:臨床意義不大。
5、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100~300)×103/mm3)【1.0】
臨床意義:
減少: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如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傷寒、脾功能亢進及進行體外迴圈時、化學藥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療藥物或放療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則較少見,有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