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張建新0630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我們亦不是天地,亦不是聖人,唯有依心而論,花開花落,潮漲潮汐,皆隨它而去,莫困於心,莫惑與情,莫駕於行,世間萬物皆是如此。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若如此,何拘泥於萬物,於心,於情,於行,皆是一場空,人生本就是場修行,窺其法門,然心,情,行也! 心,於萬物,不貪,不痴,不嗔,皆可為,心如止水,任萬物生,勿擾勿困! 情,於萬物,不喜,不悲,不傷,情之所至,便是所有,勿生情緒! 行,於萬物,不隨波,不妄言,不衝動,於世間,但求身正,行一世之路,端一生之重! 故於萬物,皆莫困於心,惑與情,駕於行,萬般如此,於人世,自會心安,情定,行正!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 2 # 香妃meiyi

    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不要從單一的角度去看,那應該從多種角度去分析,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看待某一種事物。

    我們身邊的事物有好有壞,如果我們從單一角度去甲乙看待的話很可能只看到他的某一面,這樣的話,我們所得到的結論都過於片面化,不具有說服力,換句話來說,如果我們從單一的方面去看待某一事物的話,我們所得到的結論,其價值並不是非常大,可能會存有一定的缺陷,所以我們應該從多角度從多方面的加以分析。

    有一些事物在表面上看它是壞的,可能有諸多不稱心如意的地方,但如果我們從多方面去加以分析,從進一步的角度去加以看待的話,可能會發現它好的一面,所以對待事物,我們就應該從多個維度加以看待加以分析,這樣我們所得到的資訊也更加全面,我們對於事物的認識也更加清晰。

    事物我們不要只看它的表面,我們要注意它的內在分析,這樣我們還能夠得到更有價值的結論。

    人是“物”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頭腦中的美醜觀念是徹頭徹尾的偏見。男人相對花心,女人相對痴情。正是因為男人的美醜觀念太過強盛,女人的弱勢迎合使其加劇。之前說“用堅定的懷疑去接納一切”,後面省略了“事物”二字。接納一切表示面對未知需要無限包容。堅定懷疑是因為人太容易被眼前的假相所迷惑。相之所以假,既是因為有人自欺,也是因為有人欺人,與相本身無關。

    所以,事物的本來面目,既包含了對於“事”的理性認知,又包含了對於“物”的真實還原。這便是“如實關照”。《人類簡史》中把宗教產生的原因歸結於人類由於文字的產生而獲得的虛構能力。如果說因為虛構能力而讓人獲得了“神性”,那這虛構能力同時也就具備了“真實不虛”的特性。

    世間的遊戲都是一樣。引無數人瘋狂的足球,如果外星人看了,恐怕它們很難理解這麼無聊的遊戲為什麼會讓人趨之若鶩。人心之舟並不必然駛向真善美,這從現代文明的汙染可見一斑。為什麼人類在走向文明的程序中會喪失“淳樸”? 不踩草坪不隨地吐痰並不是什麼優良的馴化,人類在文明之旅中變得“不自然”是顯而易見的。

    放縱,是指人的行為不符合道德規範。事實上,人的自律應該遠超於此。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受百般牽扯而不得自由,他卻認為自律會導致不自由,這是可笑的。自律的根源在於潛藏於人心底的對於“真善美”的自發性的無止境追求。擁有不被一切相所誘的超然,才是真自由。而後,方可遊離其中,此刻你所見的“事物”才有可能真實不虛。即便如此,也只是起點,因為在無限的未知面前,“你”永遠渺小。

  • 3 # 詩韻鄉村002

    世間萬物皆有他存在的理由,栽什麼樹開什麼花,種什麼因結什麼果。是與非,善與惡,醜與美,那只是人們對事物本身的一種評價和對比。當你看淡了這世間萬相,你會懂得:世間萬物皆有因,善惡美醜是評論。是非善惡只是人們評價事物的標準,像衣服,乞丐穿著破衣爛衫,美女卻穿的華麗時尚。若不用這標準去看事物,那麼,是亦非是,非亦非非,善亦是惡,惡亦是善,醜亦是美,美亦是醜。事與物的存在是定數,就在於人們怎樣去看待他怎樣去評價他。就像路邊的那坨屎,狗的眼中它是美味,人見了卻捂鼻繞過。所以說,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光芒,有你有我這世間才有得欣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文藝女青年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