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64651256228734
-
2 # 徐文山
忠君思想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忠於正統,忠於君主,因此為主為朝廷獻身而不辭。歷史上的方孝孺、岳飛等都是這樣的典型。羅貫中明顯是以魏蜀吳中的蜀國為正統,那麼劉備就是真正的君主,曹操則成為纂漢謀逆的奸叛。整部三國演義就是以此為主要觀點的。
關羽和諸葛亮一旦在劉氏政權入編後,無論經歷什麼堪坷,至死不渝地忠於劉備,也就是以生命孝忠君主,所以被推崇忠君思想的老羅樹立成一文一武的兩個典範,影響了幾代華人。
關羽本是一個殺過人的逃犯,與張飛、劉備“桃園三結義”後,跟著劉備參加了漢末的軍閥混戰。還是無名之將時,敢於“毛遂自薦”,在倒出的酒還沒涼的幾分鐘內,飛馬闖入猛將華雄的大營,一刀砍下其頭並速返曹營,立下了勇冠中原的威名,史稱“溫酒斬華雄”。混戰中被曹操擄入曹營後,孟德又是欲使關羽亂其嫂,又是官爵財利和美姬的輪番誘惑。但關羽忠心地保護著年輕美貌的嫂嫂們,也不被曹操的色利所誘引。“過五關斬六將”後,帶劉備的夫人們“完璧歸趙”。後來主政荊州時,“水淹七軍”擒于禁俘龐德,威震華夏,孟德嚇得差點遷都以避其威。但在魏吳的聯合下,名將呂蒙和陸遜合計困住關羽,無奈而“敗走麥城”,被俘後寧死不屈、慷慨就義,成就了“忠義千秋”的美名。
諸葛亮本是一介布衣書生,劉備聞其才,不顧四十多歲將軍恭聘二十幾歲無名書生的面子,“三顧茅廬”而得孔明。諸葛亮仕劉後,提出了影響極大的《隆中對》。幫劉備出謀劃策,又是“草船借箭”,又是“諸葛亮弔孝”,又是讓孫權“陪了夫人又借兵”,還協助東吳在赤壁打敗曹操。待劉備白帝託孤後,又開始輔助劉禪。為緩解內部矛盾,親率大軍出征,七出祁山,搞得強魏老不舒服,幫劉禪穩定了川內局勢。自己卻五十多歲精盡力竭,累死在五丈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後來魏國攻入蜀都時,其子孫為國家拼死血戰,身獻西蜀,稱得上滿門忠烈。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驚泣天地,千古感嘆。
羅貫中正因為關羽和諸葛亮的忠義感天,所以特別偏袒他倆。
-
3 # 715457390177張建軍
這裡面首先要看《三國演義》的成書背景:
小說《三國演義》開篇序言部分介紹的很清楚,該書的成書主要是流傳於中國古代的一種民間藝術——“說書”,“說書”在中國是很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在民間存在,成於隋唐,宋元時期興盛,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起初,由於生產力落後,人們生活十分困難,“說書”僅僅侷限於人們勞作和茶餘飯後自娛自樂一種形式,“說書”的主要內容主要是民間的奇聞軼事、神鬼傳說,當然包括一些歷史文化故事等,隋唐時期,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融合局勢初步形成,人民生活穩定,南北交通交流發達,“說書”這門民間藝術從簡單的“口述”演變成有簡單的二絃、板胡等樂器伴奏下說唱藝術,開始在人員集聚區、城市酒廝、茶坊等固定場所說唱,這就是“墜子書”“大鼓書”最早由來。
三國故事在西晉王朝剛剛建立時就有流行,經過歷朝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創新和藝術加工,到了羅貫中生活的那個年代,大部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已經是惟妙惟肖、更加豐滿。我們都知道,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文學功底深厚,有經天緯地之才,早年參加張士誠農民起義軍,是張士誠的得力幕僚,經歷過很多反抗元朝專制統治戰爭場面,也接觸過很多文人將才,離開張士誠後,飄落江湖隱居民間,每天以聽說書度日,尤其喜歡聽三國故事,熟記於心,久而久之,汲取百家之長,經過個人蒐集整理和藝術加工後,在東晉歷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基礎上,形成《三國志通俗演義》,後被改成《三國演義》。
在聽說書過程中,三國時期的關羽和諸葛亮始終都是民間藝人們十分推崇的英雄形象,關羽忠誠正義,節義勇武,一生忠於劉備,唐朝時被尊崇成“神”;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人們心中的“賢臣”的代表,又是智慧的化身,加上羅貫中本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三國演義》寫作的時候,個人秉承很強的尊劉思想,關羽和諸葛亮又是劉備蜀漢集團功勳卓著關鍵人物,自然就成了推崇物件。
回覆列表
這樣吧,我簡單說下一樣採納,過去民間的說法,有對的地方有不對的地方,羅貫中是蜀華人,自然把劉備描寫的很好,羅貫中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作家,他有才華,有能力,只可以出生的比較晚,我相信羅貫中出生早的話一定會是蜀國軍中一名優秀的謀士,這也是羅貫中的所希望的,所以諸葛亮成了他的偶像,他把諸葛亮描寫神勇,主要是自己太愛這個謀士了,至於關羽,當時蜀國沒有人不喜歡關羽,因為關羽的忠心讓他成為當時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