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古典音樂,其實幾乎一點用都沒有。實際上,不會收穫什麼實質性的好處。一個事情,發揮不了作用,那自然就沒能帶來所謂的“好處”。何況大人很多自己都不愛聽,或者聽不下去,還指望孩子聽?(我指的孩子,是13歲以下,初中一年級以下的孩子。初中之後,孩子會進入一個開始有更加自主能力的階段,就不再是實質意義上的孩子。而且指的也是大部分,畢竟總有一些特殊的。)在這裡,我沒有說絕了。我是說“幾乎”沒用。為什麼?
首先,我打個比方,你那一本連圖片都沒有的,全部是文字的書給一個不識字的孩子去看,也不給他講解,有用嗎?他看得懂嗎?看不懂,甚至書有沒有倒過來他都不一定知道,但是有沒有用?有用,就是讓孩子知道,有一種書是沒有圖案的,但是可以讓人知道有個大故事在書裡。這點用有意義嗎?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當然,你不在乎,反正有就行,那沒關係,聽就是了。但是孩子願意嗎?強行讓孩子聽,除了帶來反感,是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聽古典跟看純文字書一樣,小孩子其實根本聽不懂,只能說,他會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種聲音。他們很難像成年人一樣去理解旋律,理解節奏,理解裡面的感情。所以小孩子聽古典,幾乎是白聽。或者說,帶來的積極作用,還不如一首簡單的童謠。因為童謠能給孩子帶來很好的體感。接著是,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一定沒有成年人好,所以,他們其實更加適合聽專門的兒童歌曲,例如小星星,兩隻老虎這種。旋律,節奏都比較簡單,明快,清晰,穩定的內容,尤其是有母語歌詞的,能夠更好地去幫助孩子理解音樂。人類,學習或者接受任何一樣新事物,必然是從簡單到深入。一來就給孩子聽什麼古典,我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麼想的。大部分孩子本身聽都聽不下去,還指望有用?開什麼玩笑。
當然,我這裡指的,都是“大機率事件”,不懂什麼是大機率事件,自行百度。古典一樣有很多旋律簡單,節奏明快的,孩子一樣有天賦過人的,但是這些都是個別例子。我們不能用這種例子來反駁說,怎麼就沒用,怎麼就不適合。第三是,古典不同於童謠的是,要讓孩子聽古典,你就必須得跟他講,音樂表達什麼,你必須給音樂賦予一個意義,或者你要帶領引導孩子去打節奏,或者唱旋律等等等等,才有可能讓這首古典音樂稍微“有作用於”孩子。而童謠也是一樣,但是大部分童謠的內容,即便不用大人去講解,也很容易讓孩子自行理解。所以你真想要孩子“收穫實質的好處”,童謠才是效率最高的。
這裡不是說古典裡面沒有童謠,童謠裡面沒有古典。問題是這個“童謠”是否足夠容易讓孩子理解消化。這裡肯定有人會想說,那如果,讓孩子聽的童謠就是古典,也能產生作用,那不就是讓孩子聽古典有作用嗎?行,如果非要這麼咬文嚼字,那你開心就好。這麼會抬槓,怎麼不去工地抬?
那麼,一定要孩子聽古典。那首要一條是,你作為家長,有沒有足夠的知識量,或者想象力,給孩子正在聽的那一首音樂賦予意義。如果能,那就讓孩子聽聽看,給孩子講講音樂的故事,帶他打打節奏或者哼哼旋律。這樣孩子才能從古典音樂中吸收到你們成年人認為的作用。第四,如果我們不在意是否能夠有實效,反正就是讓孩子聽就是了,那沒關係。我認為,想讓孩子去聽古典音樂的最佳方法是,家長自己先去做這個事情,身先士卒。家長自己先願意去聽,沒事在家裡放個古典小曲兒,交響,室內樂什麼的,自己先聽起來。不管孩子是在玩玩具,還是畫畫塗鴉,都讓他有意無意地聽著小音量的古典音樂,那,說不定還真能夠給孩子修心養性。但是如果家長自己聽著都受不了,那我建議,就更加彆強加給孩子。孩子其實都很聰明,都喜歡模仿自己爸爸媽媽,但凡爸爸媽媽真心喜歡的事物,孩子一定會引以為驕傲,並且模仿。所以作為父母,自己都不願意聽,別指望你能讓孩子喜歡。
最後要說的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你特別功利地去考慮有沒有好處的時候,往往都是一點好處都沒撈到。反而不太去計較所謂的好處,持之以恆去堅持去做,那麼好處慢慢就會在經過一段以“年”作為計算單位的時間以後會展現出來。而這種好處,也是隨機的,有的孩子聽古典,最後變得更加聰明,邏輯更好,有的孩子聽古典最後變得非常有禮貌,很懂事,也有的孩子更加實在地得到很好的節奏感或者樂感。但是會不會帶來一些負面結果?也有可能變得對古典音樂厭倦,或者聽太多了,變得無感了,等等等等,都是不可預期的。只有去做了,堅持了,才會得到結果。
所以,我們沒辦法真的去講明白,聽古典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因為,那都是不可預期的,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
孩子,聽古典音樂,其實幾乎一點用都沒有。實際上,不會收穫什麼實質性的好處。一個事情,發揮不了作用,那自然就沒能帶來所謂的“好處”。何況大人很多自己都不愛聽,或者聽不下去,還指望孩子聽?(我指的孩子,是13歲以下,初中一年級以下的孩子。初中之後,孩子會進入一個開始有更加自主能力的階段,就不再是實質意義上的孩子。而且指的也是大部分,畢竟總有一些特殊的。)在這裡,我沒有說絕了。我是說“幾乎”沒用。為什麼?
首先,我打個比方,你那一本連圖片都沒有的,全部是文字的書給一個不識字的孩子去看,也不給他講解,有用嗎?他看得懂嗎?看不懂,甚至書有沒有倒過來他都不一定知道,但是有沒有用?有用,就是讓孩子知道,有一種書是沒有圖案的,但是可以讓人知道有個大故事在書裡。這點用有意義嗎?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當然,你不在乎,反正有就行,那沒關係,聽就是了。但是孩子願意嗎?強行讓孩子聽,除了帶來反感,是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聽古典跟看純文字書一樣,小孩子其實根本聽不懂,只能說,他會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種聲音。他們很難像成年人一樣去理解旋律,理解節奏,理解裡面的感情。所以小孩子聽古典,幾乎是白聽。或者說,帶來的積極作用,還不如一首簡單的童謠。因為童謠能給孩子帶來很好的體感。接著是,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一定沒有成年人好,所以,他們其實更加適合聽專門的兒童歌曲,例如小星星,兩隻老虎這種。旋律,節奏都比較簡單,明快,清晰,穩定的內容,尤其是有母語歌詞的,能夠更好地去幫助孩子理解音樂。人類,學習或者接受任何一樣新事物,必然是從簡單到深入。一來就給孩子聽什麼古典,我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麼想的。大部分孩子本身聽都聽不下去,還指望有用?開什麼玩笑。
當然,我這裡指的,都是“大機率事件”,不懂什麼是大機率事件,自行百度。古典一樣有很多旋律簡單,節奏明快的,孩子一樣有天賦過人的,但是這些都是個別例子。我們不能用這種例子來反駁說,怎麼就沒用,怎麼就不適合。第三是,古典不同於童謠的是,要讓孩子聽古典,你就必須得跟他講,音樂表達什麼,你必須給音樂賦予一個意義,或者你要帶領引導孩子去打節奏,或者唱旋律等等等等,才有可能讓這首古典音樂稍微“有作用於”孩子。而童謠也是一樣,但是大部分童謠的內容,即便不用大人去講解,也很容易讓孩子自行理解。所以你真想要孩子“收穫實質的好處”,童謠才是效率最高的。
這裡不是說古典裡面沒有童謠,童謠裡面沒有古典。問題是這個“童謠”是否足夠容易讓孩子理解消化。這裡肯定有人會想說,那如果,讓孩子聽的童謠就是古典,也能產生作用,那不就是讓孩子聽古典有作用嗎?行,如果非要這麼咬文嚼字,那你開心就好。這麼會抬槓,怎麼不去工地抬?
那麼,一定要孩子聽古典。那首要一條是,你作為家長,有沒有足夠的知識量,或者想象力,給孩子正在聽的那一首音樂賦予意義。如果能,那就讓孩子聽聽看,給孩子講講音樂的故事,帶他打打節奏或者哼哼旋律。這樣孩子才能從古典音樂中吸收到你們成年人認為的作用。第四,如果我們不在意是否能夠有實效,反正就是讓孩子聽就是了,那沒關係。我認為,想讓孩子去聽古典音樂的最佳方法是,家長自己先去做這個事情,身先士卒。家長自己先願意去聽,沒事在家裡放個古典小曲兒,交響,室內樂什麼的,自己先聽起來。不管孩子是在玩玩具,還是畫畫塗鴉,都讓他有意無意地聽著小音量的古典音樂,那,說不定還真能夠給孩子修心養性。但是如果家長自己聽著都受不了,那我建議,就更加彆強加給孩子。孩子其實都很聰明,都喜歡模仿自己爸爸媽媽,但凡爸爸媽媽真心喜歡的事物,孩子一定會引以為驕傲,並且模仿。所以作為父母,自己都不願意聽,別指望你能讓孩子喜歡。
最後要說的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你特別功利地去考慮有沒有好處的時候,往往都是一點好處都沒撈到。反而不太去計較所謂的好處,持之以恆去堅持去做,那麼好處慢慢就會在經過一段以“年”作為計算單位的時間以後會展現出來。而這種好處,也是隨機的,有的孩子聽古典,最後變得更加聰明,邏輯更好,有的孩子聽古典最後變得非常有禮貌,很懂事,也有的孩子更加實在地得到很好的節奏感或者樂感。但是會不會帶來一些負面結果?也有可能變得對古典音樂厭倦,或者聽太多了,變得無感了,等等等等,都是不可預期的。只有去做了,堅持了,才會得到結果。
所以,我們沒辦法真的去講明白,聽古典到底能帶來什麼好處,因為,那都是不可預期的,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