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董仲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復興了被扼殺達百餘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融會貫通了中國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們整合為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他的著作後來大都彙集在《春秋繁露》一書中。   董仲舒的哲學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說。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人。因此,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人與天是相合的。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繼承了思孟學派和陰陽家鄒衍的學說,而且將它發展得十分精緻。   董仲舒認為,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統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於天來進行統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於皇帝,大臣受命於國君。家庭關係上,兒子受命於父親,妻子受命於丈夫,這一層層的統治關係,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董仲舒精心構築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   董仲舒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來體現天的意志,用陰陽的流轉,與四時相配合,推論出東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關係。而且突出土居中央,為五行之主的地位,認為五行是天道的表現,並進而把這種陽尊陰卑的理論用於社會,從此而推論出“三綱五常”的道德哲學。這裡所說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五常為董仲舒提倡之後,成為中國古代維護歷代封建皇朝統治的工具。   “董仲舒是有漢一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封閉自我,因循守舊等等劣根性,都與之直接相關。”(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這一觀點否定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學說  他認為“道”是源出於天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即是說“三綱五常”、“大一統”等維護統治秩序的“道”是永遠不變的。那麼,如何解釋皇位的更換和改朝換代呢?為此,他提出了“譴告”與“改制”之說。他認為統治者為政有過失,天就出現災害,以表示譴責與警告。如果還不知悔改,就出現怪異來驚駭。若是還不知畏懼,於是大禍就臨頭了。   他認為人的認識活動受命於天,而認識的目的是瞭解天意。透過內省的途徑就能判斷是非,達到“知天”的目的。另外還必須透過對陰陽五行的觀察,才能達到對天意、天道的瞭解。正是按照“盡心”、“知性”、“知天”的模式,達到“天人合一”。他還認為透過祭祀能與神相溝通,使之能看見一般人所看不見的東西,這樣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這種認識論達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論上,董仲舒異於孟子的性善論,也不同於荀子的性惡論,而是主張性三品說。他認為性是由天決定的,性是天生的質樸,雖可以為善,但並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後能善”,即人性善是透過教育的結果。君王要順天之意來完成對人民的教化。他著重教化,並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講“節慾”、“寡慾”更為深刻。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漢皇朝總結歷史經驗,經歷了幾十年的選擇而定下來的官方哲學,對鞏固其統治秩序與維護大一統的局面起了積極的作用。董仲舒不僅是正宗神學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經學家。他是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思想家,為以後的封建統治者提供瞭如何進行統治的理論基礎。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引入陰陽五行理論,建成新的思想體系。董仲舒說:“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宣稱:帝王受命於天,是秉承天意統治天下的,因此成為“天子”。按照這個說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絕對的統治權威,這是漢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從天人關係出發,又根據“陽尊陰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綱”“五常”的倫理學。董仲舒建議統一學術,統一思想,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為維護封建統治帝王的絕對統治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蝦田裡放水花生草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