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攀枝花博越車友會會長
-
2 # 木桃的Vlog
當自己生氣時,就想想哎!他是親生的!一起陪伴的時間就那麼幾年,以後他長大了、成家了,想煩心還沒機會呢!就不生氣啦。
其實作為家長應該主動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如果將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那麼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距離感甚至逆反心理。
愛,只有在平等的時候才會給人最溫暖的感動,不平等的愛有時候帶給人的壓抑要比溫暖更多,父母對孩子的愛亦是如此!
01
俗話說:別跟孩子一般見識。
小孩子之間玩耍難免會發生一些小矛盾,大人一般是不適合插手的。可是總有一些不懂的家長,見識跟孩子差不多,小孩子鬧矛盾了他們不好好協商解決,不去考慮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大打出手,最終演變成了一場自吞苦果的流血衝突。
最近,一位深圳朋友發來一個小影片給我,影片中一群家長在幼兒園群毆,起因竟然只是因為孩子搶玩具。
兩小孩搶玩具,引發雙方媽媽爭吵,接著雙方爸爸打起來,然後雙方的朋友、親人、圍觀者加入混戰,現場一片混亂。
據說,後來躺地上的那位家長被打成了“植物人”,不過經過上網查證,深圳某派出所通報表示當事人為輕傷,目前涉案人員已全部被警方控制。
有位家長看了影片後分享了類似經歷:
十一帶孩子去遊樂場玩,一個男孩過來朝我姑娘吐口水,我直接把我姑娘抱起來躲開了。不一會那個男孩又跟過來了,還吐,孩子的爸爸媽媽姥姥姥爺都在後面拿手機拍影片,一點攔的意思也沒有。
我直接喊他們,你們家長拍孩子這種不禮貌的行為有紀念意義麼?那個男孩的爸爸不樂意了,說我毛病真多,我顧及孩子沒有動手,抱孩子去別處玩了??
不一會就看見一群人打起來了,原來那個孩子又朝別人家孩子吐口水讓人家家長給推了一把,這個男孩的家長不樂意了就打了對方,對方家也來了好幾個人,這下好了,打得熱鬧非凡,後來警察來了,那個男孩的爸爸被抬走的,滿地是血,應該是被對方用保溫杯給砸得不輕。
唉!現在這種家長真的是欠收拾!
02
孩子之間的小矛盾不處理好不教育好,很可能釀成大禍。
歷史上因為孩子間的小糾紛導致部落戰爭乃至國家戰爭的都有案例。
在古代美洲,曾經有兩個印第安人部落世代友好,後來有一天,兩個部落的孩子在一起玩時,因為爭奪蚱蜢引起了爭執,雙方你推我搡,打起來了。女人們聽到打鬧聲後,聞訊趕來,各顧各家孩子,相互扭打在一起,孩子們反倒成了看客。雙方媽媽都打得筋疲力盡,帶著一身傷,才帶著孩子各自回家。
晚上,男人們回到家,看到躺在地上滿身血汙的妻兒,一個個怒火中燒,聚到酋長家裡,商量復仇。於是,打鬥進一步升級,最終演變成了戰爭,兩個親如兄弟的部落從此成了生死仇敵,陷入長期苦戰中,這就是18世紀著名的“蚱蜢之戰”。
中國古代也有因為兩個地方的採桑女小打小鬧,繼而引發一方父母被殺,然後又引起相互間復仇迴圈式的滅門、滅村、滅族,最後甚至導致楚國差點滅亡的戰爭,後人稱:“卑梁之釁,血流吳楚”,用這句話來形容因為小事情而引起的大沖突。
03
為什麼孩子在一起玩會經常鬧矛盾呢?
心理學認為,這是由於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決定的。0到6歲的孩子還比較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考慮自己的意願,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會引發衝突。
著名漫畫《父與子》也揭示了這種現象:兩個孩子不知道因為什麼扭打在一起,兩個爸爸聞聲趕來,把孩子拉開。當爸爸們爭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時,兩個孩子卻跟沒事人一樣又在一起高高興興地玩上了。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吵吵鬧鬧是上帝賜予孩子的禮物,孩子們在吵鬧中長身體,長智力??”
衝突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對孩子融入社會生活有著獨特的價值,孩子獨立地解決問題後的成功感是言語教育和行為指導無法取代的。
國際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有一句名言:“我聽過了,我忘了;我看過了,我知道了;我做過了,我記住了。”
當孩子們之間因為玩耍鬧矛盾時,父母首先應該考慮到的是能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獲得一些有用的經驗,而不是考慮怎麼簡單粗暴地替自家孩子出口惡氣。
請記住,小孩子們之間的事情,絕對沒有像大人想的那樣誰有道理和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因果關係。
教孩子學會分享、學會等待、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這些交往技巧,才應該是做父母的要教給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