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幻影之矢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轉是否是纏絲勁?沉是否是綿裡裹鐵的感覺?如是繼續看,不是請另尋他人。纏絲勁是把日常的拙勁透過反覆行拳盤架轉換出來的,從最初揮手發力轉變為整體螺旋勁。行拳過程中時刻體會力發於腳透過腰腿旋轉傳達到手臂指尖,就像絞肉機裡面的旋轉軸一樣有起有伏但卻是個整體。還有個關鍵點,行拳中手臂的運動是很小的幾乎不怎麼動,只是起支撐傳導作用,力來自腰腿。再者雙重問題,不知你是否理解,行拳推手都得避免雙重這是最基本的。這些你能體會到運用上那麼綿裡裹鐵自然

  • 2 # 90101629997

    謝謝題主邀請,可是自己沒有接觸過太極拳。不能妄言啊,太極拳……健身吧?太極拳不是用來炫耀切磋,應該是用來健身。具體有多少健身的效果,只能是因人而異。畢竟傳承千年,難道沒有道理?用心學習,一定可以領悟太極拳中的乾坤世界。用心學習,用心學習,真正做到拳不離心――一舉一動間,也許可以做到自然和諧。一點小小的淺見薄識,請各位大師指正。

  • 3 # 雨玄夢飛哥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優秀拳種,深受人們喜愛。

    “轉”是描述太極拳運動特點,人體作為一個立體結構,四面八方環繞中心螺旋擴大或螺旋縮小。轉是在用意不用力,即無抗意,無拙力以及中正安舒的情況下進行的。

    “沉”即松沉。實際上是讓中軸起動的過程,太極拳的運動是腰軸帶動下的整體運動,在動力源未傳遞到的時候,肢體任何部位都不可妄動。沉的過程中必須松腰松胯。

    “轉”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步伐的轉換,二是虛實的轉換。所謂“沉”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松胯下沉”,身體上肢的方向沒有發生改變;二是“旋轉下沉”,上肢的方向有所改變。這兩種“下沉”的方式沒有固定模式,總是在互動運用。

    “逢轉必沉”是太極拳前輩總結的太極拳運動的一條重要規律。每一轉動,必須先沉。“逢轉必沉”,既是先人們總結的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又是習練太極拳所必須遵循的拳理拳法,也是開啟太極大門的一把鑰匙。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突然頓悟,練了這麼多年太極拳,原來練的就是“逢轉必沉”四個字。

    “逢轉必沉”,不是拳架越轉越低。那麼,應該低到什麼程度呢?得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及功夫基礎量力而為。這裡最關鍵的是怎樣理解“沉”。沉的前提是松,不松好,怎會沉呢,實際是松沉結合的。因此,沉也必須是由內到外,由心意到軀體,凡有神經的地方都要松沉。沉也不是懈,同樣要提起精神,向四周膨展,對拉拔長。通過鬆胯更好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的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松沉才能轉換做得輕柔、圓活。《十三勢說略》曰:“每一動,猶須貫穿一氣,不外起、承、轉、合”;“轉接要一線串成,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

  • 4 # 不二太極

    太極拳如何做到轉和沉?首先要明確何為轉,何為沉。

    轉,為虛實轉換,包括重心的轉移、姿勢體態的變化。

    沉,為內氣輪轉時“沉降又將起”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同時也是一種意識、一種感覺。

    所謂“逢轉必沉”,其實就是“力從足發”。

    我們行拳盤架,起式一開,由無極而生太極,由太極而生兩儀,由兩儀而生四象,內氣隨動作在體內周遊輪轉。

    每逢虛實轉換之時,則必是萬元歸一而又一元復始之際。力由足生,虛實轉換,轉換到位,則復歸於足,而此時另一個虛實轉換又要開始,則再由足起。由此而如長江大河,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絕無卡頓停滯,直到拳架結束收勢,復歸無極。

    復歸於足而再由足起,這個感覺,在人意識中的體現,就是“沉”。此時你的感覺,就是你身體在沉降中即將再次升起。

    體會這種“沉”,最好是在電梯裡。電梯開始上升,然後開始減速停止,復又上升,那個時候你有超重或者失重的感覺,就是“沉”。

    如果你在電梯裡體會失重超重的時候,再有意識地把腰胯鬆開,你就能體會到更多。

    因此,在太極拳架子中,轉和沉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轉即是沉,沉即是轉。

    太極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因此很多詞彙,多用表意詞。如“含、拔、領、沉、墜、圓、抱、撐、斂、泛”,等等,這些詞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動作,而是一種意念和感覺。

    而且,這種意念和感覺,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只有在動態中體會到的這個感覺,才是太極拳的正確感覺。

    這就是為什麼站樁不能代替練拳盤架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推手不錯的人不能實戰的原因。

    祝練拳愉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周星馳電影片段會隨著年紀越大而傳播的越多,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