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氓

    準確的說應該是“蘇聯解體是冷戰的結果,而非冷戰結束的因。”,這設計到一個因果問題,如果說“蘇聯解體是冷戰結束的結果。”這話是有邏輯問題的,蘇聯解體是經過一個過程(即冷戰)產生的狀態,冷戰結束也是這個過程之後的狀態,兩者之間本質上是不能互為因果的。再來看看後半句“而非冷戰結束的因”,蘇聯解體不是冷戰結束的因,這話沒有錯,冷戰是一種鬥爭形式,鬥爭形勢的選擇取決於敵對雙方的主觀能動選擇,即便蘇聯解體,敵對雙方依然存在鬥爭,繼續選擇這樣的形式進行鬥爭,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它與蘇聯解體並沒有因果關係。

    我個人認為這句話總體上存在邏輯混亂問題,如果把蘇聯解體看成是果,冷戰結束根本就不是蘇聯解體的因。假如冷戰結束是因,那麼反推是不是冷戰不結束,蘇聯就不解體了呢?這存在因果關係嗎?這樣去解釋蘇聯解體本身就有問題,是找不到蘇聯解體的本質原因的。

    “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都是果,而非因果關係。“蘇聯解體”可以說是“冷戰結束”的標誌,這裡肯能從時間概念上去理解在世界史中,冷戰告一段落。

    然後我們來看看蘇聯解體這個果,他的因是什麼,首先確定一個問題,即蘇聯解體是經歷一個過程形成的客觀現象。我們可以從蘇聯解體之前去剖析,確定三個問題,一、蘇聯的國內政策的目標是什麼;二、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是什麼;三、結果是否與目標一致。這裡就要談到蘇聯出現了什麼問題,受到這個現象的刺激蘇聯人產生了什麼樣的意識反映,這樣的意識產生包括對蘇聯出現的問題的認識是否客觀,以及如何解決問題上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毫無疑問的是確實出現了很大的經濟發展問題,這樣的認識是客觀的,希望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錯。目標是重振蘇聯經濟;途徑是引進西方思想指導改革;結果就不用說了,蘇聯解體與重振蘇聯經濟的目標是相悖的,不一致的。目標沒有問題,對蘇聯當時的情況認識也沒有問題,那問題出現在哪裡?毫無疑問了嘛,途徑有問題,如果重振蘇聯經濟的途徑違背了蘇聯自身的客觀條件基礎,也可以說違背了蘇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解體最為明顯的現象是蘇聯地方紛紛起來要求獨立出去“單幹”,一夜之間國家資產被瓜分,各地方紛紛獨立。這恰恰是西方世界最為倡導的“西方式的民主自由”所致,說蘇聯解體被西方世界騙了不為過,說蘇聯人走希望西方思想指導發展動了原本的意識形態根本,造成意識形態鬥爭在蘇聯國內爆發的結果也沒有問題。這一點直到現在尤其是獨立出去的國家最為突出,比如烏克蘭,烏克蘭動盪過程中出現這樣的現象,一部分人推倒了列寧雕像,一部分反對,這裡面就映射出兩種意識形態的鬥爭逐漸發展的結果。

  • 2 # 科技文化鄭軍

    這才是對當年曆史過程的正確描述!

    實際上當年發生的主要過程不是蘇聯解體,而是蘇聯轉制。蘇聯各加盟共和華人民普遍支援轉制,但只有波羅的海三國強烈要求獨立。他們認為自己在二戰前是獨立國,是被蘇聯入侵的。但直到1990年,蘇軍還是能進入立陶宛鎮壓當地叛亂。

    再從當年一起轉制的國家來看,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出現解體,蒙古,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匈牙利,波蘭都沒有解體。所以轉制和解體是兩回事。並不是一個必須引發另一個。

    蘇聯解體的過程更象民國初期中國一些人搞的“聯省自治”,是地方首腦想架空中央政府的行為。但因為北洋政府還比較強勢,聯省自治沒成功,而蘇聯經過819事件,中央政府奄奄一息,無力控制地方。解體過程也很快,三國達成協議後立刻就分了家,根本沒有全民公投一類事情。

    所以說,蘇聯解體是轉制的結果。在八十年代轉制開始時,蘇美冷戰其實已經結束,蘇聯已經開始西方化。甚至聘用美國經濟學家為政府顧問,制定各種經濟轉型計劃。可以說那幾年不光沒有冷戰,反而是蘇美兩國關係最好的時候。

    蘇聯解體的核心人物是葉利欽,他已經當選為俄羅斯總統。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總統(是的,蘇聯最後兩年設定總統職務),蘇聯一解體他的政治生命就結束。葉利欽要搞他,所以強烈推動蘇聯解體。葉利欽拉當時白俄羅斯與烏克蘭領導人一起密謀解體。

    蘇聯工業百分之九十在這三個國家,其它國家非小即弱。 尤其烏克蘭號稱蘇聯糧倉,航母運輸機這些軍工企業都在那裡。只要這三個國家實際上在一起,俄羅斯實力就不會本質上削弱。這是葉利欽當時的小算盤。俄烏白獨立後十來年中也都比較友好,那時候俄羅斯根本不提克里米亞主權的事,兩華人民大量在對方國家上班,過邊境不用簽證。

    但是2014年因為烏克蘭政局兩國交惡,一下子點中了俄羅斯的死穴。可以說到那時,俄羅斯才終於嚐到蘇聯解體的全部後果。失去烏克蘭的俄羅斯只能成為地區強國,永遠不會再成為世界大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玄燁能當上皇帝的功臣是董鄂妃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