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萌媽愛學習
-
2 # 小晗晗愛閱讀
我想說的是,父母子女之間親密的關係不是彼此需要就能建立起來的,也不是長大了獨立了,就不親密了。是否親密,跟家庭溝通模式有很大的關係。任何關係的盡力和維護,經營的好壞,都跟溝通息息相關。我們無形中建立的家庭溝通模式,不僅會影響孩子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不論大小),也會影響孩子將來組建家庭後塑造怎樣的家庭溝通模式。如果孩子是個女孩更是如此。
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舉例。小時候家裡孩子多,物質生活比較差,但是家特別溫暖。現在留在記憶中最深的畫面,就是放寒假的時候,天氣特別冷,爸媽也閒下來了。我們一家人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圍爐夜話,家裡生個火爐,外面天寒地凍,可家裡歡聲笑語。我們幾個和爸媽一起圍城一圈,爸爸給我們烤紅薯,我們聊著天。我們聽老爸老媽講講家長裡短,村裡的新鮮事,家裡的事兒。老爸老媽聽著我們幾個孩子講著各自在學校的事兒,有趣的煩惱的,甚至好朋友的事兒。吃著老爸親手烤的紅薯。
現在我們都已經長大,各自成家,分佈在祖國各地。但是每年都會克服各種困難全家團聚。而每次聚在一起,最喜歡的事兒仍然是一家人坐一起吃著喝著聊聊天。講著各自的工作生活給爸媽聽,也喜歡聽爸媽講講村裡的事兒,親戚朋友的事兒。平時,不能見面的時候,微信影片,電話也是經常有的,與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如果家裡有什麼事兒,不管大事小事都會跟我們講,聽聽我們的意見,小時候就這樣,儘管我們說的壓根沒用,可是很喜歡這種感覺。我們是一家人。我們呢也會有什麼大事小事給父母打個電話,跟他們說道說道,他們也特別開心。雖然更多的時候他們都是傾聽者。從小到大,父母就是這樣,鼓勵我們獨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雖然,我們都長大了,有的也已經當爹當媽了,可是和父母的關係,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仍然很好。獨立又親密。家,依然是那個溫暖的家。
現在,我也是個孩子的媽媽了。我兒子今年6歲,上一年級了。我們之間的關係同樣既獨立有親密。從上幼兒園開始我和老公兩個人獨立帶他。我們最喜歡的事兒就是坐在一起聊聊天,我說我的事兒給他聽,他分享他的事兒給我聽。我們在一起能聊的特別多。關於人生,關於幸福,關於生活等等。如果家裡有什麼事兒需要討論,我們都會積極的邀請他參與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是他自己的事兒,我們會鼓勵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現在上一年級了,也並沒有出現因為作業,因為學習就親媽變後媽的雞飛狗跳。我們很少插手,而他做的挺好。
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裡從兩個維度把家庭的日常溝通模式分為4種。其中一種是多元型,這種家庭的日常溝通是開放的,沒有限制的,家庭成員之間有很多互動,喜歡溝通,共同參與家庭事務,共同討論,各自發表意見。尋求達成共識。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獨立自主。
這種家庭模式不僅可以讓我們和孩子之間保持親密關係,不管他是否長大。而且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樣的家庭,孩子更自信,更樂觀。所以啊,如果想要和孩子保持親密關係,讓家更有溫度,那麼,請透過改變自己的行為,建立積極的家庭溝通模式。
回覆列表
“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每每想起龍應臺的這句話,心裡就有種莫名的傷感。是呀,孩子大了,翅膀硬了,終究有一天要離開我們,去築造自己的小窩。
我也曾多次的問自己,孩子小時候羽翼未豐,尚需依靠我們,一旦羽翼豐滿,不再需要我們,這份父母子女的親情又該如何保持?
思來想去,覺得最先要做的是接受現實,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我們對孩子有時管的過寬,管的過死,總覺得他們還沒有長大,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事事操心。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主見。他想自己去上下學;他想自己選擇心目中的學校;他想自己決定自己的事。那就直面他們已長的事實,放手讓他們去做,我們在一旁默默的支援就好。
孩子就如指間沙,握得越緊,他們越會遠離我們。
其次,把我們這裡變成孩子避風的港灣。孩子出去闖蕩,難免會遇到挫折。我們建一個溫馨的港灣,當孩子受傷時,他們會第一時間想到回到我們這裡來療傷,到時給孩子一個堅實的臂膀讓他們靠。
最後,營造一個快樂的家庭氛圍。誰都不喜歡死氣沉沉,沒有歡樂,整天火藥味十足的家。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快樂的長輩,讓家裡充滿了歡聲笑語,孩子怎會不喜歡回來?
一個有凝聚力的家,無論孩子長到多大,無論走到哪裡,無論需不需要我們,這份親情都不會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