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殲-15研製的時候14所和雷電院在蘇-27平臺上的對決還沒結束

    中國在雷達航電領域有兩大研究機構良性競爭非常出色和成功,一個是在南京的隸屬電子科技集團的第14研究所(簡稱14所),另一個是在無錫的隸屬中航工業旗下的雷達與電子裝置研究院(簡稱雷電院或607所)。

    當時雙方在蘇-27平臺上,分別在殲-11D和殲-16專案上進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對決,而殲-15研製過程中,因為001號航母進度決定殲-15的交付日期,所以趕不上這場對決的勝負結果,再加上海軍當時最主要是解決艦載機有無問題,對於雷達要求不高,所以直接搬用殲-11B的機械掃描雷達。殲-15未採用相控陣雷達是為了配合遼寧號的研製進度

    殲-15改進型使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由雷電院研製,已經奉旨官洩

    2017年4月16日,中航雷電院在其官方微信平臺上發表文章《銳眼制霸千萬裡 飛鯊一躍貫長空》,直接公開宣佈了,殲-15改進型使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製情況。一般講,都這種官八股奉旨官洩的地步了,說明已經沒問題,就等裝機了。文章內容如下:

    “不行,尺寸還是太大,沒有結構更緊湊的了嗎?”

    放下電話,劉建華又一頭埋到滿桌的元器件供應手冊中。

    “不行,還是不行,以前常用的接外掛和微波器件沒有辦法滿足這個型號全新的結構排布。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選件,只有在天線的結構上讓步。”他眉頭緊鎖。

    架構高度整合化實現天線陣面超薄、超輕,正是這個型號的設計初衷和最終目標。作為新一代的雷達天線,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的全新突破,必將引發未來機載雷達的革新巨浪,如何搶佔技術競賽的先機,成敗在此一舉。

    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允許讓步!

    幾個月的時間裡,天線的設計稿改了又改,與結構、電源的研討從未間斷,加班和開會成為了常態。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天線分機的主要設計人員更多地是年輕設計師。為配套某型號飛機,我所承擔研製雷達任務,去年七月,鄭婷部長牽頭組織了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1歲的年輕隊伍,劉建華擔任隊長。

    雷達是飛機的眼睛,天線效能的優劣直接決定雷達的戰技效能,決定作戰飛機是否看得遠、看得準、看得快。在現代空空對戰中,雷達的效能優勢將會為戰機作戰能力帶來壓倒性的優勢,因此保證雷達天線技術的先進性意義非凡。同時該型號的成功與否,也直接決定我所能否在新一代雷達的研製技術上搶佔先機,這個沉重又艱鉅的任務就落到了這支年輕的隊伍身上。

    “年輕人就是要敢拼,敢幹,敢贏”鄭部長對這隻隊伍如是期望,這隻隊伍就是“飛鯊“羅陽青年突擊隊。

    該型號雖為新一代雷達,相比之前的型號天線在系統架構上有跨越性的改變,而在有源相控陣雷達上,透過多年研究開發的經驗積累,技術上優勢的保留與體現尤為重要,因此身經百戰的前輩參與指導,對於研究方案的形成、研究方法的確定、關鍵技術的攻克等都是巨大的推動力量。孔老師、侯哥、阿田、老陳和郭老師正是在團隊中充當這樣的智囊角色,作為多個重要型號的天線設計主管,他們百鍊成鋼,優秀的設計理念和豐富的工程經驗使他們能夠給予關鍵性的指導,一針見血的指出設計上存在的問題與隱患。

    團隊的其他隊員雖然都是不滿30歲的年輕設計師(注意重點),但是都已經在大大小小的型號中學習摸索,在繁複緊張的除錯中摸爬滾打,已然新發於硎,只等馳馬試劍。他們敢試,大膽嘗試新結構,採用新方法,使用新手段,不怕在新的設計上困難重重,就怕在舊的思路中寸步難行,不破則不立。他們敢拼,拼每一個細節,精益求精,拼每一指標,無休無止。可以為了一毫米的外部更改將自己的設計推倒重來,也可以為保證技術性能而為自己的設計據理力爭,行成於思,業精於勤。

    “羅陽”青年突擊隊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傳達著一種精神:重任當肩安得閒,上下求索自勤勉,年少當懷凌雲志,不負風華正茂時。

    空中之霸,其名飛鯊,扶搖而上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只等睜銳眼。

    賁德院士的小小野望

    賁德院士是南京14所的掌門人,共和國第一部平面縫隙的機械掃描雷達1410雷達的總師,人家在接受深圳衛視採訪的時候,提出了個小小野望。實際上這說明,中國在有源相控陣雷達領域目前已經相當成熟,而且人家還真的在做了,因為現在已經無聊到給L-15教練機以及梟龍研發相控陣雷達的地步。L-15教練機的相控陣雷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是在什麼時候?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