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舊體詩這一概念主要是為與現代的新詩相區別。新詩出現以前,自《詩經》以來的辭賦、古風、律絕、詞曲等,與“古典詩歌”的意思相近。中國的舊體詩有古體近體的分別。古體詩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有律詩和絕句。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因為這種新體詩最初形成於南朝齊永明年間,故又稱“永明體”,其代表詩人是謝朓。永明體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進步,為當時的詩壇注入了新的氣息,樹立了新的美學風範。他們所積累的豐富的藝術經驗,也為後來律詩的成熟及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新體詩是由古詩到律詩的過渡形態。新體詩的代表作家是謝朓、沈約。
舊體詩的要求十分嚴謹,必須符合以下三個要素:1、詩的韻格:韻是詩歌音樂美的基本條件,是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古體詩、近體詩,都要求押韻,沒有韻就不能成為詩,可以說這是詩區別於其它文學作品的重要標誌。押韻:就是把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更多的字,配置於詩的一定位置(每聯的對句即雙句句尾),使之產生一種同聲效應,聲音迴環之美。押韻的目的,是利用韻增加詩的和諧和美感,使人讀之順口,聽之悅耳,記之容易。2、詩的聲律:舊體詩,特別是近體詞,十分注重平仄的粘對,聲韻的協調。詩的格律主要就是平仄的格式和規律。3、詩的對仗:詩文詞句的對偶,叫做對仗。其基本特點是把同類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使之象古代的儀仗隊,兩兩相對,故名對仗。講究對仗是律詩必須遵循的格律之一,是中國詩歌區別於西方詩歌的顯著特徵,它可以使句法轉換而不雷同,避免了單調平板,增加了詩的韻味,富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現在所稱新體詩應該是新詩,主要流派:
湖畔派——因該流派詩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國新詩最早的一個流派。愛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內容。代表詩人是馮雪峰、汪靜之、應修人、潘漠華等。代表作品:馮雪峰《伊在》《賣花少女》,汪靜之《蕙的風》,應修人《含苞》,潘漠華《離家》等。
新月派——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寫作。代表詩人是徐志摩、方令儒、陳夢家、聞一多、林徽因等。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揚娜拉》《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靜夜》,朱湘《採蓮曲》等。
象徵派——早期現代詩歌的一個分支,更具有獨立的象徵主義特徵。代表詩人是李金髮、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胡也頻、蓬子等。代表作品:王獨清《但丁墓旁》,李金髮《棄婦》《我揹負了……》《里昂的車中》,胡也頻《曠野》,穆木天《落花》《煙雨中》等。
現代派——這一流派的詩歌成就較大,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深遠。他們堅持“純詩”的概念,主張借鑑西方現代藝術手法,重視詩的思維、情緒,但並不注重詩的音樂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
代表詩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廢名、徐遲、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蟄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斷章》,戴望舒《雨巷》,何其芳《預言》《花環》,廢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七月派——這一流派的詩人大多經歷過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獄幾十年,新時期得以“鮮花重放”,是跨越了三個時代的詩歌流派。代表詩人有牛漢、艾青、羅洛、曾卓、綠原、魯藜、彭燕郊、鄒荻帆、胡風等。
代表作品:牛漢《我的家》《半棵樹》《華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礁石》,鄒荻帆《花與果實》《走向北方》,曾卓《欄杆與火》《懸崖邊的樹》,胡風《為祖國而歌》,綠原《驚蟄》,魯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九葉派——顧名思義由九位詩人組成。他們努力融合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現代詩歌的語言風格,追求詩歌的現實性、象徵性和哲理性,注重詩人內心的感受。代表詩人有辛笛、陳敬容、鄭敏、杜運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陳敬容《珠和覓珠人》,穆旦《讚美》等。
現實浪漫派——這個命名有些牽強,也許源出於毛老人“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寫作原則。從建國後到七十年代末期,遵循的是一條專制文學道路,即所謂的遵命文學或革命文學。在近三十年的歷史跨度裡,詩歌的調式驚人的統一。
代表詩人有郭小川、聞捷、賀敬之、張志民、田間、李瑛、李季、嚴辰等。代表作品:郭小川《甘蔗林,青紗帳》,賀敬之《桂林山水歌》,李瑛《酒肆》《魯迅》,聞捷《蘋果樹下》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等。
此外,民主革命時期詩歌流派或詩群還有早期寫實派(馮至、冰心、劉半農、胡適等)、早期浪漫派(郭沫若、田漢等)、中國詩歌會(蘆荻、王亞平、蒲風等)、晉察冀詩派(田間、陳輝等)等,這些流派影響不是很大,或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詩學主張。
在現代,舊體詩這一概念主要是為與現代的新詩相區別。新詩出現以前,自《詩經》以來的辭賦、古風、律絕、詞曲等,與“古典詩歌”的意思相近。中國的舊體詩有古體近體的分別。古體詩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有律詩和絕句。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因為這種新體詩最初形成於南朝齊永明年間,故又稱“永明體”,其代表詩人是謝朓。永明體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進步,為當時的詩壇注入了新的氣息,樹立了新的美學風範。他們所積累的豐富的藝術經驗,也為後來律詩的成熟及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新體詩是由古詩到律詩的過渡形態。新體詩的代表作家是謝朓、沈約。
舊體詩的要求十分嚴謹,必須符合以下三個要素:1、詩的韻格:韻是詩歌音樂美的基本條件,是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古體詩、近體詩,都要求押韻,沒有韻就不能成為詩,可以說這是詩區別於其它文學作品的重要標誌。押韻:就是把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更多的字,配置於詩的一定位置(每聯的對句即雙句句尾),使之產生一種同聲效應,聲音迴環之美。押韻的目的,是利用韻增加詩的和諧和美感,使人讀之順口,聽之悅耳,記之容易。2、詩的聲律:舊體詩,特別是近體詞,十分注重平仄的粘對,聲韻的協調。詩的格律主要就是平仄的格式和規律。3、詩的對仗:詩文詞句的對偶,叫做對仗。其基本特點是把同類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使之象古代的儀仗隊,兩兩相對,故名對仗。講究對仗是律詩必須遵循的格律之一,是中國詩歌區別於西方詩歌的顯著特徵,它可以使句法轉換而不雷同,避免了單調平板,增加了詩的韻味,富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現在所稱新體詩應該是新詩,主要流派:
湖畔派——因該流派詩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國新詩最早的一個流派。愛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內容。代表詩人是馮雪峰、汪靜之、應修人、潘漠華等。代表作品:馮雪峰《伊在》《賣花少女》,汪靜之《蕙的風》,應修人《含苞》,潘漠華《離家》等。
新月派——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寫作。代表詩人是徐志摩、方令儒、陳夢家、聞一多、林徽因等。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揚娜拉》《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靜夜》,朱湘《採蓮曲》等。
象徵派——早期現代詩歌的一個分支,更具有獨立的象徵主義特徵。代表詩人是李金髮、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胡也頻、蓬子等。代表作品:王獨清《但丁墓旁》,李金髮《棄婦》《我揹負了……》《里昂的車中》,胡也頻《曠野》,穆木天《落花》《煙雨中》等。
現代派——這一流派的詩歌成就較大,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深遠。他們堅持“純詩”的概念,主張借鑑西方現代藝術手法,重視詩的思維、情緒,但並不注重詩的音樂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
代表詩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廢名、徐遲、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蟄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斷章》,戴望舒《雨巷》,何其芳《預言》《花環》,廢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七月派——這一流派的詩人大多經歷過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獄幾十年,新時期得以“鮮花重放”,是跨越了三個時代的詩歌流派。代表詩人有牛漢、艾青、羅洛、曾卓、綠原、魯藜、彭燕郊、鄒荻帆、胡風等。
代表作品:牛漢《我的家》《半棵樹》《華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礁石》,鄒荻帆《花與果實》《走向北方》,曾卓《欄杆與火》《懸崖邊的樹》,胡風《為祖國而歌》,綠原《驚蟄》,魯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九葉派——顧名思義由九位詩人組成。他們努力融合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現代詩歌的語言風格,追求詩歌的現實性、象徵性和哲理性,注重詩人內心的感受。代表詩人有辛笛、陳敬容、鄭敏、杜運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陳敬容《珠和覓珠人》,穆旦《讚美》等。
現實浪漫派——這個命名有些牽強,也許源出於毛老人“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寫作原則。從建國後到七十年代末期,遵循的是一條專制文學道路,即所謂的遵命文學或革命文學。在近三十年的歷史跨度裡,詩歌的調式驚人的統一。
代表詩人有郭小川、聞捷、賀敬之、張志民、田間、李瑛、李季、嚴辰等。代表作品:郭小川《甘蔗林,青紗帳》,賀敬之《桂林山水歌》,李瑛《酒肆》《魯迅》,聞捷《蘋果樹下》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等。
此外,民主革命時期詩歌流派或詩群還有早期寫實派(馮至、冰心、劉半農、胡適等)、早期浪漫派(郭沫若、田漢等)、中國詩歌會(蘆荻、王亞平、蒲風等)、晉察冀詩派(田間、陳輝等)等,這些流派影響不是很大,或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詩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