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
① 給予,授予。
與鬥卮酒
② 結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讚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來寫作“歟”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採。(《採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諸
(諸)
zhū
ㄓㄨˉ
眾,許多:~位。~君。~侯。
“之於”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猶“之”:“能事~乎?”。
猶“於”:“宋人事資章甫適~越”。
語助,無實在意義:“日居月~,照臨下土”。
耳
ěr
表示限制,相當於“而已”、“罷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於“了”、“啊”、“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鑑》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而”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與
① 給予,授予。
與鬥卮酒
② 結交。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豎子不足與謀
④ 參加。
蹇叔之子與師
⑤ 讚許。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幫助。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⑥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來寫作“歟”
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採。(《採草藥》)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諸
(諸)
zhū
ㄓㄨˉ
眾,許多:~位。~君。~侯。
“之於”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猶“之”:“能事~乎?”。
猶“於”:“宋人事資章甫適~越”。
語助,無實在意義:“日居月~,照臨下土”。
耳
ěr
表示限制,相當於“而已”、“罷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於“了”、“啊”、“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鑑》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而”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