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這個問題比較具有神秘色彩,殭屍雖然是各個影視作品中的常客,但是咱們作為觀眾僅僅是隻聞其聲未見其形。西方的喪屍,東方的殭屍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文化。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殭屍呢?這個殭屍之說又從何而來呢?

    殭屍又稱為跳屍或者移屍,在民間傳說之中專門指的是人體死後,由於陰氣積攢而造成屍體變異,從而形成沒有思維、沒有理智的行屍。雙手僵直而向前伸展,因為關節無法彎曲而使用雙腿跳躍行走,以吸食人牲血液為生,吸食人血的時候可以透過血液傳播屍毒。被感染的人類在自己屍變之前不能除去屍毒的話,就會變成殭屍而且無法救治。

    變成殭屍的人類往往力大無窮而且抗擊打能力很強,因為其沒有知覺,所以基本的物理攻擊成效都不大,為禍一方。在咱們民間的傳說記載之中有種特殊的職業叫做茅山道士,茅山道士就是專門降伏殭屍的特殊人群。他們擁有自己道家成形的一套體系冠名“茅山術”,利用符咒、木劍、糯米、銅錢劍、雞血、八卦鏡等道具可以消滅殭屍。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視業開始大力發展,殭屍這個恐怖而又神秘的題材也被搬上了大熒幕。以香港著名演員林正英的《殭屍先生》為開山鼻祖的殭屍電影逐漸大火起來,也正是林正英的影視作品讓我們普通大眾對殭屍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當然啦也免不了有不少影片是某些小夥伴的童年陰影。層出不窮的影視作品讓我們已經對殭屍形成了固定的外表形象以及基本設定,比如殭屍懼光、糯米可以拔屍毒、貼符可以讓其停止行動等等。

    那麼殭屍一詞的起源於何處?殭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和吸血的鬼怪掛鉤的呢?

    可查證的最早將殭屍為定義為妖魔鬼怪的書籍來自清朝袁枚所著的《子不語》,以及紀曉嵐所著的《閱微草堂筆記》。清朝時期古籍中的殭屍,並不是只代表咱們在電視中所看的只會跳的行屍。其種類包括很多,舉個例子《西遊記》大家應該都看過,其中三打白骨精這一段,那個白骨夫人也算殭屍的一種。

    而在此之前的古籍之中對於殭屍的解釋就是單純的死屍,人死而僵就這麼簡單,沒有什麼鬼怪之說。至於“殭屍”一詞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提咱們遠古神話故事中的一位天女了,傳說黃帝與蚩尤大戰之時曾派神界的應龍與天女前去迎戰。雖然擒殺了蚩尤,但是應龍和天女也在此役中喪失了迴歸天上的神力,而應龍留在了南方,天女留在了北方。應龍可以發動滔天洪水,所以南方多水多雨;天女能放出極強的光和熱,所以北方多幹旱,“旱魃”一詞自此而傳。

    在先秦到漢代初期“旱魃”雖然是乾旱的象徵,但是旱魃依舊是身穿青衣的女天神形象。而到了漢代的末期,“旱魃”的形象逐漸變為又矮又醜的邪惡小鬼。就這樣一直到了明清時期,民間開始將旱魃和殭屍聯絡到了一起,小鬼形象的旱魃又逐漸被殭屍形象所取代,所以有文記載:

    “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

    即為人死而僵,殭屍屍變為旱魃,旱魃再變為犼。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都很明白了,“殭屍”文化的頂峰就是明清時期,這個時期的人們賦予了“殭屍”更多的定義。也正因為如此,咱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殭屍全都清一色穿著清朝官服,不光如此。甚至我們看的有關湘西趕屍的電影中趕屍人,所趕的屍體也都是穿著官服的,由此可見清朝時期“殭屍”文化對後世影響之深遠。

    看到這又有小夥伴可能會問,說了一大堆不是傳說就是神話或者小說,咱們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出現過殭屍呢?還真有!但是不是妖魔鬼怪,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對殭屍有記載:

    “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類接吻噓氣,血腥貫鼻。”

    這種屍體發生異變的形式有很多並非有白毛遍體這一種,在不同的文獻中可以查到很多不同種類的殭屍。根據其膚色毛髮而分有紫僵、白僵、黑僵、綠僵、毛僵、飛僵,根據屍骸殘存程度又能分為遊屍、伏屍、不化骨。

    咱們上文提到的小說《西遊記》中的白骨夫人的原型就是不化骨,而《閱微草堂筆記》中所記載的應該是白僵、毛僵其中的一種。如果非要追究人死後屍體為何會有這麼多種屍變的形式,比較科學的解釋,應該是某些真菌或者寄生蟲寄居屍體之上,從而使屍體表面產生變化而導致的吧。

    至於殭屍吸血害人這一類的說法應該都是經過藝術加工之後的產物,都是隻能在小說、雜談、民間傳聞以及現代影視作品中才能見到。所以你問我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殭屍啊?當然是有,只不過沒有電影裡演的那麼玄乎就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賽後詹姆斯認為球隊還需提升,而霍華德加練三分,濃眉哥表示肩部無礙,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