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學組

    王勃死了,在風華正茂的年齡,在如日中天的時候。

    我一直認為,王勃之死,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事情。

    王勃可能是26-28歲的時候死去的,原因是“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寫出《滕王閣序》,成為了王勃生命之中的一道坎兒,成為了王勃的宿命。

    就文采來講,《滕王閣序》達到了其個人的歷史巔峰,甚至達到了中國古代駢體文的最高峰。

    就文學成就來講,我們不敢相信,活下去的王勃,能否寫出更加華麗的文章,甚至,他自己也不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再度超越。

    從此,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絕唱。漁舟唱晚,雁陣驚寒,從紙上走進畫卷,走進音樂,走進千百萬讀者的心底,走進最宏偉的殿堂。

    也許,王勃就是上天派下來,給我們送這鴻篇鉅著千古絕唱的童子,。之後,他完成了使命,因樓因水因秋因賦,告訴所有先賢,我來了,告訴所有後輩,我來過。

    之後的王勃,因水而逝,化作高飛的孤鶩,融入碧波上的長天。

    從此東海有才子,從此華夏多詠吟。

    閣中帝子今何在,

    不盡長江滾滾來。

  • 2 # 輕讀經典

    王勃最後的職務是“虢州參軍”一職,作為州官的僚屬,也算年輕有為。但他恃才傲物,同事們都不待見他。

    某一天,官府裡有個名叫曹達的奴隸犯了事,跑到王勃這裡求躲藏。“義薄雲天”的王參軍慨然允諾。可是,過後王勃又越想越害怕,居然反手殺了曹達!這件匪夷所思的醜聞暴露後,王勃被定了死罪。恰好當時皇帝大赦天下,才逃過一命。但從其後的命運看來,這次僥倖也未必是真正的幸運。

    這件事,王勃做得很不義。

    且不說最後殺人的罪無可逭,單論之前對此事的處置之道。曹達如果有罪,應該拿下問罪;不忍心落井下石,應該置身事外。曹達如果無罪,而自己沒有能力庇護,應該打發他另尋善地;既然接受了曹達的性命相托,就不該出爾反爾。一諾千金的典故,熟讀《漢書》的王勃不知道?漢代的季布,也曾經被追捕,接納他的人是怎麼做的?

    季布是位言出必信的將軍,被人們推崇為“一諾千金”。早年他跟隨項羽,屢次領兵圍困劉邦。劉邦滅了項羽後,懸賞千金捉拿季布,膽敢藏匿的,要禍延三族!

    季布躲到一個姓周的人家。這個名字都沒流傳下來的老周是個明智之士,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自己缺乏能力保護季布,就不害人害己了。老周對季布說:“外面風聲很緊,要麼將軍聽我的,要麼我自殺,以免洩露您的蹤跡!”季布眼都不眨就答應下來。

    老周給季布剃去頭髮,脖子套上鐵箍,穿上粗布衣服,作為奴隸賣給了一個叫朱家的人。

    朱家心知肚明,毫不推辭地接納。他把季布安排在田裡幹活,並且告誡兒子:“幹活都要聽這個奴隸的話,要和他吃一樣的飯菜。”然後,朱家跑到京城活動,展開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汝陰侯,讓他在劉邦那裡說好話,替季布脫罪。劉邦最終赦免了季布,並讓他做官。朱家也從此揚名天下。

    重信然諾,未必會有滅頂之災。王勃背信毀諾,害了自己,還害了親人。他的死罪雖逃,活罪難饒。官職一摞到底,揹著這個大汙點,仕途基本畫上了句號。最令王勃心痛的是,還連累了敬愛的父親。古代有“連坐”的律規,一人犯罪,親人負連帶責任。他的父親正好好地做著官,卻被罰去交趾(今越南)那種蠻荒之地做縣令。父親遠赴交趾,王勃當然要去探望。而就在旅途中,渡海的時候不慎落水,受驚而逝,那年他才二十八歲。

    王勃的悲劇,既是他個人和家庭的不幸,也是詩歌辭賦史上的一大損失。令人拍案驚奇的是,他這朝露一般短暫的人生軌跡,居然被人事先料準!

    未卜先知的是名臣裴行儉,他並非陰陽術士,而是朝廷的組織部副部長(吏部侍郎),主持人才選拔工作,有知人善任的本領。當時有人推崇“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認為他們年少多才,日後前途不可限量。裴行儉認為不然,他說了這麼一段意義深遠的話:“讀書人要想實現遠大的目標,首先重要的是器量與見識,其次才是文化水平。王勃他們雖然有文才,但是浮躁淺露,怎麼會成大器呢!楊炯比較沉穩,結局可能還算不錯,其餘幾個能得善終都是僥倖!”

    一語成讖,這幾個人的命運果然如此。除了楊炯在縣令的職位上身故以外,盧照鄰投水自盡,駱賓王兵敗被殺(一說亡命天涯),與王勃一樣的命途坎坷、結局慘淡!

    裴行儉的原話:“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現在是清華大學校歌的歌詞。以王勃為鑑,這句話的道理,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人的修養和境界,實在是有關畢生榮辱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淘汰賽了,大家預測一波,今年的冠軍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