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渴望沙漠

    黃忠山上有水 而且是主力部隊 馬謖沒水 只是後援策應部隊容易針對致死導致戰略失敗 黃忠並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反之黃忠的佔山是為了偷窺敵情 現代話語叫做佔據制高點 馬謖所在的山 地勢低而且容易被火攻 而且馬謖當時並沒有充分理解他所代表的戰略地位 只不過是覺得諸葛亮是想訓練他帶兵 儘管諸葛亮多次強調街亭的重要性 奈何自己意識不到 黃忠勇而且有謀 迫使對方出擊 馬謖啥也不用做就會導致被攻 因為對方能夠看出街亭牽一髮而動全身 黃忠即使敗了 也有很大的轉圜餘地 畢竟只是先鋒 馬謖是用了不足的兵 守一個最重要的位置 我一直覺得 諸葛亮不是高估馬謖的才能 而是低估了街亭的重要性 別說馬謖 趙雲都危險 街亭必須得在軍隊中有很大的威信和跟長遠的戰略眼光才能守住 說實話 這樣的地方最好是交給項羽這樣的以守為攻的人去守 或者張飛 或者就是黃忠 當時沒有人能夠守住 魏延也不行 只能是三板斧的人都受不住 這就是諸葛亮的擔心所在 讓關羽守 我估計比馬謖還要早就完蛋了

  • 2 # 讀史元宵月

    這兩件戰事的勝敗都與諸葛亮的戰役總體部署和臨陣派將有絕對的關係。可以說僅此兩戰,勝也諸葛,敗也諸葛。用錯馬謖失街亭,直接造成一出祁山失敗。因此諸葛亮自貶三級。

    先說黃忠斬殺夏侯淵

    1,凡臨陣派將,必須掌握敵將特點,:敵將夏侯淵深通韜略,善曉兵機,戰功顯赫,但性格剛烈。有趙雲魏延不派,偏還要用激將法,激用老將黃忠,就是要夏侯淵瞧不起黃忠,‘七旬老兒,何足懼哉’。歷史經驗證明,凡是輕敵的大都敗北。事實證明派黃忠是正確的。

    2,法正參軍的兩條妙計,因時因地因人,是黃忠能戰勝夏侯淵的直接因素。針對夏侯淵據守不出,黃忠採用了法正逐次拔營五次前移紮寨的‘’反客為主‘’之計。激怒夏侯淵出戰;接著,又用‘’以逸待勞‘’之計,夏侯淵求戰,黃忠反而不戰。這兩計都利用了夏侯淵剛烈輕敵的性格特點。這時夏侯淵人困馬乏,下馬休息,黃忠看山上紅旗晃動,來了個突然襲擊,夏侯淵措手不及,身手異處。

    3,黃忠老將老當益壯,武藝高強,謙虛配合,自身素質好,也是他取勝的本錢。

    再說馬謖失街亭

    是千古一案的典型案例。敗在哪裡?

    1,諸葛亮錯用馬謖。街亭咽喉要道,得失關乎此次北伐的進退成敗,事必躬親的諸葛亮,自己不去鎮守,至少也得派個戰將去鎮守。馬謖只是個高階參謀。沒有親自領兵作戰的經驗。

    那麼,就此事而言諸葛亮

    (1)、對街亭戰略位置認識不足。

    (2)、對馬謖能力估計過高。且他直接面對的敵將是身經百戰的張郃和後面的軍師司馬懿。

    (3)、感情用事,‘’被馬謖誠意所感‘’。

    (4)、有剛愎自用之嫌。因先主劉備臨終囑咐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5)、戰役兵力配屬不利。王平不敵張郃,又無兵權。一旦馬謖有失,無力補償。

    2,馬謖自身錯誤。馬謖雖熟讀兵書,也給諸葛亮出過許多良策,例如幾擒孟獲,攻心為上等。但是,他恃才傲物,剛愎自用,紙上談兵,脫離實際。形而上學,不尊軍令,空談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卻不知缺水斷糧,不戰自亂。缺乏實戰不是他錯的理由,諸葛亮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取勝,也是初戰。

    3,水源地的絕對重要性。不論古今中外,沒有可以喝的水,不戰自亂。街亭如此,孟良崮亦如此。由此擴充套件到任何戰爭,戰役,後勤保障是取勝的必要條件。

  • 3 # 上將噯福斯

    因為黃忠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經驗極為豐富。打仗這種事情,經驗是很重要的。

    我們常講,實踐出真知!

    戰場上瞬息萬變,將領要在極端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斷,往往要靠直覺。而經驗越豐富,直覺就越準確。

    因為這些直覺,都是血與火考驗後,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

    正因為黃忠經驗豐富,所以在夏侯淵貿然增援張郃,側翼暴露的時候。黃忠能夠敏銳的把握住這稍縱即逝的戰機,果斷出擊,對從側翼對夏侯淵發動突遭襲擊。一舉擊潰夏侯淵軍。

    馬謖最大的問題就是實戰經驗不足,只會紙上談兵。

    街亭大戰之前,馬謖都是諸葛亮的參謀人員。從來沒有擔任過獨當一面的主將。

    沒有真正經過戰爭的考驗。他的軍事知識,都是從兵書上讀來的。但是兵書是死的,戰爭卻是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

    只有根據敵情,靈活機動的安排部署,才能克敵制勝。

    偏偏馬謖沒有經驗,也就沒有這樣的能力。當然,他也有直覺。只不過很不幸,他的直覺是錯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溫嵐的《標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