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n恩gun

    前20公里每五公里至少補一次水,但是量不要太多,每10公里補一次鹽分,15公里後可以補充點糖分,最後20公里每五公里補充一次鹽分預防抽筋,賽後應該積極補給各種營養和充足睡眠,尤其是跑完的48-72小時

  • 2 # 馬拉松二哥

    首可以每5公里或者7.5公里一次水補給,每次喝一小口,避免體內電解質分解太快,當然得結合天氣狀況和個人體質而定。可以帶3個能量膠,還有就是鹽丸最好賽前1小時吃,需要一定時間吸收。

    賽後拉伸恢復可以用泡沫軸,人體按摩相對效果沒有泡沫軸好,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等需要物質。3到4天后可以進行排酸慢跑,一週後正常交叉訓練,提高速度。

  • 3 # 閒聊濟寧

    需要補充的,就是糖分以提供能量、鹽分及鉀保持電解質平衡,水分自不用說。

    但是補充的時間很有講究。

    可在比賽前三天,多吃碳水,進行能量補充。

    賽前起床後就開始補充碳水,跑前去趟廁所排一下。

    全程開始,七點五公里就開始有水補充,因為大家不是專業運動員,賽前能量儲備不是很充分,

    同時你要可能要跑4小時,甚至5小時,和三小時就能跑完的人能量消耗沒法比,一定要補充能量,同時只要有補給點,就要去喝、去吃,但掌握住量,水喝幾小口,食物也是幾小口,吃多了,胃腸其實很難很快消化吸收,徒增負擔。

    還有一點經驗,如果你跑的比較慢,最好自備能量棒(不是蛋白棒),因為有吃的喝的等你跑過去,基本被前面的選手吃完了,你什麼也沒有,只能空著肚子跑。

    關於恢復,就是跑完找到拉伸區,做個專業拉伸。然後大塊朵穎,吃麵包等碳水。回賓館,用涼水衝一下下半身,不要全身,容易感冒。然後出來走走,排排酸,然後睡覺。

    第二天,會腿疼,無別的不適。

    第三天開始,會比較困,此時多睡覺,晚上熱水澡,散散步。

    一週後,就基本可以慢跑。

    大概15天,身體基本恢復。

  • 4 # 跑步天涯

    在馬拉松比賽中,應當進行主動、提前補給,不能“飢餐渴飲”,否則很可能會為時過晚——飢渴感難以消除。

    比賽中途補給,補的主要是水分、能量和電解質。

    由於比賽時運動較劇烈,水和運動飲料建議逢站必補,尤其是在炎熱天氣中,以及對出汗多的選手而言。

    通常主辦方會從第5公里開始,每5公里設一個飲料站;從7.5公里開始,每5公里設一個水站;但也有很多比賽每隔2.5公里,兩者都有的。

    如果你逢站必補,每次喝水量不必太多。選擇只倒三四分之一的水杯,這樣方便用手指捏扁並快速喝下,以免潑灑出來,或者人被嗆著。

    至於電解質,一些人會買鹽丸。筆者剛開始跑馬時也買過,價格不菲的進口貨,一瓶要一百多元。後來發現不吃也不會抽筋,就沒再花這個冤枉錢,只需喝運動飲料就可以了。

    至於能量補充,如果你追求成績,建議吃能量膠。通常是在15至20公里吃第一個,以後每5公里、7.5公里或者10公里吃一個——在抵達水站前,然後用水/飲料沖服。

    丹麥研究人員還試驗過一種更激進的能量補給法。在2013哥本哈根馬拉松比賽前,他們讓一組選手先喝200毫升水,吃兩個能量膠(含20克糊精和葡萄糖,0.06克鈉和0.09克咖啡因)。

    開跑40分鐘後,再吃一個能量膠。此後每20分鐘吃一個,每小時吃3個膠,補水750毫升。

    結果這一組選手平均完賽時間3:38:31,比賽前成績相近、但隨意補給的對照組的3:49:26快10分55秒(4.7%)。

    至於賽後恢復,多注意休息、停跑幾天即可。

  • 5 # JW劉光前

    首先,如果你是個新手的話,先考慮自己的訓練量到底夠不夠支撐你自己跑完一個全程。不要想著速成這碼事,現在馬拉松比賽動不動就有人昏倒甚至出現生命危險,是因為比賽前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即使你認為自己具備那個實力,也必須學會慢慢加量。

    其次,首馬可以每5公里或者7.5公里一次水補給,每次喝一小口,避免體內電解質分解太快,當然得結合天氣狀況和個人體質而定。可以帶3個能量膠,還有就是鹽丸最好賽前1小時吃,需要一定時間吸收。

    賽後拉伸恢復可以用泡沫軸,人體按摩相對效果沒有泡沫軸好,補充蛋白質,維生素等需要物質。3到4天后可以進行排酸慢跑,一週後正常交叉訓練,提高速度。

    最後,想跑馬拉松,最好每天堅持有氧慢跑30-60分鐘,重在保持頻率,加強耐力,漸漸的就會發現自己的體力好了很多,42公里可以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平時可以以步代車。多去爬山,如果在本市內的話可以試著跑步過去,有時間參加定向運動,我想能堅持下來,全程馬拉松也不是難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天都做不好的夢,為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