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俠心交友素心做人

    這種講法煽情而已,讀不好書本身就讓父母很頭疼,找不到好的工作,天天在父母身邊又能怎樣?一個各方面優秀的孩子是父母的驕傲,是精神上的慰藉,人活得就是精氣神。不只有陪伴才能體現孝心,對父母而言,少操心,能因孩子而感到驕傲,就是孩子對父母的孝。

  • 2 # 我的家鄉銅仁

    其實這個問題就很矛盾,一定要用成績衡量孝敬與否嗎?成績好的學生,考上好工作了,不孝敬父母,照樣也白搭。我真的是覺得,現在很多人真的都被老一輩的思想觀念束縛了,人活著,更多的不應該是為自己嗎?人就這一輩子,第一次來,也是最後一次來,為什麼要給自己那麼大的思想束縛呢?我知道,很多人會說:“父母都是為你好”,但是這真的是為我們好嗎?父母真的瞭解我們需要什麼嗎?我們想要什麼嗎?作為子女,確實應該孝敬父母,贍養父母,但是不能愚孝,不能去一味討父母歡心而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是了,很多人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常說的那句:“你看看誰家的誰誰,成績好,在家又乖”,然後希望我們成為那樣的人,我們就一步步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生活,因為這就是傳統的孝敬啊,如果哪一天,我們不這樣做了,父母及周圍的人,就會大罵我們不孝順。真的很討厭這種,用成績來衡量的事物。

  • 3 # 岐談觀論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忠孝是有深刻烙印的!以前講的忠孝:忠是對君主、孝是對長輩,這些都是儒家文化處理人際關係準則。古人提出的這些準則,是在那個時代認知的結晶,隨著世界的變遷,這些準則應該更豐富發展並與當代相適應!比如“忠”:以前天下都是皇帝的,忠就體現在對朝廷上,如今天下是人民的,忠體現在對組織的忠誠、信仰信念的忠誠、同志朋友的忠誠…

    既然講人際關係,必然牽涉著人際關係的雙方。比如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要按君主的樣子做、臣子要按臣子的樣子做;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這是一整套配套的行為規範。當代最權威的是法律的權利和義務,其次為規章制度條例,然後就是道德。人處在社會中,必然受各種行為規範的制約和調節。

    囉哩囉嗦講了這些,再回到問題的中心,闡述我的觀點:

    第一,家庭關係已經受到法律的制約和調節,不是一部三字經和弟子規就完了。就孩子的學習成績這件事,用“孝”字去調節,也許不是最好的。根據我的經驗,培養孩子的愛心:責任和擔當是主要的。在我孩子小學時,他是80後、獨生子,當時社會流行的說法是,這一代人受寵愛,會成為垮掉的一代。我就順勢問孩子,什麼叫愛?不是一首歌唱到,愛就是無私的奉獻麼!你愛不愛這個家?如果愛,你打算付出什麼?你愛不愛你的學校?如果愛,你打算付出什麼?你愛不愛這個國家?如果愛,你打算付出什麼?透過把愛心逐步擴大的教育方法,配合其它的手段,讓孩子具責任和擔當!

    第二,父母和孩子都具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有獨立的人格。但是,就孩子的成績來說,這不只是孩子的事!在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其實佔有70%的影響作用,俗話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用傳統文化的“孝”去教育影響孩子是不足的,更重要的是以榜樣帶動孩子、陪伴孩子、幫助孩子。

    第三,孝順和學習成績有關係,但不是必然的關係。就我個人而言,初心就是為解決父母家庭困境而考大學的。這要看每個人為什麼而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解決家庭問題?解決國家問題?解決人類的問題?每個人肯定答案是不同的。因此,這個問題也就仁者見仁志者見智了。

    祝天下家庭幸福圓滿!

  • 4 # 老鼠有大米

    其實成績的好壞和孝順沒有關係,孝順指的是個人的品質,並不是成績的好壞能衡量的。

    今年48歲的大衛,上海人,自小成績優異,於同濟大學畢業,後來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師碩士學位。

    這麼品學兼優的學生,畢業後卻一直不肯工作,宅家啃老,白天睡覺,晚上玩遊戲。

    而他的媽媽丁阿婆已經82歲了,患有尿毒症,每週需要坐公交車去醫院做三次透析。

    丁阿婆每個月退休金僅有3500元,醫療費要花2000多,再養自己和兒子,深感力不從心。

    她苦苦勸兒子出去工作,無奈,他就是不肯。

    丁阿婆被逼得沒辦法,打算去法院告她兒子,要他出贍養費。希望這樣能讓兒子出去工作。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不管成績好壞,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因為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防止小東西塞進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