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英雄之言》
唐代文學家:羅隱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夫盜亦人也,冠履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視玉帛而取之,則曰牽於飢寒;視國家而取之,則曰救彼塗炭。
牽於飢寒者,無得而言矣;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遊,不為人之所窺者,鮮也。
譯文
動物之所以隱蔽自己的特點,是為了防禦敵人。人也是一樣的。盜賊也是人,也要戴帽子,穿鞋子和衣服。他們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不能始終保持謙讓之心和正直廉潔的品德罷了。(有的人)看到別人的美玉、絲帛就要把它搶過來,只說:“因為飢寒。”(有的人)看到別人的國家就想把它佔為己有,只說:“(我是)為了把那裡的人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
因為飢寒而偷竊的人,沒有什麼好評說的;為了拯救百姓於苦難的人,應該把百姓的心願當做自己的心願。劉邦(看到秦始皇)卻說:“應該如此生活啊!”項羽看到(秦始皇)卻說: “可以取而代之!”想來他們並非沒有謙讓之心、正直廉潔之德;大概是因為他們看見了別人的豪奢驕貴,然後才有了想要奪取的念頭。
那些被稱為英雄的人尚且如此,何況常人呢?因此住在高樓安逸閒適之人能不被別人窺視的,真的很少啊。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英雄之言》選自羅隱的《饞書》,這年羅隱三十四歲。據他的自序,書名《讒書》,乃是“自讒”(自我毀謗)的意思。又說他著書的原因和目的,在於“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可見他名為“自讒”,實際則是“警世”。
賞析
全書思想敏銳,筆鋒凌厲。實際上是借所謂的英雄——諸如劉邦、項羽等人的“名言”反映唐末打著“救民塗炭”的旗號去奪取政權的追名逐利之人。文中直言劉邦和項羽表面是為了拯救百姓,實則是覬覦帝王的奢華和無上權威。
此文的核心是論盜。盜有大盜和小盜,小盜不過偷些日常之物,反而被視為是真的盜賊;大盜偷的是國家,卻被奉為英雄。全文觀點明確,角度新穎,邏輯嚴密;語言簡潔生動,又充滿強烈的諷刺意味。
原文
《英雄之言》
唐代文學家:羅隱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夫盜亦人也,冠履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視玉帛而取之,則曰牽於飢寒;視國家而取之,則曰救彼塗炭。
牽於飢寒者,無得而言矣;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遊,不為人之所窺者,鮮也。
譯文
動物之所以隱蔽自己的特點,是為了防禦敵人。人也是一樣的。盜賊也是人,也要戴帽子,穿鞋子和衣服。他們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不能始終保持謙讓之心和正直廉潔的品德罷了。(有的人)看到別人的美玉、絲帛就要把它搶過來,只說:“因為飢寒。”(有的人)看到別人的國家就想把它佔為己有,只說:“(我是)為了把那裡的人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
因為飢寒而偷竊的人,沒有什麼好評說的;為了拯救百姓於苦難的人,應該把百姓的心願當做自己的心願。劉邦(看到秦始皇)卻說:“應該如此生活啊!”項羽看到(秦始皇)卻說: “可以取而代之!”想來他們並非沒有謙讓之心、正直廉潔之德;大概是因為他們看見了別人的豪奢驕貴,然後才有了想要奪取的念頭。
那些被稱為英雄的人尚且如此,何況常人呢?因此住在高樓安逸閒適之人能不被別人窺視的,真的很少啊。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英雄之言》選自羅隱的《饞書》,這年羅隱三十四歲。據他的自序,書名《讒書》,乃是“自讒”(自我毀謗)的意思。又說他著書的原因和目的,在於“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可見他名為“自讒”,實際則是“警世”。
賞析
全書思想敏銳,筆鋒凌厲。實際上是借所謂的英雄——諸如劉邦、項羽等人的“名言”反映唐末打著“救民塗炭”的旗號去奪取政權的追名逐利之人。文中直言劉邦和項羽表面是為了拯救百姓,實則是覬覦帝王的奢華和無上權威。
此文的核心是論盜。盜有大盜和小盜,小盜不過偷些日常之物,反而被視為是真的盜賊;大盜偷的是國家,卻被奉為英雄。全文觀點明確,角度新穎,邏輯嚴密;語言簡潔生動,又充滿強烈的諷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