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熙為人人
-
2 # 大頭影集
其實對於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故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才開闢了歷史上的一個新朝代——宋朝。
趙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縣)人,公元(927年)出生在洛陽。父親先後為後唐、後晉、後漢的將軍。趙匡胤起初投奔後漢大將郭威,能征慣戰而得到了郭威的賞識。後來又因為參預了擁立郭威為後周皇帝,被提升為典掌禁軍。世宗柴榮即位後,他又因戰功而升任殿前都點檢,並且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負責防守汴京,由此掌握了後周的兵權。
不久後,皇帝柴榮突然暴病而亡,丞相臨危受命,輔佐柴榮的幼子柴宗訓繼位,即周恭帝。當時天子年幼,只有7歲,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所以此時國家權利為符太后和丞相範質等人操控,後周出現了“主弱臣強”的情況。
隨後,於公元960年,也就是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北漢聯合契丹攻打後周,趙匡胤率禁軍防禦。當趙匡胤率大軍到達汴京時,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稱當今皇帝年幼,沒有能力治理江山,我們出生入死,皇帝年幼,以後也不知道我們的功勞,不如讓趙檢點當皇帝吧,將士們的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率領軍中的一班將領,擁到趙匡胤的寢所,把預先準備好的皇帝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大家高呼萬歲。據史料記載趙匡胤當晚酒醉而臥,喝多了酒睡著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件。
其實我們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會明白,這整個一件事情趙匡胤不會不知道,他弟弟和心腹趙普也不會不知道,這很有可能是趙匡胤與弟弟和趙普早已經策劃好的一個陰謀。
據宋史記載“陳橋兵變”完全是一個突發事件,趙匡胤本無稱帝之意。是手底下計程車兵和將官貪圖富貴,逼迫趙匡胤稱帝,也就是所謂的“黃袍加身”。趙匡胤稱帝是迫於無奈而臨危受命!那麼“陳橋兵變”真的像,宋史記載的那樣純潔無瑕嗎?當然是不可能的,首先亂軍之中不可能有黃袍的,肯定是事先準備好的。其次,兵變成功後,契丹和北漢聯軍莫名其妙就退兵了,難道是被趙匡胤兵變嚇到了嗎?還是聽說趙匡胤帶兵畏戰?這肯定不可能,如果是害怕趙匡胤的話不可能後來還挑釁大宋。
那麼又是誰直接策動並指揮了“陳橋兵變”的整個過程呢?
我認為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與趙普,此時來說趙匡胤不適合出頭,交由其他人來辦又不放心,畢竟是誅九族的大罪。 這種事情只能交給自己的親弟弟最為放心,趙普作為親信謀士,主意比較多,能把控全域性。既能把事情搞定,又能避免了趙匡胤揹負“篡奪北周”的罵名,一舉兩得。所以,不難猜測陳橋兵變乃趙匡胤一手策劃,趙光義只是負責執行而已。
-
3 # 歷史的小學生
一般以為,陳橋兵變的主謀是趙匡義和趙普,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一開始記載陳橋兵變的史料中,對趙匡義只是一筆帶過,而趙普根本就沒有提及。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前後不同的記載,一是因為趙匡義要求重修了史書,二是趙普在自己所寫的《飛龍記》一書中把自己加了進去。
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關於陳橋兵變的材料,最早記載的是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而最詳細,最周全的則是南宋李燾所著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中,大致記載了兵變的前後過程,只是籠統地表明陳橋兵變是由從徵將士擁立而成,其中涉及趙匡義的,只有“入白太祖”一事,也就是說,趙匡義是僅僅做了向趙匡胤通報情況一事。至於趙普,連名子也沒有提及。而李燾的《長編》則不同,不僅有趙匡義和趙普的具體策劃和參與,而且還有石守信和王審琦等與趙匡胤私下交厚的將領。這兩份史料的不同之處在於一個是沒有趙匡義和趙普,一個是有趙匡義和趙普。共同之處在於趙匡胤本人都不知情,是被動的被擁立為帝。
我們再說回主題,陳橋兵變的主謀為什麼是趙匡胤本人?我們透過史料來發現其中端倪。首先,我們先看一段趙匡胤與趙普之間的往事,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來朝覲見時,很受趙匡胤重用,不僅賜襲衣、玉帶,還準備讓他典兵。而趙普認為符彥卿名位已盛,不合適再委以兵權。所以,屢次上疏反對。趙匡胤聽不進去,就質問趙普道:“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朕耶?”趙普則答道:“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趙匡胤聽後莫不作聲,符彥卿任命一事也就作罷。這是趙匡胤與趙普之間的私人談話,沒有任何顧忌及避諱,所以趙普就以陳橋兵變之戒,勸說趙匡胤。按道理講,此時的趙匡胤應該為陳橋兵變作出解釋,把責任都推給擁立的將士身上,但他並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呢?因為他心裡清楚,陳橋兵變的主謀就是他本人。而趙普就是他的近臣,兩人又是私下談話,所以趙匡胤沒有打官腔。我們再來看看陳橋兵變後,後周宰相範質是怎麼質問趙匡胤的,範質說道:“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趙匡胤答道:“吾受世宗厚恩,今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趙普和範質同樣的質問,為什麼趙匡胤會有兩個不同的答案呢?這個只有他心裡清楚了。
另外我們再看看《長編》中的的一句話“太祖掌軍政六年,人望固已歸之。於是主少國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議。”所謂“推戴之議”不過是史家慣用的一種修飾詞,實際情況是趙匡胤看到後周當時孤獨寡母的局面而生了“是可取而代之”的野心。李燾作為南宋大臣,斷然不能把這件事寫的過於暴露,只能採取隱晦的手法。此外,武勝節度使張永德,暗中勾結術士,說趙匡胤有帝王之命。並且把擁戴的意思也告訴了趙匡胤,而趙匡胤的表現是什麼呢?非常高興。如果趙匡胤真的忠於周室,沒有異心,他為什麼不直接把張永德抓起來,或者向周世宗告發呢?張永德不僅在政治上向趙匡胤靠攏,而且在趙匡胤納妾時還供奉大量金錢,趙匡胤也是笑而納之,對張永德誇讚不已。這些舉動足以說明趙匡胤早就有了取周代之的野心,只是時機未到,還在蓄謀之中。
最後我們再看一位重要證人的一句話,那就是趙匡胤的母親周氏。趙匡胤陳橋兵變的訊息傳到周氏耳朵後,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矣!”這句話已經說得明白不過,趙匡胤早有稱帝的野心,今天果然得償所望。如果趙匡胤沒有異心,他的母親又怎麼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來呢?事實證明,趙匡胤一定在私下向他的母親透露過這個野心。
綜上所述,趙匡胤就是陳橋兵變的主謀。
回覆列表
主謀應該是趙胤禛兄弟倆,以及宰相範質等人。在宋朝的官方記載中,鄭重宣告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
但這種欲蓋彌彰的手法,沒有多少人會相信!
實際上,遼兵進犯應該是趙胤禛等人預謀的開始,非常有可能是趙胤禛和遼國事先溝透過。如果沒有遼國進犯,趙胤禛就沒有帶兵出去的機會。
疑點一:
據史書記載: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進犯,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
這麼大的事,作為宰相,在不調查的情況下就派大將出徵,很違常理!況且幼主太小,所以,範質也是有嫌疑的!
更離奇的是:趙匡胤託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這個範質不作調查研究,就輕易把全國的軍隊交給大將趙胤禛,怎麼看都像是在演雙簧!
疑點二:趙匡胤率兵變後統領部隊回京城逼幼主退位。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主動開啟城門接應。
這是裡應外合的節奏啊!
疑點三:
趙匡胤即位後並沒有迎擊遼軍,遼兵即自行撤兵,並且《遼史》中也沒有這次南犯的記錄。
疑點四:
有一次,趙匡胤要封兵權於一臣子,趙普不但堅決反對,還扣留了趙胤禛頒發的委任書。
趙胤禛質問趙普,趙普卻反問:陛下您有了兵權後,怎麼就做了對不起恭帝的事了呢?
太祖滿頭大汗,頓時語塞。 如果趙匡胤真的沒有預謀,他心虛什麼?!
陳橋兵變,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改了朝換了代,這在歷史上都是很罕見的!試問哪次改朝換代不伴隨著血雨腥風?
而這個“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怎麼看都像是早有預謀的軍事政變,主謀是趙胤禛兄弟和宰相範質等人。或者說是周世宗不想看到幼子誤國,有意讓趙胤禛取而代之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