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媒體運營樹樹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工作不如同事厲害、學習不如朋友厲害、賺錢不如他人賺得多。

    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如他人強,總之,我們的生活總是被這些問題所困擾,其實一個人總感覺比不上別人的原因是缺乏自信的表現,一個人的能力天生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唯一的區別就是自信心!!!

    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和潛質,沒有誰比誰更強,沒有誰比誰更厲害,唯有誰比誰更有自信,一個有自信的人是不怕被生活所打倒的,一個有著足夠自信的人有著無堅不摧的勇氣,一個有著自信的人有一顆勇往直前的心,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強者,當我們自身覺得比不上別人的時候我們就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嗎?

  • 2 # 苟且地頑強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標準,但是這個標準不會掛在嘴上,而是埋藏在心裡。只會因為特定的時間人物事件激發才會冒出來。內心足夠強大的人不會在乎過的好不好,因為他們過的就挺滿足。但是,那些過的不好的人,他們在內心糾結,越是糾結越是過的不好。

    當這些人身邊出現了對比時,他們內心的糾結就會壓抑不住。對於別人過得好,就會各種羨慕嫉妒恨,對於別人過得不好,就使勁打壓。

    說到底,這群人挺可悲的。人生不是活在看別人怎麼活,就是活給別人看。他們內心太貧瘠,沒有掌控自己幸福的能力,只有靠抓取外界的種種來證明自己,如果別人超過自己了,往往不會找自己原因,而是把冒頭指向別人,似乎自己過的不好因為別人。

    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幸福觀吧!

  • 3 # 心理研究社

    自己過得好不好,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那麼到底是因為自己真的過得不好才難過,還是因為和他人的比較。

    最近正在b站觀看哈佛大學公開課《積極心理學》,泰勒教授提出,人為什麼會感到不幸福,是源自於他們對事物的認知。

    剛好借鑑裡面的觀點,我認為沒有真正不好的生活,只有你認為不好的生活。並不是相互比較,造成了不好的生活,而是透過比較,我們產生了對事物的認知,這種認知造成了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得到了我們面對的結果,而我們對我們的結果產生難過。

    認知決定態度

    我們的態度不是一出生就有的,而是隨著生活的閱歷,知識層面的拓展,慢慢形成的,而最終形成我們態度的,取決於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十幾年前我家是養魚的,那個時候養魚不像現在可以有飼料,那個時候都是割草,每年到了收穫的時候,就會有魚販子上門來收,而我們起先會有一個心裡的底價,也就是透過周邊打聽到的行情。

    當我們的心理底價是2.8元/斤,魚販給3元/斤收走,我們會認為這個魚販子很地道,然後會很開心給他很多魚。當我們認為今年的魚可以賣3.8/斤,魚販子仍然只給3元/斤,我們會認為這個魚販很陰險,那麼我們會選擇等下一個魚販。

    沒有絕對好的行情,去年虧了5萬,今年只虧了2萬,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情況。去年賺了5萬,今年只賺了2萬,我們認為這是一個不好的情況。那你認為這兩種情況哪種情況才更加顯得難過呢?

    態度決定生活

    當我們產生了一種態度,並不容易改變。假如我們會認為我們的生活比別人差,當你的生活變好的時候,你還是認為你的生活會比別人差。

    我有一個高中,他大學剛畢業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工資很低,不如一起畢業的其他同學,然後他就拼命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競爭更高的崗位。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確實得到了提升,透過兩年的努力,他的工資翻了一倍,這時他把比較的物件,更換成了他所接觸到的白領和成功人士,他仍然認為他的工資很低,於是更加拼命努力,在無止境的比較和拼命中,終於把身體累垮了,他住院的時候,一些朋友來看望他,很不理解,生活已經很不錯了,為什麼還要如此拼命,他恍然醒悟,一直在追求和別人比較,並沒有去感受自己真正的生活。

    在別人看來,他的生活已經很好,但是他每天還很痛苦,痛苦自己,過得沒有別人好。如果你對於人生的態度就是和他人去做比較,那麼你的一生將活在無窮盡的比較當中,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空閒去感受自己身邊的生活和身邊的人,很難感受到開心和快樂。

    總結:生活是用來去感受的,不是用來比較的。要真正的去感受現在的生活,而不是透過與他人的比較,來判斷這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生活,一定是你想要,而不是因為別人有了你沒有。那麼你可以去行動,改變現在的生活,朝著你想要的方向前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香四溢時,如何堅守茶葉的“安全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