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鍾的家人當從他的爺爺況淵說起。
況淵家在當時南昌府靖安縣富仁鄉的龍崗坳上,也就是現在的靖安縣高湖鎮永豐村一帶,離崖口並不是很遠的地方,這個地方是靖安自古以來的交通要道,通奉新、修水,不遠的西頭村清朝以前曾商鋪雲集,是重要的交通驛站,現在當地還是雜性居多,有一百多姓氏,都是各地來此做生意人的後代。1346年,況鍾的父親況仲謙出生,1351年元末紅巾起義,在元末社會劇烈的動盪中,彭和尚領導的農民起義波及靖安,況仲謙六歲那年,一場動亂,況淵全家被殺,只有小仲謙僥倖活了下來,鄰居黃勝祖愛仲謙岐嶷,也就是聰明伶俐,就把他帶回家撫養,剛好黃勝祖無子,於是讓仲謙讀書承其宗祀,況仲謙改姓黃,叫黃仲謙,號遜齋,由他繼承黃家的產業。
長大後的黃仲謙先後娶了二任妻子,生育了二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大兒子叫黃鍾,是前任妻子廖氏所生,小兒子叫黃鏞,是後任妻子羅氏所生,四個女兒分別為:妙真、如玉、如真、秀真。仲謙對黃勝祖非常地孝順,為他養老送終後,曾對自己的二個兒子說:“吾本況氏子,遭亂煢然在孩稚中,非黃氏育之,況祀絕矣,今吾寧忍負恩。然為人子孫,何可不知水木本源之義,汝兄弟二人一以復況之宗一以奉黃之祀,庶幾恩義兩盡而無歉然者。”
黃鍾的母親生於1357年,“慈淑克篤孝敬而理家最勤儉,所經畫井井有條。”1390年去世,去世時曾拉著黃鍾的手說,“我事汝父幾二十年,乃幸有汝,而我不幸至此亦命也,但願汝讀書成人以光大厥家,吾瞑目無憾矣。”此時的黃鍾只有八歲,後來的況鍾每思及母親的叮囑總是悲不能已,也成了他人生旅途拼搏努力的最大動力。
後來的黃鍾在47歲那年複姓,改回姓況,此時他已是禮部郎中。古時改姓是一件人生大事,在重人倫的明朝更是如此,為改回況姓他曾多次猶豫不決,還是在寧都朋友的鼓勵下才下決心上表宣德皇帝。
況鍾先後娶了五任妻子,都是在前任逝世後再娶未曾納妾,況鍾十八歲那年娶了第一任妻子熊氏,生了二個兒子,分別是寧、寰;二十六歲妻熊氏卒,二十八歲再娶王氏,三子四子賓、宇是第二任妻子王氏所生,四十四歲時王氏卒;四十六時繼娶舒氏,五十時舒氏卒,無子;五十二時續娶李氏,第五子守出生,五十六李氏卒,五十七時再娶萬氏,直到任上去世。況鍾還生有二個女兒,後來分別嫁給了程姓和周姓人家。
況鍾的五個兒子讀書都不算厲害,大兒子況寧好詩文,但沒有功名,景泰年間因出谷賑饑,恩賜冠帶,算是一種做官的榮譽,還不是正式的官員;二兒子寰長大後一直跟在況鍾的身邊,是蘇州的秀才也是《況太守集》的第一個編纂者,那時分別叫《忠貞錄》、《傳芳集》、《膏雨集》,後來況鍾的九世孫況廷秀進行了總集,再後在乾隆年間由嶽士景與況家的後裔進行了再修訂並彙編成集。嶽士景是岳飛的二十一世孫,他娶了況寧裔孫女為妻,也是編《嶽鄂王金陀粹編》的作者,他與哥哥修建了現在的奉新縣幹洲鎮的嶽訥堂,是幹洲一景;三子賓是靖安的一個秀才;四子宇英年早逝;五子守是一個生性淡泊的人,無意功名。以上可見,況鍾在教育子女方面是嚴格有餘教化不足,在激發下一代的天性方面還是有欠缺,這可能與況鍾所經歷的嚴酷的政治環境和自己的時間有限有關。
況鍾的後代沒有一個在蘇州發展,這與況鍾的個性有關,一些當時的官吏都是想方設法在人文薈萃之地蘇州紮下根來,但況鍾沒有在蘇州置業,也就沒有他的後代在蘇州生活的本錢,這也是他作為清官的一面,他只為個人掙得了一個歷史的好名聲卻沒有為後代打下一個好的生活基礎,我想這也是蘇州人應當記住的一點。
況鍾的所有遺物原先全部放在承恩堂內,以後慢慢散失,由老二況寰的後代遷到相鄰的武寧縣楊坑時帶走了二件,都是皇家的敕書,幸運的是現在這二件東西已經全部回到了況家後人的手裡;江西省博物館現在儲存有《況鍾復任唱和詩卷》和《秋江送別詩敘》,是江西省博物館在況家後人處徵集來的,也是目前儲存最為完好的國家一級文物;還有一件朝笏到民國時才遺失,殊為可惜;況家儲存的《況太守集》乾隆本六十年代被人借走,至今未歸,算是遺失;最為可惜的是況鍾的親筆書信與筆記類全部未能儲存下來,使得現在市場上難得一見況鍾的筆跡,這是歷史的一件最大遺憾。
況鍾的後代明確的有現在生活在高湖崖口的還留有一支,但人口很少了,不到三十人,武寧有一支,人口大致有二百多人,湖北還有一支,人數不詳,重點分佈在武穴市周邊,其他的可能要去查家譜才能更清楚了。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況鍾的家人當從他的爺爺況淵說起。
況淵家在當時南昌府靖安縣富仁鄉的龍崗坳上,也就是現在的靖安縣高湖鎮永豐村一帶,離崖口並不是很遠的地方,這個地方是靖安自古以來的交通要道,通奉新、修水,不遠的西頭村清朝以前曾商鋪雲集,是重要的交通驛站,現在當地還是雜性居多,有一百多姓氏,都是各地來此做生意人的後代。1346年,況鍾的父親況仲謙出生,1351年元末紅巾起義,在元末社會劇烈的動盪中,彭和尚領導的農民起義波及靖安,況仲謙六歲那年,一場動亂,況淵全家被殺,只有小仲謙僥倖活了下來,鄰居黃勝祖愛仲謙岐嶷,也就是聰明伶俐,就把他帶回家撫養,剛好黃勝祖無子,於是讓仲謙讀書承其宗祀,況仲謙改姓黃,叫黃仲謙,號遜齋,由他繼承黃家的產業。
長大後的黃仲謙先後娶了二任妻子,生育了二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大兒子叫黃鍾,是前任妻子廖氏所生,小兒子叫黃鏞,是後任妻子羅氏所生,四個女兒分別為:妙真、如玉、如真、秀真。仲謙對黃勝祖非常地孝順,為他養老送終後,曾對自己的二個兒子說:“吾本況氏子,遭亂煢然在孩稚中,非黃氏育之,況祀絕矣,今吾寧忍負恩。然為人子孫,何可不知水木本源之義,汝兄弟二人一以復況之宗一以奉黃之祀,庶幾恩義兩盡而無歉然者。”
黃鍾的母親生於1357年,“慈淑克篤孝敬而理家最勤儉,所經畫井井有條。”1390年去世,去世時曾拉著黃鍾的手說,“我事汝父幾二十年,乃幸有汝,而我不幸至此亦命也,但願汝讀書成人以光大厥家,吾瞑目無憾矣。”此時的黃鍾只有八歲,後來的況鍾每思及母親的叮囑總是悲不能已,也成了他人生旅途拼搏努力的最大動力。
後來的黃鍾在47歲那年複姓,改回姓況,此時他已是禮部郎中。古時改姓是一件人生大事,在重人倫的明朝更是如此,為改回況姓他曾多次猶豫不決,還是在寧都朋友的鼓勵下才下決心上表宣德皇帝。
況鍾先後娶了五任妻子,都是在前任逝世後再娶未曾納妾,況鍾十八歲那年娶了第一任妻子熊氏,生了二個兒子,分別是寧、寰;二十六歲妻熊氏卒,二十八歲再娶王氏,三子四子賓、宇是第二任妻子王氏所生,四十四歲時王氏卒;四十六時繼娶舒氏,五十時舒氏卒,無子;五十二時續娶李氏,第五子守出生,五十六李氏卒,五十七時再娶萬氏,直到任上去世。況鍾還生有二個女兒,後來分別嫁給了程姓和周姓人家。
況鍾的五個兒子讀書都不算厲害,大兒子況寧好詩文,但沒有功名,景泰年間因出谷賑饑,恩賜冠帶,算是一種做官的榮譽,還不是正式的官員;二兒子寰長大後一直跟在況鍾的身邊,是蘇州的秀才也是《況太守集》的第一個編纂者,那時分別叫《忠貞錄》、《傳芳集》、《膏雨集》,後來況鍾的九世孫況廷秀進行了總集,再後在乾隆年間由嶽士景與況家的後裔進行了再修訂並彙編成集。嶽士景是岳飛的二十一世孫,他娶了況寧裔孫女為妻,也是編《嶽鄂王金陀粹編》的作者,他與哥哥修建了現在的奉新縣幹洲鎮的嶽訥堂,是幹洲一景;三子賓是靖安的一個秀才;四子宇英年早逝;五子守是一個生性淡泊的人,無意功名。以上可見,況鍾在教育子女方面是嚴格有餘教化不足,在激發下一代的天性方面還是有欠缺,這可能與況鍾所經歷的嚴酷的政治環境和自己的時間有限有關。
況鍾的後代沒有一個在蘇州發展,這與況鍾的個性有關,一些當時的官吏都是想方設法在人文薈萃之地蘇州紮下根來,但況鍾沒有在蘇州置業,也就沒有他的後代在蘇州生活的本錢,這也是他作為清官的一面,他只為個人掙得了一個歷史的好名聲卻沒有為後代打下一個好的生活基礎,我想這也是蘇州人應當記住的一點。
況鍾的所有遺物原先全部放在承恩堂內,以後慢慢散失,由老二況寰的後代遷到相鄰的武寧縣楊坑時帶走了二件,都是皇家的敕書,幸運的是現在這二件東西已經全部回到了況家後人的手裡;江西省博物館現在儲存有《況鍾復任唱和詩卷》和《秋江送別詩敘》,是江西省博物館在況家後人處徵集來的,也是目前儲存最為完好的國家一級文物;還有一件朝笏到民國時才遺失,殊為可惜;況家儲存的《況太守集》乾隆本六十年代被人借走,至今未歸,算是遺失;最為可惜的是況鍾的親筆書信與筆記類全部未能儲存下來,使得現在市場上難得一見況鍾的筆跡,這是歷史的一件最大遺憾。
況鍾的後代明確的有現在生活在高湖崖口的還留有一支,但人口很少了,不到三十人,武寧有一支,人口大致有二百多人,湖北還有一支,人數不詳,重點分佈在武穴市周邊,其他的可能要去查家譜才能更清楚了。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