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哦365

    “文字”只是語言符號而已,是人們為了記錄一些事情(歷史事件)而創造了文字,在此之前的人們講話也是按一定的不成文語法講話的。比如說華人常用的打招呼用語:“你吃過早飯了沒?”,絕不可能說:“早飯吃過了你沒?”。而記錄這句話時,肯定是按人們通常講話的先後次序(也就是語法)記錄的。

  • 2 # 八磚學士

    一、語法是制約語言行為的規則,其中最重要的是聯詞成句的規則。因此,一種語言的語法是該語言的語法規則的總和。現代語言學認為,所有的語言都有語法,所有的語言都要受到語法規則的制約。這裡提到的語法,是廣義的語法,比語法書或者語文、英語課上提到的“語法”概念大。教學中的“語法”是語法學家歸納出來的,滯後於這裡的語法,這種語法的掌握不依賴於是否識字。因為不識字,或者沒有讀過漢語語法書、並且也說不出、總結不出什麼語法規則的人,也能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

    二、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一種符號,語法的存在和有沒有文字沒必然關係。只不過教學、研究的時候通常要寫下來,那麼就要用到文字,否則就沒有辦法交流了。從研究角度,語法的分類有下列情況:

    (一)從研究方法看,有實證主義的語法和唯理主義的語法。

    (二)從研究物件的時限看,有貫穿不同時期的歷時語法和屬於同一段時間的共時語法。

    (三)從研究者的社會目的看,有規定性的語法和描寫性的語法。

    (四)從研究者的教育目的看,有供語言學研究的語法和教學用的語法。

    (五)從所研究的語言的範圍看,有普遍語法和語別語法。

    三、發現語法的存在,和有沒有文字也沒有必然關係。假若一種語言還沒有文字,語言學家也可以透過國際音標進行記錄,再找出它的聯詞成句的規則。總之,不管用什麼符號來記錄,都不影響語法的存在。

    四、語言無時不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一般從語音、詞彙、語法角度來認知。一般,從語言的歷史演變來看,語音變化最大,詞彙次之,語法最小。我們在初中課堂上學的文言文語法知識,是可以解決甲骨文金文的大部分框架性的問題的。

    參考文獻:

    1. 金嶽霖:《知識論》,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

    2. 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

    3. A. Arnauld and C.Lancelot,The PortRoyal Grammar Mouton,1975. D.Thrax, The Grammar of Dionysius Thrax,Translated from the Greek by Thomas Davidson,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New York,1874.

    4. O.Jespersen ,A Modern Enɡlish Grammar on Histoical Principles ,Copenhagen,1909~1949.

  • 3 # 閒看秋風999

    語法對於詞或者字來說,如同交通規則和交通工具、司機的關係。先有車輛上路行駛,後有交通法規。先有言語表達,後來才有語法。

    細心觀察小朋友學說話的過程,就知道字/詞語語法之間的關係。

    小朋友學說話都是從最簡單的字,“媽媽”“爸爸”開始的。 然後,開始過渡到周圍其他的人,如“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等。

    再過渡到周圍的物品、小動物。 再大一點兒的孩子,開始學完整的句子,比如“我叫亮亮”;媽媽叫什麼,爸爸叫什麼,手機多少,住在哪裡,等等。

    有語法嗎?沒有。再大一點兒,該上學了。識字、學拼音、看圖說話、寫字、造句。直到五年級寫作文了,都不會有語法什麼事。

    語法哪裡去了?語法就存在於語言裡。

    所謂語法,只不過是人們在交流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學說話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學會了語法。

    語法,如同交通規則。誰來糾正語法錯誤,媽媽/母親。說錯了,媽媽會糾正過來。

    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你也就會了。 我要吃飯,符合語法。飯要吃我,就不行。吃我要飯,要我飯吃,都不行。不符合交通規則,罰款扣分。

    學母語(漢語)無需學習語法,只有學習外語,才要熟悉別人的交通法規,知道哪裡可以轉彎 哪裡可以停。

  • 4 # 思考的五爺

    中文應該算無語法的語言,好象在古代根本沒有研究語法的書籍。

    如果有語法那肯定是造字前,因為先有語言後有文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拳皇霸體、架招、擋身三者之間的區別?